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受学科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长期以来处在分离的状态下.由于先已生成的理论范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破解与转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只是被生硬地绑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之中,呈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断面上的,也就不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本然面貌.从尊重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求这两者从分离走向会通.两者的会通关乎到学科边界的重新划分、学术范式的重新厘定以及具体学理观点的重新指认等多方面的内容,它通向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整体性研究以及由之而来的对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平台的构筑,其意义是非凡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表明,其研究现状尚未从根本上超出前科学形态;当前的迫切任务是颠覆原有的“神学叙事”范式,构建“科学历史”的范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科学化即由“前科学”向“科学”的飞跃。但是,“历史科学”的一般性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特殊本质,又要求我们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科学化的过程中不能重蹈西方科学主义的覆辙,而必须在“本文(马克思哲学)”与“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与“叙事(意识形态)”、“逻辑(内史)”与“历史(外史)”、“同一(建构)”与“差异(解构)”之间既保持必要的张力,又坚持具体历史的统一,以期超越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在成为“科学的”历史的同时成为真正“历史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2012年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国内学界主要呈现为一种作为“学术景观”的现实,而在国外学界则主要作为一种“现实”的学术景观而存在.前者表现为:思想史“断代”研究中的“后马”趋势(即从传统西马研究逐渐转向当代后马研究);流派研究中的“国别化”倾向(即转向各国,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后现代主义的“地方性”小叙事主张相一致);现实研究中的“问题式”切入(即从传统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研究转向以生态、文化、科技、消费和精神分析等主题式研究);文本文献研究范式方兴未艾.而后者则主要呈现出如下两个特点:内含在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西马”研究;以当代资义批判为旨趣的“西马”研究.  相似文献   

4.
深入探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划清学科边界,明确学科研究内容,对学科研究的重大问题、学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学科研究史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与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无论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是对进一步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都具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深入探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划清学科边界,明确学科研究内容,对学科研究的重大问题、学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学科研究史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与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无论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是对进一步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都具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范式分化出三种具体解释模式,"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重蹈了"实证科学范式"与"新形而上学范式"的覆辙,而"苏联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更是退回到前科学的"旧形而上学范式"。作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演化过程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在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整合成为当今方法论"显学"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将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同充分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换带来了三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脱节;研究方式的实证化、技术化和学院化;追踪研究与基本理论研究的脱节。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把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现代化实践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版块分别研究;实现追踪研究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中,是哲学范式的一个研究取向和重要内容。问题范式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创新之间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首先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问答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逻辑基础,问题表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在问题范式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比较对话”、“语境回归”、“问题研究”和“形态重建”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域视野。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不断推进,是以方法论的检讨为根本前提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中有两个问题尤为值得指认与解述:一是中国问题范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路向厘定;一是学科互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域融合。就前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着力破除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纯粹学术性范式,进而在真实而完整的意义上确立起中国问题的范式;就后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内在打通,进而将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世纪初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进展是研究视域的拓宽,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缺乏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哲学范式转换的意义的认识。在西方哲学发展中思辨理论哲学范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下半叶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开始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回归,其中,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一方面具有深刻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根源,另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哲学理性和文化精神演进的重要趋势,通过把关于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文化价值的形而上的思考和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的文化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庆刚 《北方论丛》2006,1(1):106-109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曲解之处。其合理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借鉴作用,而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先导,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导向力和说服力;以宣传阵地建设为支撑,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贴近群众;以经济建设为根本,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模式,有利于更深刻地把握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律、历史经验与未来趋势。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中曾先后存在过三种主要范式,其中每一种范式大致包含了两种模式。这些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精英-大众"模式、"大众-精英"模式、"民族-话语"模式、"本土-实践"模式、"情境-体验"模式、"多元-共享"模式。当今时代,在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应着力发展"情境-体验"模式和"多元-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海选”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后被国家立法所认可,现已作为选举的模式推向全国广大农村。从“海选”的实践中分析“海选”,看其利弊,利大于弊,利是主流。发展和完善“海选”,既要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也要在实践中除弊兴利。只要在“海选”的实践中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和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其弊必将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5.
人类生活世界以及人类自身是一种一元性的存在,在这种一元性的存在当中,人类最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就是人类与世界、与自身之间能够拥有一种自由性质的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实际生存状况则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类的感觉被囚禁在了物质欲望之中,同时,工人在劳动当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异化。那么,如何才能够根本改变人类的这种生存状况?这一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逻辑起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实践,将文学艺术纳入于其宏观性质的社会规划。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注重文化批判,强调文学艺术对于现实社会意识的颠覆、反判性质。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西方学者和国内学界都在关注"中国经验",可是对于"中国经验"的性质和内涵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完全照搬西方概念来分析"中国经验"的研究方法必然导致对"中国经验"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王红梅 《学术探索》2012,(12):10-13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他一生奋战在理论战线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对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当前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颖 《理论界》2014,(1):4-6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典型代表,国内外学者对其理论思想都做出了研究。综观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考茨基思想的评价都受到了以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代表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的影响,将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于决定论、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抛开固有评价模式,深入考茨基的理论内容,客观公正地定位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考茨基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前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语言表达的通俗化、群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