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10,26(6):26-28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经历了"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大唐"曲眉丰颊"的造像样式,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  相似文献   

2.
正秀美的千山,素有"释道同源"的宗教圣地之誉。一座座造型古朴、气势恢宏的寺、庙、观、宫,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来自海内外的游人、宗教信徒,走进香火绕绕的寺庙,在一尊尊造法自然、气势庄重、栩栩如生、色彩绚烂的佛像壁  相似文献   

3.
海内外美术界人士 ,皆约定俗成地把表现宗教教义、故事和传说等题材的绘画称为“宗教画”。在西洋画领域 ,表现基督教《新旧约》圣经所包容的历史、风俗和圣人言行 ,以及圣像等内容被视为宗教画。在中国 ,佛教经变故事、佛菩萨造像和想象中的极乐世界及水陆画等被视为宗教画。宗教画拥有了如此庞大的美术范畴 ,自然也就成为人类艺术的一座顶级宝库。尤其东、西方宗教画的发展皆经历了上千年的历程 ,有些画种 ,如藏传佛教壁画、唐卡至今未衰。欧洲与中国这两大宗教画营垒各自在继承发展中形成了当今世界最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西洋画和中国画两…  相似文献   

4.
世俗化是中国佛教造像在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代佛教造像在前代世俗化的基础上,以现实生活为原形,创造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的雕造,集中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高度中国化、世俗化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5.
石雕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原始社会的石器堪称人类最早的雕刻作品。由于雕塑材质的坚固性,使得它成为永久性的造型艺术,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立体史诗。就如同秦皇汉武时期宏伟的地面木架建筑虽早已荡然无存,而曾经伴随那些建筑的一尊尊石雕却历经沧桑,默默守望着遥远的昨天。被石雕高古的气息吸引,邢伟十年前便醉心于这一领域的收藏,尤以佛教题材的石雕造像为多。提及佛教石雕造像,就不得不回顾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历史上经历  相似文献   

6.
春阳 《今日辽宁》2013,(1):76-77
去过义县的朋友肯定都去过奉国寺,奉国寺可以说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寺庙.佛教、绘画、雕塑、考古、建筑等众多科学艺术门类在奉国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让不同的游客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部百科全书其实还藏着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大雄宝殿的"七佛之谜". 奉国寺又叫"大佛寺"或"七佛寺",之所以获得这两个别称,是因为在奉国寺的大雄宝殿里有七尊巨大的佛像.当地人有一句顺口溜形容这七尊佛像之大:"手掌一摊像盘磨,四个人坐上打扑克".一般来说,大雄宝殿都供奉三世佛或三身佛.三世佛指的是左边的药师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右边的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7.
高宇琪 《社科纵横》2007,22(12):112
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而壁画又是唐画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唐代壁画可大分为二大类一般性质的壁画和佛教壁画。佛教壁画又分绘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寺院壁画和绘于具有印度、西域地区特点的石窟寺壁上的两种形式。正确认识唐代的壁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绘画的真实面貌和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杭州西湖飞来峰造像,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石刻造像群。尤其是其中的元代造像,不仅造型较大,雕刻也十分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文献记载,在这些造像中,还有一龛救度佛母。“冯梦祯日记:送梵僧二归徐庵,乃于飞来峰指示诸梵相。梵僧云,僧所尊奉者为救度佛母,此中具二十一尊,首微邪者是也。震旦惟飞来峰有此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5,(4)
辽代寺院建筑承仿唐宋,与佛教诸宗之"伽蓝七堂"之制大体符合;院落式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山门、佛殿、法堂等主体建筑,而僧堂、食堂以及藏经楼、钟鼓楼等则分布于左右两厢,它们大多为间架结构;辽人建寺十分注重选址与备料;齐备的寺院建筑设施与特殊功能,优美的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为剃度出家的辽代僧尼们创造了良好的修行和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10.
许三春 《社科纵横》2013,(6):141-143
传统中国的医疗救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社会、国家与宗教组织。不同时期医疗救助的主体不同。不断发展的道教、佛教等宗教组织成为最初的医疗提供者。唐宋之际,政府主导了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而明清时期,地方精英取代政府成为医疗救助的主体。这些医疗救助的特点是:都没有摆脱传统的慈善救助的形象;救助的对象是被动参与的,缺乏积极主动的医疗;不同的救助主体的动机与目的有异。这些有限的医疗救助并不能解决民众的医疗问题,他们仍然依靠土方、验方、信神和巫术来摆脱苦难。  相似文献   

11.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5,21(3):67-70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宗教文化资源占绝对优势,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为一体,其中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大兴善寺、青龙寺、兴教寺、大小清真寺、北堂(天主教堂)、八仙庵、楼观台、法门寺等宗教人文景观,以其等级高、历史悠久,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而且在世界宗教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进行有节有序的开发,对推动西安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轫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等几个发展高峰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清玉器沿袭唐宋以来世俗化、生活化的风格并加以发扬,日用器增多,且受民间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影响,雕刻题材更为广泛,特别是吉祥图案大为流行,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寄托着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与追求.值此岁末年终之际,特甄选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明清吉祥玉器精品,通过解读玉器上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和文化意蕴,向读者献上美好的祝福.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位“多才”而又“全能”的文学艺术家,他对我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的发展,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论诗文,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词,他和辛弃疾并称为我国杰出的词人;论书法,他是“颜、柳、殴、苏”唐宋四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绘画,他是“文湖州竹派”的中坚分  相似文献   

14.
梁永佳 《社会》2015,35(1):161-183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 “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者对于避讳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避讳一种是从语言旧角度来研究避讳.从历史阴角度研究避讳,以近代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史讳琴例》为代表①。该书自序中说:“民国以前,七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中垂二千年。……研究僻讳而能应用之于校  相似文献   

16.
张德明 《唐都学刊》2012,28(4):94-100
英国浸礼会自李提摩太1878年开辟山西教区后,先后设立了太原、忻州、代州三大总站,发展教徒,在晋传教长达70余年,成为山西规模较大的新教差会;浸礼会为打开布道局面,在活动地区开设崇实学校、博爱医院等著名的教会学校、医院,促进了近代山西社会的早期现代化;浸礼会传教士还参与山西灾荒战乱救济,反对妇女缠足,推动山西社会乡村改良,并积极倡导禁烟。英国浸礼会在山西活动虽然带有传播宗教的功利动机,但其活动却成为山西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社会》2013,33(4):193-224
本文在回顾归纳国外宗教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既有宗教经济学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解释信仰选择的作用机制。宗教市场理论从供给出发,认为宗教市场结构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决定因素;宗教社会资本理论、宗教家庭生产模型、宗教人力资本模型和宗教事后保障模型则从需求角度出发,分别强调社会网络的人际依恋、宗教参与的机会成本、宗教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宗教组织的公共物品供给因素等在宗教信仰选择方面发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入宗教经济学视野一方面能为考察分析当今中国宗教信仰现状及推动其理论发展带来相应的契机,另一方面应考虑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以及特殊性,对该视野的运用要有所甄别。  相似文献   

18.
海棠山,相传是释迦牟尼姨母大白伞盖佛母的道场,与神秘古刹瑞应寺并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民间称为东藏.雕刻于300多年前、现保存完好的267尊摩崖造像,姿态殊异,影像传神,被誉为中国东方"民族文化瑰宝";由三座山峰形成的999米卧佛形象逼真,其躯干上由裸岩组成的"寿"字线条清晰,遒劲有力,佛寿一体,交相辉映,无不彰显"东藏第一山"神韵.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中国礼仪之争”,是指17—18世纪时基督教传教士就中国传教方略所进行的争论,内容有:1.中文怎么翻译基督教信仰的神(Deus或God),教会是否可以引用中国古典书籍的术语“上帝”或“天”来代替?2.尊孔祭祖是否要受到谴责。基督教徒是否被禁止实践;或它们没有什么宗教意义,至少与基督教信仰没有矛盾。而应得到宽容?3.基督教徒是否被允许参加崇拜非基督教的神祗的公共节日活动;是否可以为基督教徒的非基督徒的祖先的灵魂作弥撒;教士对妇女举行宗教礼仪时,是否可以免去那些冒犯中国  相似文献   

20.
《今日辽宁》2005,(3):54-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