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西地区是唐王朝十分重要的边防要地,故唐代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军事防御机构,但历代传世文献对一些基层的机构的记载多有缺失。本文试图通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对唐代在河西设置的镇、守捉、戍、烽做一钩沉补阙,以期能够管窥更或是重新构建唐代河西边防体系。笔者学识浅薄,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赐教。 相似文献
2.
丧葬礼俗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内涵丰富。1991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吉军和贺云翱合著的《中国丧葬礼俗》一书,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丧葬礼俗的学术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历代丧葬观念的演变、严密而繁琐的丧葬礼仪、形式多样的葬式葬法、精心选择的墓地,以及死者眷属的丧服制度、居丧生活等,揭示了蕴含于丧葬礼俗之中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和等级观念。全书约35万字,另附插图70余幅,共分七章。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我国人口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六点五,平均每年死亡人口有800万左右,丧葬用品拥有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种种限制,丧葬用品市场却出现了日益萎缩的现象。目前我国有关殡葬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对传统的“视死如生”、铺张浪费的厚葬观念的一种矫枉过正。现在,一提起丧葬用品,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封建迷信的东西,认为那是不必要的浪费。其实,丧葬用品并不能与封建迷信的东西划等号,例如人们今天用于寄托哀思的鲜花,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文明健康的时代精神;至于丧葬用品的消费是否属浪费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们当前的国情… 相似文献
10.
11.
突厥在自其兴起后的数百年中 ,与中原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长期的相互影响使突厥民族从中原地区吸收了大量先进的汉族文化。在此背景下 ,突厥丧葬风俗的汉化现象成为突厥文化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较东西突厥可以看到突厥丧葬风俗在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下逐步演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发生在豫南某农村一起丧葬事件的叙说 ,之所以选择这一丧葬事件进行叙说 ,是因为这一丧葬行为并不是一起偶然的事件 ,而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丧葬行为。在这一丧葬事件中 ,死者家属一方面不舍丢弃传统的土葬习俗 ,另一方面又面对现行火葬政策的压力 ,在这双重压力下 ,死者家属最后选择了夜里“偷埋”的丧葬行为。在此 ,传统的民间习俗与现代的国家权力相遇了。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事件过程的叙说 ,透视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农民、基层政权、国家的关系 ,或者说传统习俗与现代国家法规的关系等。1 在此 ,我们不妨把… 相似文献
13.
14.
殡葬服务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加快形成特色。个性化服务的提出源于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求差异,渴望关注。作为殡葬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消费群众的需求,分析消费群体的心理,尽力满足不同对象的服务需求。丧葬消费需求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般可分为贫困家庭、一般家庭、富裕家庭和事故家庭等,同一层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风云变幻、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新潮泛起,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当时的丧葬习俗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丧葬从简,迷信减少,出现了缠黑纱、鞠躬、开追悼会、奏乐、明器、殡仪馆、公墓等西式文明习俗。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广泛性,但它在中国近代丧葬习俗演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近代丧葬习俗发生变革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林基地 《社会福利》2007,(7):42-43
在总结多年公墓建设经验、借鉴国际同行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首都实际,北京市以"资源节约,环保生态,休闲观光,社会教育,人性服务"为城市公墓建设理念,提出了既节约土地又美化环境的城市生态墓地建设目标,先后筹建了以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为首的一批生态型城市公墓. 相似文献
17.
一场50年一遇的雪灾,给咸宁市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咸宁市民政部门面对恶劣天气,市、县、乡三级启动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动员社会力量,与雪灾抗争,经受了大雪的考验。目前,全市灾后重建已全面启动,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在经受大雪考验的同时,救助领域在抗灾应急方面的一些隐患也暴露出来,值得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8.
隋代是古代选举制度由察举迈向科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隋唐碑志中所载科举史料,为深入研究隋代科举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梳理与解析墓志所见隋代科举语词,总结出其以复音词为主体,以贡、举、策、第等同一语素构成相同或相近意义词群的特点。其中大部分是承袭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乡举里选、荐举、察举制语境下所用语词,与此同时有旧语词语义扩大与引申、新语词产生的现象。研究隋代科举语词的涵义与特点,有利于加深对隋代选举制度变革的理解,对全面研究古代选举话语体系变迁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