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明节是中国祭祀故人的日子。在江西省南昌市,以往烧纸钱、燃鞭炮等旧的祭祀方式已逐渐被文明的祭祀方式取代。集体追思会:情真意切今年清明时节,前来参加东湖区火神庙社区集体追思会的有社区  相似文献   

2.
<正>在与黄河的相处中,黄河流域的民众受到黄河恩泽的同时,也承受了黄河泛滥带来的痛苦。北宋滑州城北临黄河,此段黄河西北岸有黎阳山,南岸有白马、天台等山,河势险隘,且河流出山后所流经地段土质疏松,黄河多在此段决口。加之五代时,出于军事目的,多次人为决口,导致滑州河段在北宋初期决口频繁。在北宋黄河先后7次较大的决溢和改道中,6次均在澶、滑地区。北宋初期黄河所行京东故道,自五代以来疏于管理,逐渐失去行洪能力。虽经过北宋初年多次治理,决口的风险仍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3.
祭祀是明太祖从政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从政后的祭祀活动,经过元至正十二年闰三月至二十三年、元至正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冬、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至明洪武三年十二月、洪武四年正月至三十一年闰五月凡四个阶段的演变,由最初的偶或进行,逐渐发展为成体系地、制度化地进行.从总体上看规定严格,内容复杂,参与祭祀者包括各级贵族和臣民,祭祀对象包括自然存在之物、各种人造器物、各种古今正面人物以及各类神灵鬼怪,祭祀时间与规格各有差异.历史环境的制约、鬼神迷信的影响、宣扬天命自我神化、维护等级秩序强调君主至上、恐吓臣民巩固统治秩序、宣泄对先祖的追幕情感等,是其从事祭祀的因为和目的,为民求福是其祭祀活动的一大亮点.明太祖的祭祀活动包含着浓重的消极成分,但其积极因素亦不可忽视,消极与积极交织并存,需仔细分析、小心总结.  相似文献   

4.
<正>6月23日8点,黄河泺口水文站流量1960立方米每秒;24日,2000立方米每秒……随着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的启动,黄河济南段的流量持续上涨。调水调沙是调节黄河水沙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年黄河主汛期前,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黄河中游的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三座水库接力加大下泄流量,形成“人造洪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奔涌的河水带走库底和河底的泥沙。从2002年起,连续22年的调水调沙让黄河累计输沙入海32.5亿吨,下游河道平均下切3.1米,下游行洪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同时为下游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10.5亿立方米。毋庸置疑,调水调沙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从东汉到清代,伏波将军马援被认作先贤并被加以祭祀。唐宋时期,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已将马援作为海神加以祭祀。宋代开始,对海神天妃(或称妈祖)的信仰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普及,并由福建、广东等地传入海南。元明清时期,天妃信仰在海南岛广泛传播,琼州海峡两岸还出现平浪侯、江张二公、西天大士等新海神。此后,海南马伏波神格发生变化,由先贤兼海神逐渐演变为地方保护神,其功能与海南各地被称为峒主的地方保护神基本一致,马伏波信众群体的分布范围也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6.
<正>清代黄河频繁漫决,为害甚重,尤其是在嘉庆、道光年间,耗银百万两的黄河大工屡见不鲜,逐渐成为清政府财政的一大负累。以往也有对清代治黄策略的相关研究,但并没有从治黄策略本身进行讨论。而清代黄河频繁决溢背后的底层逻辑跟其既定的治黄策略有相当大的关系,文章拟从治黄策略的视角分析清代治黄的弊端及其带来的后果,并重新审视清代治黄策略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中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巫术文化内容.祭祀是巫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借助一定仪式向祖先或神灵表示尊敬或祈福的活动,祭祀发展的礼仪化对上古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卜筮是巫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根据龟甲、蓍草的裂痕或排列情况,释疑解惑,预测吉凶,其蕴含了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的东西,显示出某些逻辑推衍的因素.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舞蹈,是借助于肢体动作,娱神娱人的巫术形式,虽然带有神秘主义的因素,却是生命意识最直接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用灾难考验着沿岸人民。历代文人墨客对黄河故事的书写不曾间断,进入新时期以来,对于黄河故事的精彩书写更是大量涌现。其中“以黄河为叙事背景或叙事对象、抒情对象,讲述黄河及黄河两岸所发生的人和事,展示黄河民俗风情,颂扬以黄河为象征的民族精神,关注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报告文学等,可统称为‘黄河文学’。”  相似文献   

9.
<正>黄河号子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音乐形态之一,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随着时代更迭,黄河号子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黄河流域极为重要的音乐文化。随着黄河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黄河号子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视野,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文章通过论述黄河号子的文化内涵,整合分析黄河号子的保护现状,试图构建出黄河号子保护与传承的有效对策,以期为黄河号子的传承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支撑,而且对于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分析了黄河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等实践路径,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需要,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正>天下之言水患者,古今皆以黄河为重。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的泥沙;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变宽,黄河流速缓慢,致使大量泥沙淤积,经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悬河”。黄河充沛的水资源,给沿岸带来兴盛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隐患。据统计,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每一次的改道、决口都会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音乐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财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流平台,这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从目前来看,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传播载体产业化不完善、传播渠道狭窄等方面,需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积极探索解决路径。总结、分析黄河音乐文化,基于当前遇到的问题,探索继承和创新黄河音乐文化的路径,提出创新传播媒介、推动融媒体交互、强化品牌意识等措施,旨在为类似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黄河音乐文化保护工作的积极落实。  相似文献   

14.
<正>兰州黄河文化是兰州沿黄地区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积淀了兰州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兰州作为典型的黄河之都,形成了包括边关文化、水车文化、铁桥文化、渡口文化等元素多样、内涵丰富的黄河文化。积极探索兰州黄河文化旅游新模式,深掘兰州黄河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和弘扬兰州黄河文化精神,传承兰州文化记忆,也能激发兰州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祭扫数据:全省祭祀人数:297813人次;祭祀机动车流量:41729台次;工作人员在岗人数:4065人,其中民政部门工作人员2592人,协助部门工作人员1102人,临时聘用人员371人.全天无突发事故发生.全省清明祭祀活动主要有两个高峰:一个是3月29日、30日(双休日),两天全省接待祭祀群众达40余万人,车辆3.1万台,其中哈市接待祭祀群众22万人,车辆2.2万多台.  相似文献   

16.
<正>黄河流经中国9省(区),黄河流域有极为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创新和完善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可以推进黄河流域社会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本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优势,并对保护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带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当前,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影响了知名度和吸引力等。因此,对于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潜力,并提出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严奉利  郭杰 《社科纵横》2008,23(3):102-104
<诗经>中的祭祀诗歌反映出的祭祀先祖礼仪既顺应了天命,又契合了人伦;<楚辞>中的祭祀诗体现出"乐神"、"娱己"的原始精神,既使自然美渗入了人的精神美,也使人的精神美找到了具象的表征物.两者都使人与天地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和统一.两相关照,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仪始终关注着"敬天"与"亲人"的主题."敬天"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变化,但其最终目的是"亲人".这样形成了"以天亲人"的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乡村社会,居民生活总是与各种祭祀活动和神灵崇拜紧密相连.这种祭祀目的的功利性,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反映.后世乡村社会举办的祭祀活动都与这种文化积淀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并在某种程度上传承着这种富有农耕特色的祭祀文化.从唐代开始流行的人物信仰和行业神崇拜,都体现了农耕生活的重要性,而且,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可以追寻农耕文化存在的踪迹,成为农历节日庆典.尤其是唐代商贸、娱乐和祭祀同时开展的民间活动,对中国传统乡村集市和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兴衰。遏制黄河水患,让黄河安澜是从古至今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为了讲好黄河故事,继承和发扬黄河治理文化,我们必须阐明黄河治理文化的精神内涵,明确黄河治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黄河治理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黄河治理中体现的先进精神,这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群众凝聚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