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哲学、美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透过当前剧烈变动的建筑美学发展动向,分析了信息时代建筑的审美体验的变革,指出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审美体验包括:注重交流、交互与大众参与的建筑审美体验,数字图像的视觉冲击与瞬时性审美,“沉浸式”体验与虚实的反转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炊烟袅袅     
作品取材于苏南一个古老的水镇。画面采取大胆概括、取舍的手法,将桥后复杂的楼阁建筑统一在一块浓重的色块中,以此来烘托外形清晰的石桥。桥下渔船的一缕炊烟,使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感。没有出现的渔船,给人们留下了诸多联想。石桥的“实”,炊烟的“明”与楼阁的“虚”、“暗”形成了强烈的明暗、虚实对比,而石桥的“凝重”与炊烟的“飘忽”又造成明显的动静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动中有静”、“虚虚  相似文献   

3.
素描训练中应增加审美趣味的培养,尽量做到学生内心审美与外界客体的吻合,从而使之在绘画里形成一种纯正的趣味,这里包括“个性”和“风格”。入画对象和不入画对象或眼高程度,可以通过图绘视觉印象产生审美情感,其中包括“几何”、“线条”、“韵律”、“色彩”等等。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法则,们又不能用固定尺度来衡量审美的发展和衰落。因此,提倡学习绘画的人要以艺术作品的广泛交流来达到心理沟通,把个体的我移入作品中使其产生审美趣味,以便在素描训练中相互结合。应让学生做到“立意造像,以象尽意,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4.
怪诞的魅力     
本文试图从主体审美心理层次的角度出发,探究“怪诞”建筑艺术的魅力之所在,指出“怪诞”建筑艺术美能激发主体多层次、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活动,能调动主体多层次的心理“缠绕”。同时,从设计思想到视觉形象,并结合具体作品总结“怪诞”建筑艺术的二种表现特征,强调“怪中存理”是“怪诞”建筑艺术富有魅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视角,并以此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审美观物体系。这种审美观物体系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的特殊观看模式。首先,由台这种建筑所引发的观看模式,在《周易》中形成一种仰观俯察的视线;其次,屈原在《离骚》中又展现出一种游目流观的审美视线,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美学话语。同时,楼阁亭榭的空间结构也加入了由台引发的审美观看当中,从而形成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亭台楼阁审美观物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西方有人认为即是“想象”,有人认为是“灵感”或“直觉”。杜威认为是一种“完整的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卢卡契认为是“艺术创造努力上的经验”;大英百科全书《美学》条认为是“充分的经验”;而大多数现当代美学家、心理学家都称之为“审美经验”。罗斯(Malcolm Ross)认为:审美体验及其审美发展问题,是当代美学中极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对审美体验的探讨将在美  相似文献   

7.
"大壮"与"适形"的和谐--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壮"作为一种审美思想,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起着纲领性的作用,而"适形"则是一种与之相反的被古代建筑普遍采用的审美尺度.两者的对立与协调,在宫殿建筑中成为一对相反相成的审美范畴,并反映出封建帝王既要维护严格而冷酷的封建等级制度,又要追求和谐而适宜的生活环境的双重心理.  相似文献   

8.
越国在建筑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作为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的同时,在都城内外还有许多宫殿、台榭、楼阁、亭苑等建筑.《越绝书》载勾践有“斋戒台”、“怪游台”、“驾台”、“离台”、“中指台”、“美人宫”、“鼓锺宫”、“船宫”、“越王宫台”等.这些宫台是越王经常活动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的祖先的居室由浅陋的土穴走向“如翚斯飞”、“作庙翼翼”的土木建筑时,住宅再也不仅仅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开始具有审美功能。随着居室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两种风神殊异的审美趋向在上流社会中日益明朗。  相似文献   

10.
兴城古城的遗产保护与更新石铁矛,王阿慧(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在全球化和城市迅速转变的年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城市遗产的保护和延续。完整的兴城古城形态、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历史遗存是兴城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并且是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基础。但古城建设发展过程中存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历史文化遗存区正在被空间结构的扩展所吞噬;很多的“垃圾”建筑使街道的空间尺度和原有尺度不协调;公共设施建设不配套,公共绿地少等状况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悖;对外交通穿越城市内部道路,给居民生活带来了隐患;兴城古城旅游接待能力…  相似文献   

11.
依据史料,以肥东振湖塔为例对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景观规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则是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塔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带有风水涵义的古建筑,研究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有助于理解风水中的景观规划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结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闻名于世,而木结构的精髓在斗栱?窎砝⒄稀⒊墒於ㄖ啤⒆笆位蠼锥蔚姆⒄寡莼?不仅具有传递荷载、承托挑檐、减少剪力和地震力等结构功能, 更加具有形式美、结构美、风格美、色彩美等美学价值和装饰功能。充分认识到斗栱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能够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3.
从诸多关于窗的古文字造型中,可以窥视出中国古窗的形制、款式的历史信息.同时,中国古代诗文对"窗"的描写亦加深了人们对于窗的审美功能的理解,并且启发了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这种从"窗"反映出的语言意境及其影响下的建筑空间表达植根于东方特有的时空审美模式--求"虚",而且它影响了西方当代建筑中"窗"的审美取向,使之经历着一条"虚"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历史悠久,艺术风格与技术手法独特,不仅具有丰富的外在形式美,而且蕴含更深遂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尤其是题材内容元素广泛。为此针对建筑装饰题材,分析研究其社会背景、历史特征、类型构成、内容含义,剖析其与建筑选址择向、建筑形式、空间功能、景观环境等关系,进一步解读建筑装饰题材中所隐含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语义,揭示古代建筑审美价值观和生活哲学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直以来就追求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通过对崇尚自然、谋篇布局、意境深化等方面的引申,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借鉴到的这种崇高的美学境界,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在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从朴素自然的建筑实用意识到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念至融汇升华的建筑理想理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沿着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轨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阶段、人与人和谐关系阶段及人自身和谐关系阶段,探讨了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联系,试图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对中国现代建筑生态化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匠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文明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手工业的种类日趋丰富,技艺日益精湛,相应的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任务的工匠美术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不断完善,历朝历代均展现其一脉相承又各俱特色的风貌。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确立的粉本样范、师徒合作亲授为主要手段的工匠美术教育机制在中国古代工匠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也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工匠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无迹而神"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的一种审美形态,是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古代诗学倡言"无迹而神",其美学意义在于:就创作层面而言,"无迹而神"铸就了诗歌艺术含蓄蕴籍的美学品格与虚白的审美结构;就鉴赏层面而言,"无迹而神"关注了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体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越来越多,他们是在海外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部分人中,有必要加强古汉语的教学。古汉语的学习,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审美能力,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戏曲理论批评之审美“趣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论"艺"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点,但学术界主要对"诗味论"研究较多,而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涉及甚少。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通俗、有"俚趣",二是要有"境界(意境)"。本文初次从通论角度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及其主要特点,做了一个总体性的论述,旨在分析戏曲理论批评著作中的"味"及"趣"之概念的审美内涵,分析戏曲"趣味"论与其"境界(意境)"论的关系,由此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家关于戏曲"美感"论的主要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