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杜甫的作品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杜甫:南征。关於杜甫的作品,我们分三部分来叙述:(一)几点与创作有关的说明;(二)杜甫作品的人民性;(三)杜甫作品的艺术性。(一)几点与创作有关的说明加以上各章所述杜甫的时代、生活和思想,杜甫将创作出怎样的作品,我们已不难想像。但在接触到杜甫作品本身之前,我觉得有几点得先说明一下,因为和杜甫的艺术成就有关;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创作经验来吸收,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这几点是:  相似文献   

2.
五杜甫的影响作为一个诗人,在我国支学史上,有没有第二个像杜甫这样得到后代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民族英雄一致的推崇和爱戴的呢?应该说:没有。作为一部诗集,在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有没有第二部像杜诗这样受到千百年来一贯的热情的蒐集、注解并刻行的呢?应该说:也没有。我们用不着借助白居易的“杜甫陈子昂,才  相似文献   

3.
前言:“杜甫研究”是山大中文系文学史教研组的一门专门化课程。在叙述方面,分为杜甫的时代、生活、思想、作品和影响等五个部分。讲稿曾得到组内外同志们的帮助,现在由“文史哲”连续发表,希望得到更多的读者们的指教! 一杜甫的时代应该这样说:杜甫的存在,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因为,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对於自己的祖国和劳动人民,他有着由衷的深厚的爱。但是,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诗人,却并不是简单的,偶然的,而是有他的主  相似文献   

4.
三杜甫的思想在叙述之前,我们先谈一谈思想的作用和杜甫思想的历史根源。鲁迅先生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象,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热风:随感录四十三。)鲁迅先生说的是美术家,同样也适用於诗人和一般文艺工作者。可见思想对於一个作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正> 晚清以前,学者治杜,主要是对杜诗的搜集、校勘、杜集的整理、编订、注释与评点,尚无所谓研究论文,而真正以论文形式研究杜甫蔚为风气者,则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自1911到1949年建国前夕,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发表于各种报刊的论文共一百二十二篇。下面就这一时期论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归纳几个问题作一简括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出现了研究杜甫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至1985的九年间,各种报刊发表的杜甫研究论文多达一千二百余篇。这些数量众多的论文,涉及到杜甫研究的各个方面,现分七个问题,作一简要综述。一、杜甫研究的重新兴起杜甫研究的重新兴起,是从批判梁效的《杜甫的再评论》开始的。这方面的文章有二十篇左右。大家主要是从政治上进行批判,着重揭露了“四人帮”操纵御用写作班子炮制反动文章的政治目的。这个阶段杜甫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杜甫部分和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批评。前者,文章只有三篇,可以陆侃如《与刘大杰论杜甫信》为代表。陆文集中就所谓杜甫后期“轻儒重法”问题,提出商榷。指出在杜诗提到的三百三十多个历史人物中,被“四人帮”封为“法家”代表人  相似文献   

7.
<正> 自建国之初的1950年至1976年,全国报刊发表有关杜甫研究文章约六百余篇。其中,五十年代约一百四十篇;1960年至1966年上半年约四百六十篇;1966年下半年至1972年,七年当中无一篇文章;1973年至1976年不足二十篇。仅就此不尽完全的统计数字,即可表明这二十七年间,经历了几次升沉反复。从杜甫研究论文的一角,当可窥见整个古典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发展变迁的一斑。从五十年代初,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作指导,尝试着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对杜甫及其诗歌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在关于杜甫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杜诗的产生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在对杜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分析上,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大大超越了前人。冯至先生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8.
儒家守护和阐释着中国古典治理之道,宪政则是中国治理模式转型之大方向。然而,儒家与宪政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此一问题,对于确认儒家之现代价值,探究中国的优良治理之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百年来,学界对此有所讨论,且似乎已有定论。然而,当国人之文化主体性有所自觉、中国学界对西方有更深入理解之时代,对此一问题,实有  相似文献   

9.
引言     
版图(territory)是两方面事物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是自然空间和人为空间,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体系。过去四百年里,现代化与工业化造就了版图,版图又造就了各式各样的都市,其中最理想的要算是城,它留存了下来。城是一个由好多种学问如历史、哲学、城市学搭建起来的一个修辞形象和话语。大约30年前,一个有着新模式新理念的新时代登场,从形式、组织和逻辑上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杜甫,不仅没有在漫长的岁月流水中磨消湮没,反而被后人推为诗国里的圣哲。一千四百余首杜诗,为后世广为传诵、研究,号称“千家注”,可知研究者为数之多;“一卷杜诗揉欲烂”(杨万里《与长孺共读杜诗》),更见研究者所下的功夫之深。杜甫及其诗令后人如此醉心地崇奉和研究,且长盛不衰,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唐代享有盛誉的伟大诗人,被尊称为“诗圣”,其卒葬之地也是被历代所关注的问题。根据已报道的资料,湖南耒阳、平江、湖北襄阳、河南偃师、巩县、陕西华阴、鄜县和四川成都各有一座杜甫墓。围绕这些遗迹,学术界兴起了杜甫基研究的热潮。现仅就近年来平江杜甫墓研究的情况略作述议。  相似文献   

12.
张忠纲 《文史哲》2002,(2):89-93
萧涤非先生是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他的《杜甫研究》是试图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一部力作,代表了建国初期杜甫研究的最高成就,对新杜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一些主要论点如“人民诗人”、“主导思想”等问题,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中国大陆的杜甫研究深受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交互撞击及多次政治思潮的影响 ,以 1 949年、1 976年为界呈现出三个时期 ,依次表现出剥去封建时代加给他的“圣化”的外衣、只把他作为普通诗人来研究 ,将他视为时代的代言人 ;被送以“人民诗人”的桂冠与将“扬李抑杜”推到惊世骇俗地步的大转折 ;正本清源后全方位的中兴、总结及努力建构杜诗学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作家。一千多年来,他的诗歌不仅在我国广泛流传,而且被转译为朝、日、英、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据有的精神财富。解放以后,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杜甫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文化大革命中,学术界排除了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使杜甫研究又有了新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中 ,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所、美国国际开发署启动了一种新颖的伙伴关系。国际生物多样性合作集团 (ICBG)促使学院研究人员、医药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原住民代表通力合作 ,寻找有商业价值的基因与生化物质。这项尝试还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发明新的办法 ,与原住民分享那些合成物的商业效益。有六个协调小组得到了基金支持。每个组的活动都得到研究原住民知识以及民族植物学的知名学者的指导。尽管有名流、名院、名医药公司的加盟(如史密森博物馆、乔治亚大学、诺华、保护国际、葛兰素威康、百时美和施贵宝等等 ) ,结果却不…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变革及其政治社会思想的更新,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作为文艺学的杜甫研究处于这一规律的支配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必然以其崭新的面貌体现出这一时代及其社会思潮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今天,中西伦理文化的交汇、碰撞乃至冲突、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因此,正视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伦理文化环境,在加强民族自身伦理精神研究的同时加强对近现代西方伦理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万俊人同志的《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下卷,1992年)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地介绍、论述自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西方伦理学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及其基本特征的学术专著,是一部熔历史与理论于一炉、集述评与论证于一体的史论结合、史思并重的伦理学新作。在这部逾百万字五编二十余章的著作中,有对西方古典伦理学理论传统的追  相似文献   

18.
杜甫题画诗管窥张英在杜诗研究中,有一类诗常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题画诗。宋代无名氏分门别类集杜诗,得题画诗19首。这种题材在杜诗中所占的比重虽少,但对后人了解唐代绘画艺术及杜甫的审美思想却是极为珍贵的。绘画的发展同诗歌的发展一样,它的起源离不开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专题研究引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研究公共服务提供的理论,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设.而公共服务提供的理论与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或主要的供给者,到公共服务的市场供给和社会自主供给,再到公共服务提供多方合作,是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及模式发展变化的一条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20.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本文从思想内容、对前人遗产的态度、句法、音律、遣词用语的特色等方面对黄庭坚与杜甫作了全面的比较。对“唐音”“宋调”的同异承继关系 ,亦有所论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