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滔滔黄河自上中游挟泥沙而下,流经兰考后走向由东改至东北,拐出了“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大弯。据史料记载,自金代大定年间以来,兰考境内黄河大小决溢百余次,河道变迁频繁而复杂,现实中有迹可考的黄河故道就有11条。特殊的悬河地势,大量的故道陈沙,使兰考百姓长期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之苦。  相似文献   

2.
<正>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回首过去,大禹、王景、贾鲁等人的治黄功绩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穿越历史的云烟,苏轼——这个容易被人所忽视的水利专家同样在中华民族的治黄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在徐州和颍州两地的治黄事业,不仅被史料所记载,而且在诗词中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在与黄河的相处中,黄河流域的民众受到黄河恩泽的同时,也承受了黄河泛滥带来的痛苦。北宋滑州城北临黄河,此段黄河西北岸有黎阳山,南岸有白马、天台等山,河势险隘,且河流出山后所流经地段土质疏松,黄河多在此段决口。加之五代时,出于军事目的,多次人为决口,导致滑州河段在北宋初期决口频繁。在北宋黄河先后7次较大的决溢和改道中,6次均在澶、滑地区。北宋初期黄河所行京东故道,自五代以来疏于管理,逐渐失去行洪能力。虽经过北宋初年多次治理,决口的风险仍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4.
<正>时光见证前行的步伐,岁月镌刻奋斗的足迹。走近济南黄河,水石草木都在讲述着2023年的治黄故事。演训基地的斑驳绳痕会告诉你抢险队员的力量和勇气,新建坝头的整齐根石会告诉你治黄人昼夜施工的辛劳和坚韧,笔挺的行道林、整洁的草地会告诉你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和精细,泺口黄河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会告诉你无数动人的济南黄河故事。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武陟第一黄河河务局坚持以工程塑形、文化赋魂,深入推进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新实践。突出重点打造龙头品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流域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各有不同。武陟第一黄河河务局因地制宜,深挖黄河水文化基因,突出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龙头品牌。  相似文献   

6.
<正>汛期已至,江河渐满。随着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的号角响彻大河上下,身处黄河尾闾的山东利津治黄人早已切换至防汛备战状态,厉兵秣马筑牢防洪堤坝,枕戈待旦守好河畔热土,誓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扎实的举措,递交出大河安澜、百姓安康的答卷。  相似文献   

7.
<正>天下之言水患者,古今皆以黄河为重。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的泥沙;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变宽,黄河流速缓慢,致使大量泥沙淤积,经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悬河”。黄河充沛的水资源,给沿岸带来兴盛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隐患。据统计,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每一次的改道、决口都会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档案工作是治黄事业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天桥黄河河务局从档案工作着手,靶向赋能黄河文化建设,谱写了以档案管理助推文化建设的兰台新篇。被命名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重点推介名单、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文韵天桥”品牌建设日新月异……天桥黄河河务局从“档海”史料中掇菁撷华,  相似文献   

9.
<正>早春的寒意尚浓,山东黄河又一次忙碌起来。2月6日上午,2023年山东黄河工作会议召开。山东黄河河务局全局干部职工代表通过“云端”屏幕,齐聚山东黄河防洪厅,奔赴这场春天的盛会。“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3年来,通过构建深化‘五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山东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布局更加完善、路径更加清晰、思路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0.
<正>6月21日,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正式启动,这是黄河历史上第26次调水调沙。黄河水浪翻涌,烈日炙烤大地,连鸟雀也躲在了树荫之下。可就在黄河坝头岸边,依旧能看到一群身着救生衣不停忙碌的治黄人,他们昼夜不息,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保护着黄河的安澜。从西往东走,惠金黄河河务局所辖32.14千米堤防工程的巡堤巡坝查险与值守、水情及河势等信息的上报、涉水安全管理等都是由保合寨、东大坝及马渡工程管理班的一线巡查人员负责的。是什么,让他们不惧烈日炙烤坚守在这里?  相似文献   

11.
<正>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地带,黄河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对山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本文通过介绍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山西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山西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简述  相似文献   

12.
<正>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每个治黄人都是梦想的铸造者,也是奋跃而上、激扬黄河力量的实干者。近年来,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东风,东营黄河河务局全体干部职工锚定目标、砥砺奋进,将宏伟蓝图化作开拓、创新、发展的实干、实效。思想定盘厚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正>理想因坚守而远大,初心因磨砺而永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70多年岁月中,有这样一支施工队伍,承载着带动焦作黄河河务局建筑施工业发展、为焦作治黄工作提供重要支撑的重任,他们远离城市喧嚣,沉寂在山川河流之间,用千万个日夜的坚守,诠释着同一颗初心——以实际行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就是被誉为“黄河铁军”的焦作华龙人。作为铁军中的一员,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亲历了诸多感人的奋斗故事,而今回首,思绪万千,一支支用意志、责任、担当和汗水谱写出的铁军赞歌不停在耳边回荡……  相似文献   

14.
<正>位于陕西省绥德县无定河北岸的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辛店沟),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治黄基层单位,从1952年建立以来就是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绥德治理监督局)水保科研、试验示范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展示窗口。70余年来,绥德治理监督局持续开展水土流失规律观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效益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进行了600多项专题的试验研究,取得了130多项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正>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发展,积淀了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再加上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凭借政策的支持,开发黄河故道旅游资源已成为文旅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传播黄河文化、实现共同富裕、展现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探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进而推动黄河故道旅游发展,以更好地保护黄河故道生态和弘扬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16.
黎仕明 《社科纵横》2009,24(11):99-101
随着清代政府向边疆地区的不断拓展与经济贸易的发展,甘肃城市获得了一定发展:城市数量增长,密度上升;城市空间分布更趋均衡。同时,由于自然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偏集予黄河一线以东的局面仍然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随着社会变革的持续深入,黄河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近年来,短视频发展得越来越迅速,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媒介使用和文化接受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总结短视频传播黄河文化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黄河流经中国9省(区),黄河流域有极为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创新和完善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可以推进黄河流域社会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本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优势,并对保护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西门庆与贾宝玉之"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天河 《学术交流》2002,(3):118-122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与清代《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乃至整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艺术形象 ,但二者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为疯狂占有一切的“皮肤滥淫之蠢物耳” ;后者为“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被“推之为‘意淫’”。从明清纲纪不张的时代特点等方面进行考察 ,他们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孤立的。  相似文献   

20.
<正>国运昌盛,必见清风之华;民族复兴,必有文化之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片古老大地上滋养了不计其数且为人称道的清官廉吏,形成了众多“崇俭戒贪”“尚廉守廉”的廉洁文化。如:推行仁政、践行勤政、奉行俭政、实行廉政的汉光武帝,为后世留下勤政敬业的道德遗风;明代潘季驯和清代栗毓美在治黄过程中,以心系百姓、秉政清廉为己任,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能臣廉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廉洁奉公治水伟大实践成果的红旗渠、宋公堤,一心治水害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心为公无私欲的“长江之子”郑守仁院士,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的治水精神气象,深情礼赞了当代大禹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