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梅州客家山歌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同时也是梅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载体,其思想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家精神之所在.在梅州地区开展了以客家山歌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从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客家山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试图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有效建议、探寻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各个省市地区开始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挖掘乡村的优势资源,力求文化、人才、产业和生态等全面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应深层次地挖掘乡村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产业深度整合,推动乡村文旅产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乡村旅游在为乡村非遗传承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乡村旅游过分关注经济效益,却忽视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简单、盲目地开发利用非遗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萍 《创新》2022,(5):20-29
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的传承现状为考察对象,对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在非遗新乡贤推动下,壮族嘹歌文化在重返乡野的同时获得了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的休闲空间、秩序空间、信息空间、生计空间得以重塑。非遗新乡贤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构建起的乡村文化新空间,既从共时性角度强调村落整体布局的优化,也从历时性角度深化村落社会与历史人文的衔接,充分彰显出承续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成为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对话互动的有效媒介。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以非遗新乡贤为实践主体、以乡村为实践平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实践形式的文化空间建构模式,可以成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李俊霞 《社科纵横》2010,25(8):135-13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兰州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点,挖掘和保护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持兰州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实力,实现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吴艳冬 《社科纵横》2012,(4):214-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多样性的价值。本文从非物质文遗产的概念出发,简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着重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具有基础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当好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发展推动力;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提升凝聚力;坚持以共同价值为取向,提升整合力;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提升社会动员力;坚持以自我革命为关键,提升综合能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7.
袁小平  王仓 《创新》2021,15(4):52-59
乡村振兴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耦合性.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美好蓝图实现的关键,是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重要一环,而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和"蓄水池",因此,乡村振兴与高校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耦合关联.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存在耦合困境,在文化培育、资源供给、目标达成、就业导向等方面协调度有所失衡.为此,高校应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促进文化传承与振兴、实施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搭建多维双创实践平台、引导"双创"人才价值回归,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助推器".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12):40-46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乡村变迁的特殊性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把握二者的互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例,探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三种互动逻辑:一是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方向并成为其核心内涵,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特别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性功能;二是生态文明界定乡村振兴的底线并提供动力支撑,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组织动力和文化动力)特别是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规制性功能;三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分析二者的内在互嵌机理,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外聚合动力实现协同治理,通过对人与自然、市场、社会关系的协调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向新型农牧村社区演进的可持续目标。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7):49-5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继承和超越,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的历史性跃升。要按照"二十字"总要求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着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三江源经济、文化、交通的相对滞后性,使三江源地区的文化保护事业与文化产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的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都较落后。如何合理、有序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立法的措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三江源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尤其是玉树地区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修复、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进行,如何有效的通过相关的立法和行政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调查三江源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方法,以期提高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的价值认识,从而提高三江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水平,发扬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发展及经济中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邹慧明 《新华文摘》2022,(1):126-127
2021年4月,为了更好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就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做了详细周密的部署规划,彰显着国家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决心.其中,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进而实...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民传统价值观念淡化、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单一、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等问题。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从现实问题出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及推进乡村文化生存空间的保护,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极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需要公法强力介入,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财产属性的内在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和利益平衡的要求需要私法的适度调节,以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公法、私法互补共存的保护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繁若星河的珍贵文化遗产,包括以物质形态保存下来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包括主要通过“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辉煌灿烂,异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15.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人文价值,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是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必要的。基层文化馆在这项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与完善,将保护工作与传统工作做到位,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乡贤文化的地域性、 崇善性、 亲缘性和政治性特质并未随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奠定了其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伦理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充分挖掘地方乡贤文化资源、 赋予乡贤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创新乡贤文化宣传载体、 大力培育新乡贤群体以及完善新乡贤参与机制等途径来传承和创新乡贤文化,进而发挥其在重构乡村文明秩序和凝聚乡村振兴力量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欧阳敏灵 《探求》2012,(1):37-39,45
广佛肇人民文化同源,血脉相承,共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崛起、推进广佛肇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角度,对广佛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申遗、整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和保护的资金投入、遴选广佛肇具有共同特质的非遗项目整体保护和申遗、开发“粤都府”非遗文化长廊整体申遗保护、广佛肇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申遗保护等相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丁晓洋 《学术交流》2023,(1):108-121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生态属性、社会属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相契合,体现出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具体来看,文化产业以“创意+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以“外引+内培”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以“创造+创新”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保护+发展”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以“党建+共治”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为此,建议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利用数字化技术深挖乡村文化价值、营造产城人文融合的文化生态、打造“1+1+N”的新型基层组织模式,探索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使文化产业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相似文献   

19.
黄克亮 《探求》2023,(6):21-30+5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其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中形成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从其内涵和本质要求来看,可将乡村振兴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准确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以广州为例,科学探寻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路,不仅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可以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做出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构建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建构相应的规则体系和理念基石,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目标,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进行界定,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等相关术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帮助我们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私权,应当纳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视野,但知识产权制度只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部分内容的进行保护,且在分别保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些重要信息.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法对非物质遗产进行统一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