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是7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学术思潮。20世纪70年代,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初入学术界;吉登斯和后现代主义有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吉登斯是在批判他们的论点中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又吸收了他们的很多思想。在这样一个时期中,英国学术界也正经历从实证主义到批判主义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批判精神潮流中,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不可忽视的某些关联,而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与福柯身体观不同,吉登斯认为身体具有情境空间性,具备现代性的反思性,不但是一个互动、占用与再占用的场所,而且还是自我认同的携带者,直接参与自我的建构过程,充当自我的政治代言人。沿着浪漫之爱一融会之爱一情感民主一对话民主的逻辑线索,吉登斯从关系中的身体即“身体之间”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政治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社会学研究一直壁垒分明地划分成宏观分析与微观探究,两者在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等方面呈现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始终无法统整合用,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也陷入了这种纷争之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将结构与行动两者统整在连贯的理论系统中,主张过去有关结构与行动、个体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都应该重新组织,两者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吉登斯虽然并未直接论述其理论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但是他所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却对教育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试图超越西方社会学史上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宏观与微观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吉登斯的结构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结构二重性表现为社会结构既是由行动者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它又是人们的行动得以可能的桥梁和中介。而规则主要指行动者在行动时所依赖的各种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有意义的符号;资源可以划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权威性资源是指行动者所拥有的权威、社会资本等等,而配置性资源则是指各种物质实体性资源。吉登斯认为,他的结构二重性概念以及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可以解决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论问题,同时,运用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问题。其实,从本质上讲,他的以二重性为核心的结构化理论仍然是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大致形成了“一致论”、“对立论”以及“差异论”等几种观点。不同的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吉登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马恩的关系做了“一致论”的论述。吉登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一般差异、友谊关系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学术关系,对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琪 《理论界》2012,(10):62-64
韦伯和吉登斯都是对社会行动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社会学家。韦伯的社会行动是受个人意识支配并指向他人的行为;吉登斯的社会行动则是一种与结构紧密相连的反思性行动流。本文指出了两者社会行动观的一致性在于重视个人意识在社会行动中的作用,同时选取了行动、意识、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这三个角度着重比较两者差异性,得出结论认为:韦伯社会行动观的核心词是静态化、意图性和解释性,而吉登斯的核心词则是动态化、反思性、实践意识和结构。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遵循了梳理、建构和诠释的学术道路,但是国内外对吉登斯思想的研究着重于现代性、结构化、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等,却很少关注其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原因为第一,吉登斯的学术理论上的立足点在于他的结构化理论;第二,限于学科观念上的窠臼,很多学者仍然认为,自我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是社会学所应研究的问题;第三,限于研究方法上的二元对立,很多学者仍然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分离成相互对立的二元;第四,吉登斯的学术问题点转移太快而掩盖了自我认同理论.鉴于自我认同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呼吁,要加强对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遵循了梳理、建构和诠释的学术道路,但是国内外对吉登斯思想的研究着重于现代性、结构化、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等,却很少关注其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原因为第一,吉登斯的学术理论上的立足点在于他的结构化理论;第二,限于学科观念上的窠臼,很多学者仍然认为.自我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是社会学所应研究的问题;第三,限于研究方法上的二元对立,很多学者仍然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分离成相互对立的二元:第四,吉登斯的学术问题点转移太快而掩盖了自我认同理论。鉴于自我认同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呼吁。要加强对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元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社会学理论演进逻辑的线索之一.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一常识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辩证循环的发展过程,二者关系 的丰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呈现.围绕该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两大范式: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前者强调区分社会学与常识的客观标准,但忽视了社会学与日常知识相联系、相一致的一面;后者重视社会学与常识的相关性,却削弱了社会学知识的客观性基础.当代社会学家尽管以更广阔的视野对既有学说进行综合,但他们各自的理论立场决定了其关系论模型仍未超出这两大范式,而只是对各自范式解释力的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读,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2.
余韬 《学术探索》2014,(8):31-36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是处理不同效力层级法律规范冲突的基本规则。然而,行政审判中法官总体上对冲突规范的适用选择抱有明显的回避倾向。事实上,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法官有充足的理论和制度空间进行法律适用选择,排除与上位法相冲突的规范在个案裁判中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应当充分树立起职权自信,努力排除各种障碍的干扰,在遵守相关原则要求的情况下,准确判断、合理选择,并在裁判文书中予以充分、妥善地表达。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美国社会学研究及主要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这些研究及理论的发展包括芝加哥学派的兴起,结构功能理论的盛衰,社会互动理论的发展,冲突理论的变化,以及世界体系理论的出现。分析了美国妇女及少数民族社会学者在数量上的增加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将如何影响美国社会学研究的方向。文章最后讨论了未来社会学及社会研究在美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而且是一种历史观。吉登斯从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向度出发,对于社会的构成、社会的类型和社会的变迁做出了新的分析和说明,从而实现了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观的重建。虽然吉登斯历史观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巨大影响,批判吸取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诸多理论成果,并且做出了许多富于启发性和独创性的见解,但是,吉登斯误解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否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其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1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演变,现代化的宏大过程铸就了其现代性意涵也凸显了其“问题性”意义。从社会学的视野看这一演变过程,能够使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会与社会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对于社会学的独特意义、它在社会学中具有的基本和核心地位,从而使我们对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的重大问题的探讨获得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卢那察尔斯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的最高成就,其批评实践体现着辩证法的光辉,既有对作品特质的社会及时代成因的解读,也有对艺术家生物个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的肯定,但艺术家生物个性从本质上说仍是在对社会与时代的抗拒与超越中形成.同时,特定的语境决定着卢那察尔斯基批评的意识形态规则,这一规则既导致某些越界阐释与功利色彩,也体现着这一语境中批评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大陆法系关于法律解释目标或任务存在主观论、客观论和折衷说的分歧,难以解决.而实际上,富勒"程序自然法"学说蕴含了对该问题的答案.其"法律的公布"、"法律的明确性"和"官方行为和公布的规则之间的一致性"三项原则构成了法律文本的解释性准则,并由此决定了法律解释的任务是"重述"法律文本的公开性内容.即法律解释指向并限于法律文本;立法资料不能构成解释法律文本的依据;法律解释是且仅是对法律文本公开性内容的重述.这是属于客观主义的解释立场.  相似文献   

18.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场域"和"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惯习"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迪厄不仅阐述了场域和惯习的基本含义,而且分析了场域与惯习之间的多重关系;布迪尔的"场域-惯习"论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2003,23(6):82-92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预定性假设贯穿在社会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本文的论述意在说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知识的一系列起点,即理论与方法结合的起点;也是各种分裂的传统、"方法论斗争"、社会学知识形态分野的起点以及知识整合的努力的起点;当然,它也应当是社会学重建的起点.因此,对社会学元理论层面问题及其与社会学理路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探索,能够明确社会学实现重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