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马克思在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向历史Il物主义转变的过程中,曾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深刻影响,费尔巴哈是马克思走向创立新世界观的桥梁和中介。然而,马克思从来没有无保留地接受费尔巴哈的观点,成为一个十足的费尔巴哈的信徒,而是在继承和发挥费尔巴哈观点的同时,不断摆脱其影响,最终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创立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一过程中,从探讨个体和类的关系,到研究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人的本质,是极其重要的方面。本文试图从这方面揭示马克思接受和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创…  相似文献   

2.
“两次转变论”者认为,马克思在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之后,转向了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历史观,在经过“费尔巴哈阶段”之后,才从根本上修正和超越了其费尔巴哈哲学立场,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的真实轨迹,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差异,也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曲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两次转变论”者的评价也与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列宁的科学评价不相符合。在马克思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都受过费尔巴哈的影响。怎样看待这种影响,七十年代以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和过去传统看法不同的两点看法。一是认为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和形成没有决定性影响。和普列汉诺夫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经历着黑格尔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的论断相反,马克思在思想发展过程中不曾经历过一个“费尔巴哈阶段”。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从一开始他们的思想就具有相互对立的内容和对立的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的关系,通常认为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桥梁,甚至说没有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应该说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批判基督教,以感性唯物论改造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是有启发。青年黑格尔学派许多成员都试图改造黑格尔哲学,惟有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倒立的关系纠正过来。马克思以普罗米修斯的自白为哲学宣言,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世界提升为自然本质力量的实现——劳动创造世界;并以实践连接思维和存在,实现了超越黑格尔的哲学革命。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论以及青年黑格尔学派各种歪曲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展开批判,在论战中开辟实践哲学道路。问题在于达到形而上学巅峰的黑格尔哲学是否包含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所需的思想元素?马克思是否与黑格尔决裂转向费尔巴哈?没有费尔巴哈是否就没有马克思哲学?通过比较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文本,实践唯物主义的黑格尔哲学基础及路径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处于"费尔巴哈派"阶段的著作,在这一著作中,虽然马克思在某些局部上开始超越费尔巴哈,萌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因素,但从总体性质来看,马克思还没有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1845年起,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理论,这种理论和《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不同的.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不仅有质变,也有量变,而且正是量变引起了质变.马克思之所以能在1845年创立马克思主义,是与他之前的思想发展的量变相关的,这些量变,包括新世界观因素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呢?流行的看法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而转向唯物主义,但不是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即,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费尔巴哈是黑格尔与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但是,否认马克思世界观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阶段的存在。近来则有人连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一点也否认了。我们发现,上述观点与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并不完全符合,在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中,确是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评价,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些同志认为,马克思晚年已由一元历史观转向多元历史观;有些同志则认为,与《资本论》相比,马克思晚年的历史理论根本没有变化。这两种观点我们都不能赞同。我们认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探索确实得出了一些从《资本论》的逻辑分析中无法得出的理论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历史观的转变,而是他的历史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马克思的晚年思想标志着他的历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类”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对人的本质的表征。费尔巴哈是基于两种基本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从两个方面(精神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对“类”概念以哲学规定的。“类”概念导源于黑格尔的生命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以新的实践方式,揭示了人的本质,超越了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内涵。马克思的“类”思想具有逻辑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应作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给予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人本主义传统,费尔巴哈超越了传统哲学唯心主义,建立了新的人本主义,其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讨论和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对青年马克思产生很大影响。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与理论的关系,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以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为重要线索,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超越之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两次转变,由此马克思建立了新世界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概念,认为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曾经肯定地谈到了人道主义。说当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已是现实的,社会的、历史发展的人,和他后来所讲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直观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致的。认为早期的马克思就超越了费尔巴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这种观点,其实国外早就有人在提倡,在宣传。我认为,《手稿》对于人的认识,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大有讨论的必要。一、从马克思当时的思想和以后的自我评价来看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出了理解现实的人和人与现实生活世界关系的新的世界观,对此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生存论转向”等观点;其二,认为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与核心,马克思哲学并未超越“本体论”,而是开创了本体论的新视阈,对此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观点。就后者而言,对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建立起自我本体论存在着相互抵牾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仅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或核心界定为实践还不够,实践是一个过程,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过程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超越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隐性逻辑和内在旨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继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哲学层面批判了意识形态的唯心特性,以唯物史观的确立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在政治社会学层面,马克思在诸多文本中分析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超越的思想。随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从生产方式演进和主体依赖关系发展两个层面论证意识形态被超越的历史必然性,标志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超越思想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期对费尔巴哈哲学改造的思想演进过程包括 :1 843— 1 844年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 ,对费尔巴哈持维护态度 ,其批判采取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开始了新世界观的探索 ;1 844— 1 845年 ,在《神圣家族》中 ,马克思开始用现实的人的观点代替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观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作了最后的清算。  相似文献   

14.
于桂凤 《兰州学刊》2007,2(9):25-27
马克思哲学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种种误解表明不先行澄清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闻的关系.是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但是要厘清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非易事,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感性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其各自哲学革命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革命首先就体现为对其感性论的批判与超越上,而且这种批判与超越指向的是整个传统哲学.因此,感性应是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理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讲,它应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明确这些不同的阶段,对于正确评价费尔巴哈的影响是必要的。首先,需要弄清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又以什么为标志?按照传统的观点,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首先是从《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开始的。其实,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过《基督教的本质》,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基督教的本质》对马克思的影响。恩格斯说,正当大批青年黑格尔分子(当然包括青年马克思)在矛盾中傍徨的时候,费尔巴哈的《基督教  相似文献   

16.
王东  林锋 《中州学刊》2007,4(6):136-138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观的第三个规定——"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以下简称"类本质异化"),是应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异化"思想来考察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产物,是《手稿》中的"费尔巴哈思想遗迹";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旧哲学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观的科学观点。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类本质异化"思想其实是马克思自青年时代以来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将其认定为他早期著作中的"费尔巴哈思想遗迹"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手稿》之后的马克思科学著作中,这一思想并未被抛弃、否定,而是得到了继承和深化,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解读模式有一个从提出到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的过程。这一解读模式不同于普列汉诺夫的“三阶段说”。“两次转变论”的关键,是认为马克思1843年底思想转变后并未直接达到实践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中间存在一个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典型代表的“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阶段。马克思此时虽然在论域等方面超出了费尔巴哈,但在整个思维范式上仍然是费尔巴哈式的。同时,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是完全拒斥,其中也有肯定的成分,但这种肯定也是在费尔巴哈式的思维范式统摄之下的。必须强调的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发展转变过程的研究中,要注意避免六种倾向:即把猴体颠倒为人体的倾向;目的论、烛引式的倾向;用权威来解释权威的倾向;用文本来解释文本的倾向;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理论立场和政治立场相割裂的倾向等。  相似文献   

19.
心物主客关系自古以来就存在,并由此而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任何一种哲学对之都无法超越。对心物主客关系问题的各种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与之相关的二元论、多元论等不同哲学流派,它们都可以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主客统一为特征的实践哲学,它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但二者又有原则区别。否定这种超越势必导致否定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重点批判唯心主义,但都没有停留于一般唯物主义。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他们的哲学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的哲学的核心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其认识论方面。它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回答,绝大多数哲学流派都反对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