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经济内涵着丰富的文化特性,因此,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的研究就成为研究市场经济的热点之一。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指出二者之间既互利互动,又有存在矛盾冲突,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协调、不对称的一面 ,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有积极的纠偏矫正作用。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锋与碰撞、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交流、吸收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农业文明接受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先进文化基因,吸纳、接受各种外来先进文化,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创新.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全面深刻转型过程中,逐步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现代文化.其基本运行逻辑就是以高度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文化真正自强,为人类创造更多优秀文明成果,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社会治理方式、文化特征和思想传统的非法治倾向 ,分析了中国社会法治化的文化障碍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推行、理性文化形成和社会成员更新对中国社会法治化的意义 ,对中国法治文化培育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6.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弘扬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揭示,阐发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文化发展的密切关联,并围绕儒家文化精神与社会变革的碰撞和冲突,就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则要求的新文化,以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新生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以倡导"等级差别与公平竞争相统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统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统一、经济人与社会人相统一、家庭和谐与社会主导相统一、法律与道德相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未来理想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关系的研究 ,是公共关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关系的融合 ,对于指导公共关系工作 ,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从可行性、必要性 ,必然性三个方面的论证 ,认为二者融合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之变,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取得了全面进步。中国正以更自尊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中,这种自尊自信,既包括主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更离不开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和转化传统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服务市场经济与创立和谐文化的正确道路,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社会治理方式、文化特征和思想传统的非法治倾向,分析了中国社会法治化的文化障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推行、理性文化形成和社会成员更新对中国社会法治化的意义,对中国法治文化培育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对我国转型时期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文章运用制度主义的理论与观点 ,对市场经济的文化选择进行了透视 ,提出了市场经济文化选择的生成路径 ,其立足点在于通过对市场经济文化的制度分析 ,看中国转型时期由于制度的变迁带来的文化理念方面的变化。作者将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以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式 ,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剖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宗法家族伦理观念和“家国一体”观念对台湾经济的影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因素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其糟粕部分已经给经济带来了负面效应,美国和日本“文化制胜”的范例,对于我国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顺从思想和"官本位"思想,造成臣民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被抑制。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法制和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合理借鉴与吸收西方公民文化,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的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人类文化从诞生伊始便与"自然"、"生态"紧紧地勾连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生态文化,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论述Weber关于宗教改革导致世俗禁欲主义,世俗禁欲主义衍生出资本主义精神并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提供合法性的思想,指出体制只有得到了认可,才具有合法性;针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合法性问题,总结了四点启示;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分析,提出其中导致市场经济的精神因素即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以德治国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从而使以德治国思想与依法治国思想有机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转型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文化价值领域的深刻变革,文化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境况。高等教育作为促进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应该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为指导的主导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依托于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促进文化价值观的重建与整合,这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从臣民文化到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 ,弥漫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文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 ,只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展望 2 1世纪 ,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适应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系统,是农业社会的精神文化,总体上已不适应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和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要求,固守传统只能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