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翻开我的影集,你就会看到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照片。而照片中的人,有我的亲人,有我的朋友,还有与我偶然相识的人。而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和姥爷的那张照片。记得那是一个夏季,妈妈、姥爷和我一起去了儿童乐园,那时我还不满5岁,什么也不懂,姥爷正抱着我,而妈妈就在旁边偷偷拍下了这张照片。时间从指尖匆匆流过,6岁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从那时起姥爷便不再照看我了,回到了老家。每天我都非常想念姥爷,因为我在上学之前,每天晚上都是姥爷给我讲故事,陪我入睡。于是我找出那张几年前的照片,每天晚上都把那张照片放在枕头底下,想着姥爷和蔼可亲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新中国加入联合国问题上曾长期存在矛盾心态:一方面,热切希望新中国尽早加入联合国并在其中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迟加入甚至不参加联合国。究其原因: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阻挠新中国加入联合国;其次,新中国加入问题须经联大2/3的多数票通过;第三,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有美国和蒋介石代表;第四,毛泽东采取"不急"方针旨在剥夺美国政治资本;第五,毛泽东认为中国不进联合国并没有什么损失;最后,毛泽东业已认清联合国不过是美国手掌里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晚香如故     
丁超 《老友》2010,(5):42-42
书房里有一张放大的照片,照片上是我的前妻珊尼。这是我再婚的妻子兰夏放大后专门挂在墙上的。当时我曾感到疑惑,她却意味深长地说:"不懂珍惜过去的爱,哪会真挚地付出爱呢!"  相似文献   

4.
游德富 《老友》2013,(6):17-17
近几天阴雨绵绵。在家闲着无事,我翻开了那尘封已久的相册,不经意间发现自己50年前当兵时的照片。照片虽已发黄,但那英俊威武的风姿仍然存在。这张照片是我穿上军装后拍的第一张照片,我珍藏了50多年。今天见到它,勾起了我参军时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6月26日通过后.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还被公推为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解放前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国民党政府沉溺于内战,致使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有名无实。新中国成立后的22年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占据。1971年,  相似文献   

6.
正1980年至2001年期间,联合国陆续发行各个成员国的国旗邮票。1983年9月23日,鲜艳夺目的中国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的邮票上。在这枚邮票问世的当天,联合国邮政还印制整张篇幅的五星红旗明信片,并刻制纪念邮戳,使票、片、戳互为衬映。2006年10月5日,又有一套印有中国五星红旗和中国"荷花图"5角硬币邮票,作为该系列首组邮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面世。这是世界邮坛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人民币的图案。汉字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是联合国六种法定工作文字之一。联合国发行的不少邮票,上面的"联合国"三字用汉字书写,具有艺术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风趣地说,我对美国的那根指挥棒,还有那么多的迷信呢。 我于7时1刻到了福建厅。外交部的有关同志先后入座。叶帅来后不久,总理和参加完伊朗使馆招待会的姬鹏飞、乔冠华、韩念龙到达。大家都喜气洋洋。 总理问:现在联合国会不会出现“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局面?蒋帮能不能再进联合国?“台湾地位未定论”在联合国有没有市场?  相似文献   

8.
傍晚,当我坐在电脑旁准备敲击键盘的时候,持续了一天的雾霾天气刚刚被暮色隐藏起来,儿子在加拿大的海边拍下一张照片,是他此刻正亲眼所见的晴空万里。因时差的关系,照片上的时间显示的依旧是昨天。他并没有把照片发给我,而是分享在了自己的网络页面上,紧接着,照片下方留下了许多评论,她们来自上海,东京,伦敦,开罗和许多我需要查有道词典才可知的城市。点击发表评论的人的头像,就可以再看到数十个不同城  相似文献   

9.
邱瑞俊 《老友》2020,(2):47-47
我大概有10多年不玩摄影了。那天早晨,我随老妻去爬附近的五一山,到了半山腰,曙光初露,回望晨曦中的兰州市区,高大的建筑物笼罩在薄薄的轻雾中,静谧,缥缈,如梦似幻。我知道这个机会不可多得,就掏出手机拍了照。回到家,我把那张照片传到电脑上,用修图工具剪裁,加强对比,提高明亮度。嘿,真是一张不错的照片!这完全改变了我以前的认识:手机拍照,那完全是个"傻瓜",能拍出什么好照片?  相似文献   

10.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和爸妈到青山湖游玩。我们先去坐游艇。不一会儿,我们的游艇就在青山湖上快速航行了。虽然是近黄昏,阳光还是刺眼。我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好像拍出了一张张风景照片。一张照片是湖水。夕阳快下山了,波光闪闪的水面上好像游动着无数金色的小鱼。让我想起了“一道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题记我家的影集里,有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每次打开影集,爸爸都要一再嘱咐我小心翻看,还说:"这张照片就一张,是绝版,千万别弄坏啦!"照片很有趣,是爸爸小时候跟他的一群小伙伴在小河里玩打水仗的情景。照片上爸爸的年龄比我现在还要小几岁呢!那是在夏天,阳光照耀在清澈的河面上,  相似文献   

12.
乐祥涛 《百姓生活》2010,(10):26-26
那天,母亲见我回去,很神秘地叫我来到她和父亲的卧室,用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幅新照片让我看,并说:“这是我和你父亲刚拍的照片。”我陪着母亲仔细看那张合影,随后又看了看父母在不同时期拍的照片。从照片中又一次重温了父母互敬互爱牵手走过的不平凡人生历程。当我的目光落在母亲那双布满沧桑的双手上时,一种酸楚立刻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积极发挥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主要场所。联合国作为全球核心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中国对自身地位的关注以及中国规范与原则和联合国某些规范与原则之间的互补性可以解释中国行为的这一变化。中国作为安理会"五常"之一,安理会的制度设计有助于中国实施对某些行为的限制和许可能力,以及对特定行为赋予合法性或削弱合法性的能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能够有效运用联合国大会体系表达其广泛的政治和道义诉求;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积极参与,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非战斗力量走出去及其能力建设也很有助益。中国积极介入当地的斡旋外交,在收益上存在不确定性。总的来说,中国更多参与联合国的部分核心活动所承担的国内与国际成本相对较低而潜在收益巨大,同时,联合国也是中国可以有效依托的表达其世界观与全球秩序观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操作电脑时,不小心把两年来保存在电脑里的照片全弄丢了。那些照片,有我的旅游照、儿子的生日照,还有全家福,我心疼至极。下载了数据恢复软件,弄了一天,还是无力回天。我叹息着对儿子说:“最可惜的是那些记录着你成长的照片!”没想到,儿子笑着说:“丢就丢了,照片虽然没了,我不是活蹦乱跳地站在你面前吗?”  相似文献   

15.
我在2003年的春天拍了很多照片,在2006年翻出来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青春,水一样地流着,哗啦啦地,不经意间就漏掉了许多。 2003年的时候.我17岁,那一年照了很多照片,装了满满的一大本子。从照片上看,我身边出现过形  相似文献   

16.
"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电视历史系列片《幼童》,在第四集论及中国早期留学生在回国后发挥重要作用时,专门提到了后来在北洋水师中担任军官的一系列清朝海军留学生,并且展示了许多留美幼童长大以后的照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电视片解说者提到在110年前甲午海战中第一个阵亡的北洋水师中军左营都司帮带兼"济远号"铁甲舰大副沈寿昌时,却以斩钉截铁的口吻断言:"沈寿昌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照片。" 然而这个结论未免下得过于轻率。历史的事实与此断言恰恰相反:沈寿昌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照片,而且这张照片经英国一家以图片为主、发行量极高的刊物转载之后,甚至全球流传极广。 这张照片是我在英国发现的。2003年上半年,我作为访问教授在英国西部的布里斯托尔大学讲学和进行学术研究,在那儿的图书馆中找到了一万多张反映清末民初中国的图片和老照片,有不少是反映甲午战争的。其中就包括了留美幼童沈寿昌成人后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自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来,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外交充分显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努力实现中国内政外交的建设性互动,寻求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综合平衡,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魏城 《华人时刊》2007,(7):14-15
拆迁钉子户的报道可谓经常见诸媒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称之为中国重庆“最牛钉子户”的业主杨武、吴苹夫妇了。虽然纠纷最后得到解决,但那张“孤岛”般的“钉子屋”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起到了任何洋洋洒洒的文字所无法企及的震撼效果。图像的作用,甚至能够超越文化、超越语言、超越种族。事发过程中,我去一个英国白人朋友家做客,他主动向我提起了这张“孤岛”照片。我问他是从哪儿看到这张照片的,他说是从英国报纸上看到的。  相似文献   

19.
《百姓生活》2014,(8):70-70
今年春节过后,一组残疾清洁工扫街的照片在微博上热传,照片主角是一位失去右腿的大叔,名叫郑长江。据了解,郑长江家住四川仁寿县,已过花甲之年,妻子与乡政府签订了清洁工合同,而他几乎每天都会帮妻子打扫街道。郑长江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大家都称赞他是"最坚强清洁工"。对此,郑长江说:"最坚强说不上,为了生活,靠还能动的双手,帮老婆扫扫地,这点累我还受得住。我觉得,这样活着,我有颜面些……"  相似文献   

20.
流向青春海     
《北方人》2008,(4)
学年快结束前一个月,班上每个人都收到了一封信,一律都是手写信纸装在信封邮寄到系上,是一位老太太寄来的。老太太是中国血统的美国公民,姓刘。我本想把信扔掉,可是看到信里附着老太太的照片,我忍不住多看两眼。照片里就是位中国人脸孔的老太太,穿着平常的衣服,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