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开章首句就是“无极而太极”。“无极”和“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最早使用这两个范畴的并非周敦颐。但是,对于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解释,古今学者从来莫衷一是。为了向前辈和同人学习,在此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希望得到同行者的指教。 在探讨“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之前,应该首先弄清《太极图说》是否是周敦颐所作。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就有过争论。陆九渊在给朱熹的信中说,梭山认为《太极图说》“疑非周子所为”,如果确系周敦颐的著  相似文献   

2.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3.
金岳霖的新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无极而太极”这一宋代理学命题所作的重新诠释。他认为 ,“无极”与“太极”是两个不同的观念 ,“无极而太极”表征的是整个宇宙洪流的天演过程。这一思想既受到西方怀特海哲学的启迪 ,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4.
张载是北宋“气”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为规定和诠释“气”范畴,运用了“太和”“太虚”“太极”“神”“化”“道”“易”诸范畴,张载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和说明,又离不开对“一”“两”范畴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一”“两”范畴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辨析,可以真实地论定张载哲学的基本架构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理”范畴是中国新儒学权威代表朱熹哲学的基本范畴。随着日本朱子学的勃兴,“理”范畴在日本经历了三次嬗变,成为日本现代化准备过程中合理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范畴与日本现代化结下了姻联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7.
虚气相争是张载哲学研究中的突出问题,而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则在于诠释过程中的范式缺陷和理论内涵分歧。只有紧紧把握张载哲学思维和表述方式的特点,准确理解张载整个思想的主题和整体,并运用内涵一致的哲学诠释范畴,才有可能消弭不必要的争论而对张载哲学的研究有所推进。在这一观念支配下,“气”是张载哲学中关于宇宙统一性、实在性的标志性范畴,而“太虚之性”则是张载哲学的本体,“太虚”和“气”以及其他相关范畴都为张载价值论哲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近一两年,“生活方式热”降温了,其研究陷入低谷。怎样才能走出峡谷,深化研究?我以为,把生活方式从社会学的层面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来探讨,则是一条必然的出路。当然,哲学界同仁在这方面已作了一些尝试,把“生活方式”破天荒地写入了哲学教科书。但这种努力还很不够,因为至今对生活方式何以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鉴此,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生活方式所以能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其根据在于:从经典依据看,它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大量论述作为理论基础,故有“经典性”;从研究对象看,它有历史唯物主义其它诸范畴和原理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研究领域,故有“对象性”;从范畴  相似文献   

9.
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与《通书》。其《太极图说》开宗明义,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含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明白无误地表明,无极是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他的哲学以  相似文献   

10.
“第一推动者”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第一推动者”这个范畴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得到了真正的、完全的统一,实体论、原因论和运动论都殊途同归地走向这里。研究这个范畴对于把握亚里士多德哲学,确定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性质,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作一剖析,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某些哲学史和哲学原理教科书中,一般都将“现象”和“本质”范畴与康德哲学的“现象”和“物自体”等同理解。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它反映了现行哲学对现象和本质范畴规定及使用上的失误。本文拟从两种哲学体系的比较中,探求这种失误的症结所在,进而确定这对范畴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12.
“存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也是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主义哲学用它表达一些最基本的原理。但是,什么是哲学家们所谈的“存在”?“存在”范畴的基本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还存在着极不相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存在范畴的意义就是有,它包罗万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被包括在“存在”这一范畴之中。有的同志认为:“物质和意识上面应有一个更高的概念,这就是存在”。有的同志认为,存在是“一个包括范围最广泛、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它能‘包罗万象’,世  相似文献   

13.
“存在”范畴在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存在”到黑格尔把“存在”作为逻辑科学的开端;从杜林对存在的荒谬规定到恩格斯对“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以及对其科学含义、地位的阐述,“存在”范畴才第一次真正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这就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奠定了科学依据,为完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论”开辟了新的方面。而在我国哲学界却忽视了这一范畴的研究。本文试图根据经典作家的精神对“存在”范畴作一初步探讨,以见丑于哲学界。  相似文献   

14.
“有”与“无”是一对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它可以统摄并贯穿于辩证法诸对立范畴。通过对东西方古典哲学部分有代表性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吸纳近、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些有益启示,对有与无这对范畴进行探讨,重新确立超越主客分离、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模式,提出适合科学研究发展和哲学整合的全新思维走向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文化特点看《墨辩》的“故、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式 《南都学坛》1999,19(2):47-49
我国先秦时期后期墨家建立了辩学,“故、理、类”是墨家辩学的重要范畴。它们是为谈说论辩服务的,有别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理论的三段论的前提,有其独特的内涵。这是先秦文化特点决定的,东西文化的差异,决定着“故、理、类”仅仅是立“辞”的准则、依据,立“辞”是为辩论服务的,辩的作用在于为社会政治服务,在于辩论取胜。  相似文献   

16.
“体”或“本体”是张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张载通过“体”与“本体”,从不同的层面规定“气”范畴,论释自己认定的事物本原,建构自己的哲学系统。在张载的著作中,“体”与“本体”的范畴的意蕴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深入地解读与辨析;这种解读与辨析,既需要注意张载著作中“体”与“本体”范畴出现时的语言环境,又需要注意张载建构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思路与理论追求。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对张载哲学中的“体”与“本体”范畴的误读与误释,从而正确地论定张载哲学的旨趣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语义范畴构建的意向性,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回顾以及心智哲学意向性的概念厘清,利用案例分析与比较论证研究法,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为基本工具,重点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意向性问题。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而人类有意向性的认知是具有普遍性的;从事物的多维性来考察,范畴化不但遵从了意向性的选择,而且在意向性的“利己”“方便”关照下,在范畴层次的构建中,功能维度较为凸显;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活动的需要,所以语言表达中选择世俗范畴化,而摒弃科学范畴化,其实也体现了某种意向性。  相似文献   

18.
价值:探讨异化范畴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异化”范畴本质上是一个价值批判范畴,异化即价值的异化,体现与价值应当的对立。系统考察“异化”一词的渊源以及马克思著作中运用“异化”一词的情况,并从价值角度对“异化”范畴进行一番新的探讨,可以发现,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确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人文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葛兰西和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关于哲学的“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以及政治“实践”等范畴和思想而得以体现的。在哲学“幻想”中,他们通过对哲学以及哲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对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的各种思潮和表现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即实践哲学式的理解范式;在意识形态“常识”中,他们通过对“常识”等日常心理和思维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探索的新维度,即文化和具体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阐释;在政治“实践”中,他们通过对“市民社会”、霸权、政治与意识形态(主要是上层建筑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党和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探讨,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价值是人关于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是什么?哲学界主要存在着“属性说”和“关系说”之争。我认为,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既不是客体所固有的某种属性,也不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主体的一种认识,即主体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或称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的认识,这应是哲学价值范畴最一般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那将矛盾百出,不能说明哲学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