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仍处于原有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下,而且,20世纪末期以来,又陷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中。这种独特的“双二元结构”环境,不但表现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上,而且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国民待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构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西藏经济中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农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西藏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滞后,难以有效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同时,在城镇就业的农牧业流出劳动力贡献率低下、处于社会边缘,在工作中很难积累人力资本.应从寻求与劳动力互补的投资、大力培育农村市场、推进工业化建设、发展教育事业等方面,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3.
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存在二元结构的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落后的维持生计部门向发达的资本主义部门,或者说由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不断转变的过程。而实现该转变过程的必要途径,就是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有序转移。本文将通过一简单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户籍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紧—松—紧状况的原因,指出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而户籍制度则是其一个制度方面的表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给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强调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性,从稳定粮食生产、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政府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论述了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换.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只有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才能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之互动性关系,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通过湖北省仙桃市和监利县给予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最后,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的长期目标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两个著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分析入手,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速转出的根本原因,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的陈述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的分析,发现二元结构及强化这一结构的一系列制度是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城市就业"的制度改进和促进农村"就地转移"的措施改进的两条途径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为此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如国内的宏观协调和组织 ;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二、三产业 ,进行农业内部转移和农村内部转移等 ,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完成这一任务,要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农村,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区域内分布不均衡,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开发农村产业,强化内部转移;拓宽国际空间,扩大劳务输出是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城乡二元化特征比较突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应当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改革配套制度、促进劳动力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投入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区域与城乡互动发展的纽带之一,是统筹西北地区区域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还需分析清楚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然后进行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模式选择,提出相应的农村城镇化、培育西北4个城市群带、大尺度的空间转移三种措施,设计出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的移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