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色的十月     
十月的阳光,醉得高粱如燃烧的火把,金塔似的稻穗儿更加沉甸甸。十月的风吹得棉田怀中拥抱着白云,蝴蝶追赶瓜果的芳香起舞翩翩。沐浴金晖归来的收割机,拖回一座座彩色的山岭。责任田里走出一张张挂满丰收喜悦的笑脸。啊,我爱金色的十月,田野里  相似文献   

2.
杨遵贤 《老友》2011,(4):72-72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岛屿近百个,当白色的游艇穿越碧波,将你送上一个个小岛时,在你面前展现的是一座座令人痴迷的舞台;当欣赏别具风情的歌舞时,你犹如观赏到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以音乐与歌舞的形式为辅助,将动感与静感完美地交融,你将在游览山水之时,获得一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镇江是一座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享“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宋代著名词人苏轼、陆游、辛弃疾、陈亮、姜夔等都在这方热土上留下了歌吟山水人文景观的千古杰作.在其50余首宋词中,词人们就江山形胜、追慕英雄、触景感怀三大审美内涵,比较全面地彰显了镇江的魅力.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人文精神资源,理应得到挖掘、继承而发展之.  相似文献   

4.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山水文学艺术作品赖以形成的审美性的山水观便已产生,这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认为,审美性的山水观的真正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从概念性的山水到具体的山水;从片断的山水到全景式的山水;从客观存在的美到主客观结合的美.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同时符合具体的、全景式的、主客观结合的美这三个条件的山水形象时,才标志着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山水观的产生.正是这种山水观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文学才得以产生并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年间,满清势力已经巩固下来。关内外的贸易不断增加。奉天之海州(海城),地处辽东半岛中部,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外地客商为了接宾迎仕、商贾联谊纷纷开始在海州建立同乡会馆,至今在市内老城西门外还保留一座山西会馆。会馆建筑兴于唐代,盛于明清。今天所见到的大多是清代所建。海城的山西会馆也建于清代,但建筑之初并非作为会馆所用,而是关帝庙。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水优势打造山水园林式高校绿色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大学是一座在山水环抱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化高校校园。如何充分利用山水优势,着力打造山水园林校园,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对此,大学的决策者及建设者们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1984年海城被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使海城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7.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5.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5.2%,创利税5.7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3.2亿元,乡镇企业拥有劳动力1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2%以上。1990年与综合改革试点前一年的1983年相比,乡镇工业总产值每年净增5000万元,共增长6.9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9倍,财政收入增长3.1倍,这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给海城带来的经济繁荣,海城的同志在实践中得出了结论:乡镇企业兴,海城事业兴;乡镇企业衰,海城事业衰。海城的结论表明了一个真理,即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符合海城,而且符合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应该注意到,乡镇企业的发展不能自发的发展,要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做为一个好的领导者,要认识这一客观规律,充分利用乡镇企业运行机制的长处,积极扶持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蒋淑玉 《今日南国》2007,(21):33-36
一座神奇、峻秀的山峰孕育出一座名城2000多年的文明,这座名城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这座山峰是被誉为"南天一柱"的独秀峰。独秀峰是桂林的天然城标。早在唐代,声名显赫的大将军李靖就以独秀峰的正南面为城垣中心修建了"桂州城";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又以独秀峰为中心,修建了靖江王府。以后的桂林就以靖江王府为"城中城"不断向四周扩建,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9.
这里是一轴天然趣成的风景画卷;这里是一首至纯至美的山水歌谣;这里是一部缠绵婉约的抒情长诗;这里是一个宁静幽雅的人间仙境。 这就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真实写照。 苏州,世称“人间天堂”,以园林山水甲天下著美人间。而这座“天堂”的佳绝仙境即在太湖。因而,去过苏州,游过太湖的人,都由衷而感叹:太湖,天堂仙境。  相似文献   

10.
《山居赋》是谢灵运退居会稽始宁墅期间所作的山水大赋.其内容上借赋体状山水之美,写山居之乐,抒自适之情;体式上采用汉大赋结构,又为之自注;手法上写实与铺排兼备,而以写实为主.《山居赋》在艺术上的诸多创造代表了山水赋之极高成就,影响了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一赋而牵动山水赋、山水诗、山水文,其在赋史和山水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及特殊地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黄宾虹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称雄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坛.他独领风骚的绘画形式与卓而不群的人文品格,诱后人不断浅析深究."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是黄宾虹先生在继承传统,追求画中意境及笔墨情趣,滋养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悟性,积淀自己作品的深遂内涵的独到见解.他在中国二十世纪中叶的山水画坛上矗立起一座丰碑.其作品风格突出、强悍、内涵玄奥,以致后人不可企及,更不可逾越,也少有人能从中汲取精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13.
析木城石棚     
海城县析木城公社所在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镇,古代文化遗存很丰富.在这个公社所属的姑嫂石大队的南山上,有一个屹立数千年硕大壮观的石棚.何谓石棚?据说是因为用大石板支盖酷似小屋而得名.金代王寂《鸭江行部志》曾记载在今复县一带有“石室”,“土人谓之石棚”.有的地区发现的石棚,很象帝王的冠冕,所以我国古代又有称之为“冠石”的. 辽南地区发现的石棚,往往成双存在,两处相去不远.析木城的石棚就是这样,山上和山麓的石棚相距约350米.对这两座石棚的由来,当地至今还留传着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在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姑嫂在一起生活.小姑经常打骂虐待其  相似文献   

14.
“序”的含义发生过多次变迁,后来又成为一种文体名称。到东晋时期,山水在“序”中有了较大的比重。东晋山水序从文章结构到语言上都具有开启山水小品文的意义,并且这一文体在叙述内容上也有自己的拓展。同时,由于山水序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独立文体,恰恰使它成为最能体现东晋时代美学追求的文本样式。  相似文献   

15.
截至唐末,扬州在人们印象中就是一座繁华之城、享乐之城、风月之城,充满物质化、世俗化倾向.宋仁宗庆历年间,欧阳修于城郊蜀冈兴建平山堂,将疏离红尘闹市,亲近山水自然,清静、清淡、清雅的精神形态与生活趣味带到扬州,客观上倡导了中国传统的雅士文化,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有助于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为脂香粉腻、珠翠满目的扬州城市意象平添了几许高情雅致.这种超越世俗之趣的文人雅兴,思想的根基在于对生命无常本质的深切体认.欧阳修、苏轼的两首平山堂词,既是对平山堂所指向的生命意趣的最好注脚,亦是对迷失在扬州城内滚滚红尘与滔滔物欲中的人们一记当头棒喝.这些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晋代涌现了大量的上巳诗文,以这些上巳诗文为中心,可以考察上巳习俗对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心态和审美趣赏的影响.上巳节引领着晋人走向山水、吟咏山水,在节日的欢乐气氛感染下,以一种虚静的心态来体味和感悟山水之美,思考和发掘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7.
时光之善     
王爱中 《社区》2014,(20):25-25
生活离不开时光,甚至说生活本身就是时光,是通过各种物体和场景变形、变化、变奏的时光。辈分是时光,爱恋是时光,小站上的等待是时光,寒江的垂钓是时光,消除心中疼痛的过程是时光,花开花落是时光,一座老屋的腐朽是时光,一幅山水丹青的泛黄是时光,一种记忆或失忆是时光,因为这一切都包含着情景与故事,不单是钟表的滴滴答答。  相似文献   

18.
镇江山水"层峦叠翠、雄秀多姿",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其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滋养和造就了米氏父子以"米点皴"为特色的水墨山水画,体现了画家对客观自然的观照,彰显了镇江这座文化古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体现了自然环境对艺术风格及流派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捷  关伟 《东方论坛》2007,(4):104-10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辽东半岛上进行多次陆战,其中析木城之战是清军保卫海城,日军进攻海城的关键一仗.清军在经过激战后撤走,日军取胜.此战日军以指挥统一,互相配合,武器精良等原因取胜.而清军虽来自各部,互不统属,没能协同作战,是败走主因,却不能因此简单地说清军"毫无战斗力","军纪荡然",也不应该称丰升阿、聂桂林"闻风即溃,骚扰不堪".对清军作战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海城三学寺     
海城是关丽的辽东半岛上一座历史悠远、经济富庶的小城。自古以来不仅是商贾云集的贸易盛地,佛教在此更是广泛流传,颇为兴盛,城西南所存的三学寺便是当时人们崇尚佛教、广结善缘的见证。三学是指佛教教义中的戒学、定学、慧学。寺以此命名。三学寺相传建于唐代。据寺内明宣德十年(1435)的碑文《重修三学寺记》所载:“辽东之海城旧有三学寺,传自唐乾元初……今以僧得胜所言,系千山而来,重建是夺在洪武年间,迄今宣德用工多矣。”从上文可知,寺院重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初到现在已经六百多年了,三学寺历尽沧桑,几度兴衰,现在寺内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