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教派(三)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传承最为繁杂的支派之一。早期,噶举派有两大传承系统,一是“塔布噶举”系统,一是“香巴噶举”系统,后一系统(即香巴噶举系统)由琼波南交巴创立。该派在香地方广建寺院,招收门徒,积极宏扬密法,后一度得到很大发...  相似文献   

2.
蔡巴噶举(             )是塔波噶举的四大派系之一,亦为元朝在卫藏地区设立的十三万户之一。“蔡巴”系地名,在今拉萨市东郊,全名蔡贡塘(        )。居住在蔡贡塘地区的人也称“蔡巴”。12世纪后叶,塔波拉杰的再传弟子尊追扎巴(             )在蔡贡塘地区兴建蔡巴寺和贡塘寺,从此兴盛发展起来的教派称为蔡巴噶举派。当时蔡巴地区是元忽必烈的份地,有一个自称是噶尔东赞后裔的家族势力强大,其首脑人物噶尔·嘉哇迥乃(             )与尊追扎巴结为供施关系,不断扩大其势…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噶举派形成於公元十一世纪,最初只有两大传承。一个是以克珠琼波奈觉巴开始的香巴噶举。另一个是玛尔巴之再传弟子塔布拉杰所创始的塔布噶举。这两派传承虽然同原於印度的噶举派,但是到十五世纪时香巴噶举已经衰落,而塔布噶举则发展成四大八小的庞杂支系。其中噶玛噶举,蔡巴噶举、帕主噶举、跋绒噶举四派是塔布拉杰直接师传的,故称四大支、而其中的帕主噶举在1354年开始取代萨迦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达两个多世纪,成为西藏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大教派。其创始人帕木主巴多吉杰布  相似文献   

4.
正如后藏贵族昆氏家族 (’khon)的发达与藏传佛教教派萨迦派 (Sa -skyaschool)的崛起同步一样 ,西藏东部噶斯家族 (Ga -zi)是伴随着达隆派 (sTag -lungschool)的发展而兴起的。长期以来 ,噶斯家族和达隆派一直是卫藏地方和西藏东部的一支强大势力。在这篇短文中 ,我将主要探讨藏东噶斯家族的历史。达隆派属于噶举派大家庭中的一员。支派林立是噶举派的一大特点。虽然它们在其教法上基本一致 ,但这些支派之间不仅彼此独立 ,而且互相间时有冲突。塔波噶举派 (Dvags -pobKa’ -brgyud -pa…  相似文献   

5.
嘎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支重要教派。这个教派形成至今已有800多年。在历史上,这个教派对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有过重要建树。它在密切西藏地方和元、明中央政权的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西藏、特别是康区的社会局面,都作出过巨大贡献。嘎玛寺与嘎玛噶举应该是什么关系?难松钦巴建的是嘎玛寺还是拉顶寺?嘎玛寺究竟在哪里,建于何时?弄清这些问题,对搞清嘎玛噶举派的形成和发展,评价其历史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几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众说纷坛,甚至有以讹传讹之势。笔者长期在昌都地区工作,曾有幸数次去…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活佛“转世”,最早是由噶举派(白教)的噶玛噶举创始的。噶玛噶举的宗教领袖噶玛巴喜(公元1204—1283年)于1253年在绒域色堆地方见过元世祖忽必烈。1256年,他又在喀喇和林见到了元宪宗蒙哥皇帝。蒙哥赐他金边黑帽一顶,后世称为噶玛黑帽派。噶玛巴喜后来回到西藏,于1283年(元世祖至正二十年)死于楚布寺。据藏文史料记载:噶玛巴喜死后,于1284年“转世”,名昂迥多吉(公元1284—1339年),成为噶玛派(黑帽派)的第三  相似文献   

7.
主巴噶举是塔波噶举八小派之一,是由帕珠@多吉杰布之徒孙藏巴嘉热@益希多吉所创建.该教派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实证苦修,其徒众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教派难以相比的.后形成中主巴、下主巴和上主巴等中心.主巴噶举除学修噶举派共同殊胜密法"大手印"、"那若六法"等外,还要学修"八大导引"、"六种一味"等不共密法.  相似文献   

8.
历代噶玛巴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噶玛巴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继承人的称谓。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是塔布噶举传出的四大支系之一,这一支系在西藏最早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其实力很大,分布较广,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创始人都松钦巴(1110—1193)于公元1147年在西藏噶玛地方修建了噶玛丹萨()寺,噶玛  相似文献   

9.
王沂暖教授主编的《藏汉佛学词典》(青海民族出版社,1986年),对发掘藏族文化遗产,研究藏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及藏语文教学、藏文典籍的阅读提供了许多方便,是至今最好的一部藏汉佛学词典。为使它更充实,更完美,我们就有关康区红教圣地噶拖寺的建寺年代及有关问题,发表点意见,请予指教。一、《词典》对“噶拖寺”条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元丞相桑哥的族属问题,学界多有讨论,藏学家毕达克、仁庆扎西皆认为其是来自于“噶玛洛”部的藏族人,但并未对“噶玛洛”出现时间及活动区域进行详细说明.本文即以两位学者文章中所引资料为线索展开论述,进而推测“噶玛洛”人应出现在唐德宗时期,他们最初因吐蕃与回鹘的北庭之争而被赞普派去驻守于北庭,之后部分人可能逐步迁移至古“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一带,蒙元史料中的“渡黎吐蕃”、“不里吐蕃”、“波斯离”可能正是这批人因居住在“蒲类海”附近而获得的另一名称.  相似文献   

11.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四大派别之一。“噶举”系藏语“”的译音,“噶()”为佛语之意,“举()”为传承之意,“噶举”即为传承佛语之意,是故称为噶举派。噶举派这个名称,清楚地揭示了该派的修习真谛,突出地表明了该派的传承特点,这就是该派特别着重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法的修习,而密法的修习又全靠师长口授、僧徒耳闻这种师徒口耳机传的方式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丹玛”一词在藏文史籍和《格萨尔王传》中有三种不同的藏文形式:清代以来的汉文译名又作“邓柯”、“登科”等。作为地名,《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传》中把丹玛定义为“多康下部的金沙江流域,以隆塘度母寺为中心的地区”。近代的地理区划中把丹玛分为东西或上下两部,以金沙江为界,江西为上丹玛(西邓柯),江东为下丹玛(东邓柯),西邓柯现属西藏自治区昌都专区江达县,东邓柯于宣统元年(1909年)经改上归流后设边北道邓科府,民国二年(1913年)政府为县,1978年撤县,并入四Ill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县和德格县,即今石渠县的洛…  相似文献   

13.
噶玛寺     
噶玛寺又名噶玛丹萨寺,座落在昌都县以北130公里的嘎玛区察拉乡加云山西麓海拔3800米处。为塔布拉杰的门徒都松钦巴于公元1147年主持创建,是塔布噶举(白教)传出的四大派之一——噶玛噶举的祖寺,噶玛噶举派便因此寺而得名。该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康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刹。寺庙创建人都松钦巴(意为知三世),本名却吉扎巴,1110年出生于康区朱倭下区  相似文献   

14.
柯尔克孜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聚居在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其余则散居在拜城、乌什、和田和特克斯、额敏、伊宁、乌鲁木齐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等地。 柯尔克孜族最早始见于《史记》,这里被称为“鬲昆”,《汉书》、《魏书》、《北周书》、《隋书》依次被称为“坚昆”、“纥骨”、“契骨”,唐代称为“黠戛斯”,宋代称“黠戛司”,辽时称为“辖戛斯”,元代称为“乞尔吉斯”,明代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现根据柯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族。  相似文献   

15.
大智法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封授藏族僧人的最高封号为“大法王”。曾先后封授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得银协巴(de-bzhin-gshegs-pa)为“大宝法王”,封萨迦派高僧衮噶扎希(sa-skya-pa-kun-dgav-bkra-shis)为“大乘法王”,封及格鲁派宗喀巴大弟子释迦也失(shrva-kya-ye-shes)为“大慈法王”,号称“三大法王”。鲜为人知的是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还曾封过一位“大智法王”,即明代著名著传佛教高僧班丹扎释(dpal-ldan-bkra-shis)。本文在广泛参阅明代汉藏史料及历史文物的基础上,从班丹扎释身世、拜师学经、奉旨西行及在北京建寺译经授徒传教等方面对大智法王班丹扎释的生平事迹作系统而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觉囊教派起源于域摩弥觉多吉。其生卒年不详,大约是生活在公元十二世纪初叶北宋时期。此人原系一在家的瑜伽行者,后出家,改名为召巴吉波,曾向多人学“时轮金刚法”和“密集”等法。后修法获得证悟,悟解了后被觉囊派奉为其教义核心的“他空”之义,并著书阐述,创立了“他空”的见解。域摩弥觉多吉的五传弟子衮邦突结尊追(1243—1313)在今西藏日喀则西拉孜县东北建立了觉摩囊寺,简称觉囊寺,这一教派即因此而得其派名。到衮邦突结尊追的再传弟子笃补巴喜饶坚赞,该派才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7.
题解 (一)《喇嘛棍噶扎勒参传略》为《至尊慈氏图多普棍噶扎勒参善祥传宝藤》(rjebtsunbjams pa mthustobs kun dgav rgjal mtshan dpal bzang Povi rnam thar nor buvi vkhri shing)的改写本。原书作者为贡巴寺赤哇热旦加措的转世化身格桑图丹加措。原稿收藏于甘肃拉卜楞寺,据说贡巴寺也有手抄本流传。现经甘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核订、删节、缩写于1988年以藏文长条本铅印。本文依据新版翻译。 (二)有关棍噶扎勒参的事迹,见于《清实录》等史籍者,为了使历史事件更加确切、详实,有连续性,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引来为译文作了注释。 (三)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文中一些不合适的提法及伤害感情的用词,一般未作回避,仅作参考,特此说明。人名、地名等的参照藏文用拉丁代字转写。 (四)关于棍噶扎勒参名称的音译,一般习惯用“更噶坚参”这几个汉字。然《清实录》等汉文史料中均用前者。为了读史之便,故沿用之。 棍噶扎勒参,(kun dgav rgjal mtshn)又名喜穆巴图多普。佛号“喇嘛尕若”,蒙语  相似文献   

18.
阿琼南宗尼姑寺,全称“阿琼南宗三丹琼培林”(藏语为),意即“阿琼天府虑静兴法洲”。该寺位于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乡境内,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座古老的尼姑寺,同时又是安多藏区的宁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晚清爱国僧人棍噶扎拉参藏文传记的版本源流问题进行了探讨辨析,对他的家庭情况尤其是他的大弟棍楚克丹赞和二弟贡乔才让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探讨,展现了清朝对棍噶扎拉参“储以待用”和起用的前后经过情况,并对棍噶扎拉参在甘肃卓尼贡巴寺的转世系统以及以贡巴寺为宗主寺而形成的甘新寺院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位于类乌齐县的祖拉康寺是出生在达咙噶斯家族的桑吉温于1276年始建的。当时修建了“阳宫”寺和“莎玛”寺,并设立了哲学及怛特罗的理论学说机构。1320年乌金贡布又建造了富有艺术风格的“昌吉理殿”,所以祖拉康寺又称“昌吉玛”寺,到1326年正式落典。距今已有7百多年的历史。祖拉康下设3个扎仓、2个拉章。按噶举派规定拥有僧人2500左右,在西藏白教寺院中可算是规模最大之一。这座寺已传承23代法台,在各地有58个分寺,多集中于青海、云南、四川、昌都等地。祖拉康寺建筑面积有2809平方米,共分3层楼;第一层称“条花殿,”墙厚在1.6米以上,高有13.5米。墙外涂有3种竖型颜色,殿内有180根柱子,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