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一些同志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核心,还有的同志认为同一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这些看法都是讲的同一性,彼此也有联系,便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辛敬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1)
矛盾同一性问题在我国学术界争论得很热烈,究竟什么是矛盾同一性的本来意义!这是一个必须弄清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本文谈谈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同一性不是抽象的自我等同关于思惟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承认思惟和存在有同一性,就是"原则同格"论.我认为在认识论的界限之内,思惟——作为认识的主体(反映者),存在——作为认识的客体(被反映者),不能不构成对立的同一,被比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这和"原则同格"论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固然,物质世界先于人类、并不依赖于人类的思惟而独立存在,但人类出现以前根本不会产生思惟和存在关系这个问题.只有人类出现之后,思惟和存 相似文献
3.
周淑兰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内部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基本属性。这两者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矛盾问题的本质内容,集中地体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辩证法实质的思想。因此,探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于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决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彻底肃清“左”的影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吸引和排斥的关系。所谓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和排斥;而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矛盾双方的吸引。吸引把矛盾双方紧紧地维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之所以是统一的,原因就在于矛盾双方在不断的互相吸引。没有排斥,矛盾就会融合,而没有吸引,矛盾也就要分裂。恩格斯把吸引和排斥看作是物质的本质,运动的最基本 相似文献
5.
李卫华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7-50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本文主要从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所有制和分配结构中的“主体与补充”以及“一国两制”中所体现出的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思想不仅为我们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是对立统一规律学习和教学中经常提出并一直有争议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现在理论界仍然在讨论这一问题,但理解还是很不一致。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我们想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张常修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在确定词“为一为二”时,形式有重要作用,内容起决定作用,词的概念意义的同一又是词义内容同一的定性因素。“同音同义”,作为确定词的同一性的原则,应当是对立的同一,历史的同一。 相似文献
8.
张常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
在确定词的“为一为二”时,词的形式有重要作用,词的内容起决定作用,词的概念意义的同一又是词义内容同一的决定性因素。“同音同义”,作为确定词的同一性的原则.应当是对立的同一,历史的同一。根据这个原则,从汉语词的词法多功能的特点出发.没有。必要提出“词汇词”和“语法词”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十五年前,四人帮的那个“理论权威”一手策划搞起了对“合二而一”的批判。当时,批判“合二而一”的主要论据之一是,说“合二而一”论鼓吹矛盾双方的共同要求,宣扬矛盾融合论和阶级调和论。矛盾双方究竟有没有共同要求?我认为这种共同要求是存在的,承认对立面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某种共同要求,是辩证法的体现;而抹煞这种共同要求,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因此,承认矛盾双方有共同要求同矛盾融合论、阶级调合论毫无关联。本文将对此试加说明。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哲学界有这样一种流行观点,即往往以矛盾吲一性的条件性来否定同一性的绝对性一面。这种观点无非是没有全面地理解条件性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这种条件性同矛盾斗争绝对性的关系。我们通常讲的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指的是这一同一性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是杰出的辩证法大师.善于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特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处处都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尤其是在对立中着眼于统一的理论和方法渗透在对每个重大举措的分析中,即邓小平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2.
史美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4):72-76
本文从矛盾同一性的角度,探讨了为什么有些共产党员和干部成了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成员和骨干的问题,指出其原因是朴素的直观的无神论宇宙观的失落、朴素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落、政治上的麻木与政治警惕性的失落。其教训是执政党必须强化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3.
石崇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矛盾论》等著作中,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做了精辟分析,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作者在学习中力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综合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做出一些略带新意的理解、解释,乃成此文。如有不当,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的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重点又是什么呢?对此的回答是不同的。过去流行的观点认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重点是对立面的斗争。什么“对着干”、“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修,不斗则垮”、“斗争是万物之母”等等。这种“斗斗斗”的哲学在实践上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我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重点是对立面的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只有抓住同一性,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唯物辩证法。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 相似文献
15.
林青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当前在哲学界,对于矛盾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解放了思想,打破了“禁区”,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向哲学领域中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九六四年围剿“合二而一”时,在康生和陈伯达等理论界的恶棍的横行的情况下,哲学领域中设置了不少的“禁区”。 相似文献
16.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同一性、哲学史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史”问题,是长期来理论界重视不够、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关系到哲学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关系到辩证唯物论哲学的发展和前途;也关系到区分现实生活中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对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斗争,贯彻执行党在三中全会后的方针政策。因此,研究它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新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正> 近来,学术界对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为了弄清问题,笔者想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们哲学界把矛盾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看成是一个概念。最近,有的同志提出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不是一个概念”。那么,究竟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含义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就这两个问题作以探讨。(一)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指出:“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自然辩证法》第193页)显然,“同一”是作为“差异”的对立物出现的,同一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的“同”。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说:“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 相似文献
19.
王毓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0,(2)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当前哲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理论难点。这里,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什么关系呢?唯物辩证法认为,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杨广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黑格尔第一个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矛盾的同一性。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矛盾同一性含义。恩格斯、列宁揭示了同一性含义诸方面之间的本质联系。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同一性思想,给矛盾同一性下了完整的定义,并科学阐述了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