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他方面学习的基础.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又是词汇教与学的难点.认知语言学对于介词的语义做出了合理的分析与解释,认为介词的义项之间存在关联,意象图式与隐喻映射是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从认知的视角分析介词at,on和in意义拓展中的理据性.研究表明,三个介词的空间意义与抽象意义通过隐喻关联,并且三个介词的隐喻映射存在系统性.这一分析结果对于语义研究以及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语动词短语被广泛地认为难以掌握因为动词和小品词的组合似乎无理可循。过去一直认为它们是任意组合起来的语言现象,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然而,认知语言学却认为动词短语的组合是有理据的,可以分析并加以系统化。文章援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想认知模型及认知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几个经典理论,具体探讨了短语动词语义延伸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建构短语动词时的原理,为短语动词理解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3.
情感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抽象的和难以用实证来研究的理论之一。鉴于此,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神经语言学三方面对情感隐喻体验基础理据的探究发现: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认知语言学里的情感隐喻理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拓宽了情感隐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验证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与体认性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通过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汉语“脑”词群为例,对认知语言学的热点人体隐喻进行研究。在结合语料库和词典的基础上,对汉语“脑”词群的隐喻化认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词语构成的理据性,同时也希望此研究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翻译学、词汇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原型范畴化理论为背景探讨英语介词IN的语义生成、延伸过程及其认知理据。研究结果表明介词IN的空间意义产生于在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意象图示,方位隐喻为其向非空间语义的延伸提供理据性。IN的多个语义项则构成一个以其空间语义为原型的原型范畴。  相似文献   

6.
认知实证法在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并成为学科发展的新鲜血液。形成性评估的研究与西方学术成果相比也存在实证欠缺等方面的困难。研究拟从非正式实验的认知实证方法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入手,探索意象图式方法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同时形成学生词汇学习的形成性评估。  相似文献   

7.
颜色词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对国内外颜色词研究文献爬梳,发现颜色词的语言学研究主要涉及基本颜色词及发生顺序、颜色词来源考释、颜色词语义研究、颜色词文化内涵、颜色词的编码过程及其认知机制五方面内容;所用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认知语言学研究法、社会语言学研究法和比较语言学研究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重点梳理了国内外颜色研究的具体内容、范式和方法。结果发现,颜色词的认知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这一领域的研究面临着理论单薄、研究思路雷同、跨学科研究视角欠缺的问题。本文提出,汉语颜色词的认知研究应结合传统训诂学、普通语言学中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构建更具说服力的框架理论,并注重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挖掘。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英语语块直接体现了其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块的认知和习得能力的培养对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表达地道性和流利度影响深远,对于其语言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文章以语言学中的语块为研究对象,从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等方面探讨语块意义的形成、理解和习得等认知上的理据,以更好地促进语块的认知和习得。  相似文献   

9.
从英汉双语范畴化差异的角度论证"双元结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元结构”理论认为,成年人外语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一认知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心理机制。该理论已经得到了神经语言学和听、读技能实验方面的一些证据支持,但至今还无人从认知语言学这一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为核心的科学领域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英汉双语认知范畴化差异为视角,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双元结构”理论进行了论证。研究发现,英汉双语词汇所反映的范畴仅有22%完全重合,高达78%的范畴存在着包含、部分重合或空缺等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建立英语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对以母语为基础所切分的世界进行相应的范畴化调整,逐渐构建起与母语的认知结构有别的外语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关于它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给翻译带来了新的视角。通过分析发现,意象图式理论和框架理论为古典诗词翻译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1.
语言认知分析的层次性是指语言的产生或理解过程中 ,人脑神经网络所进行的认知操作上的一系列过程和阶段。以语言认知分析层次性的观点来看现有的语言认知研究 ,可以勾画出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大致轮廓。一个语言现象的认知分析不应局限于一个层次性的研究 ,应该从各个层次上考察该语言行为的认知操作  相似文献   

12.
认知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结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教学法主张在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认知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语言教学。由于基础英语词汇教学在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基础英语词汇教学值得广大基英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认知语言学主要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脑中的概念或根据语言分析推测思维中概念的内容。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有意识关注语言结构的系统性、非任意性和理据对于促进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麻省理工学院学者近期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一项语言学交叉研究利用已经公开发布的依存树库,对37种语言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人类语言存在依存距离最小化这一倾向。此研究被媒体热议,但却存在一些缺陷。依存距离是两个句法相关词之间的线性距离,受工作记忆机制的约束,与句法处理的复杂度密切相关。因此,人类语言具有依存距离最小化的倾向。基于句法标注语料库的依存距离最小化研究表明,大数据研究方法在语言认知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语言学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色彩,语言研究中不同学科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有助于深入揭示语言系统的运作规律以及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中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世纪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的诞生,到1990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成立,再到本世纪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广泛研究,表明了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为我们展现了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理论的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这一课题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其研究范围、相关课题、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对照试验的方法,在江西省某二本院校就提高语言学教学质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与探索。结果表明:在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流派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语言学基本知识、理论的运用与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研讨Fillmore & Kay的构块语法理论,尝试提出语言学研究的"同异律"--异中见同、同异互动、求同存异.我们认为,同异律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反映.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在观察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归纳其内在的普遍特征,然后用普通的语法规则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环境话语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文章重点关注语言学视角下的环境话语研究,采用文献法从环境话语的界定、语言特点、国内外学术史、研究概述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并对环境话语研究趋势提出看法。我们认为:环境话语主要源于环境与经济的对抗和对话,是环境现象与观念集合的语言表征,为人们理解环境、与环境沟通和对话提供了思维工具与概念化手段,其对建构、维持及改变环境现实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话语研究为语言学学科及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与重要的社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1976年Halliday首次提出"语法隐喻"概念以来,语法隐喻成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但是,现有的研究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法隐喻的发展、分类、产生机制及其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语法隐喻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分类应当采用语言功能和语言层次结合的综合模式。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是小句表征方式之间或内部的映射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语法隐喻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是相同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