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  相似文献   

2.
时质健 《决策》2014,(10):70-71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人口70余万,这个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的“蕞尔”小国经济并不发达,主要依赖农业、林业、水电业和旅游业,人均GDP仅2000美元,但在“全球幸福指数”排名的178个国家中,不丹名列第八,为亚洲第一。  相似文献   

3.
地处喜马拉雅山的不丹,土地总面积4万7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0万。这个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知道的蕞尔小国,因其所倡导的“不丹模式”,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所谓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而不是我们通常采用的GDP(国民经济总值)。  相似文献   

4.
1.近年来,一个词语在我国的媒体传播中和实际生活中多了起来,叫做“幸福指数”。事情的起始,大概是在1970年的不丹王国。这个国家的旺楚克国王提出了一个“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也翻译成“全国快乐指数”,包括四个要素: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2004年还在这个国家开了一次关于建立世界“幸福指数”的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5.
幸福指数是衡量民众幸福感的主观指标,反映的是民众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简称GNH)的概念是由不丹国王旺楚克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GNH(国民幸福指数)就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指数是改革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示器",是了解民众情绪波动和变化的"晴雨表",同时也是检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考试卷".  相似文献   

6.
国民幸福指数:社会发展评价的新尺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瑾 《领导科学》2006,(15):48-49
随着各地新一轮社会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一个新名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国民幸福指数”。将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标准,从而把工作重心逐渐从经济发展回归并落实到增进民生福祉上来,意味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走进政府的核心执政理念中。但是,应当看到,由于“幸福感”很难统一量化,人们对于幸福指数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如何理解幸福指数,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升幸福指数,让国民幸福指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真正发挥其效用,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什么是国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幸福指数的概念和含义,然后分析了幸福指数的意义,最后结合对章村矿区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状况,对构建矿区职工“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各地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指标时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幸福指数”被纳入地方发展目标。如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北京市今年将开展幸福指数研究,推出一套幸  相似文献   

9.
陈新 《决策》2011,(6):I0023-I0023
酒店对自带酒水收取服务费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安徽芜湖、铜陵等地早已普遍对自带酒水收取服务费,近日,省城合肥一些酒店开始对顾客自带酒水收取“服务费”、“开瓶费”也在当地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10.
李士谦 《领导科学》2004,(20):23-24
按照“凡进必考”的精神,现在的公选、竞聘、竞岗及公务员录用等,大都先经考试,考“申论”则是重点科目之一。公选等考试设“申论”题从2000年实行以来,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了。前三年的“申论”试题模式是固定的,即阅读给定资料后,要做三道题:一概括,二对策,三论证。所以前三年国内书店涌现出大批辅导“申论”考试的教材、教程、读本等中的“申论”模拟题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几十种无一例外。报考者也便按照这个模式去练习、去准备。然而近两年来,中央机关及各省市采用“申论”考题的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如果考生按照以前的模式备考,考试时就…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07,(2):40-43
许多人士撰文表示,国家统计局推出幸福指数等数个“软性”指数,其诉求无异是美好的,合乎情理的。从理论上讲,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它不仅仅是完善统计体系、全面完整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必须,而且,意味着追求GDP增长不再是政府惟一关心的“大事”,关注“人”,关注人民幸福正在成为政府执政更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让老百姓感到自己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之“本”。更多的人士则提出疑虑和异议。  相似文献   

12.
《南开管理评论》2004,7(2):7-11
2004年2月22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和《管理世界》杂志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研讨会。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国公司治理指数(CCGINK)”,作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晴雨表”,该指数不仅为开展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构筑了平台,也为有关部门监管上市公司、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上市公司开展自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还以“中国公司治理指数”为依据,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100佳”排行榜。这是“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在公司治理实践方面的初步应用,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系统工作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对深化上市公司治理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积极的作用。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公司治理问题和公司治理指数的推出进行了讨论,本期编发部分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幸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而幸福经济学虽然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幸福,但它也借鉴了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全面分析了影响幸福的要素,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带来了重要启示,本文主要从经济政策(收入、就业与通货膨胀)、政治民主化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感到幸福?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营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师生在这个集体中有一种“在家”的愉悦感。怎样才能做到呢?本文首先从“追求幸福”是教师与学生的权利,有其合理性,再从班级教室的布置、班级活动的安排、师生感情的互动等着手,谈如何营建“幸福的家园”,谈到了幸福集体的建设。实践证明,这样管理班级,师生幸福指数肯定会大有提升。  相似文献   

15.
记不清哪位名人说过:“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现实中要做得到这点又谈何容易。1985年初,组织上把我从新闻单位调到县政府机关,先给领导当秘书,后来专门写“大报告”。但时隔不久,那种新鲜感便荡然无存,面对“无穷无尽”的讲话报告,只感到单调而枯燥。两年后,组织上又把我调到地级市政府办公室。事后才知道都是文章“惹的祸”,因为在全省会议上我写的一篇材料引起领导注意,不久就来了一纸调令。从此,从秘书、副科长、科长,到副主任、主任、副秘书长,在办公室领导岗位也已十年余。许多人不解:年纪轻轻,怎么老是在一个岗位?我回答:不是…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作为当今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其经济增长也是非常迅速的。为了更好地面对激烈的国际形势,保障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取得更长足的发展,印度提出了“东进”政策,即加强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切实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完成其大国战略目标。印度东进政策实施多年来,产生的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这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物质财富总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三农”问题、房价高、上学难、看病贵,以及环保、治安等问题接踵而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幸福”这个词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活的困惑。2004年底山东省统计局“你对生活满意吗”的调查结果让人心酸:只有23%的居民感到生活状况比5年前提高了。2004年6月,国内一家专业机构发布了一份《中国“工作幸福指数”调查报告》,通过对6大城市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城市的人不比经济落后的城市的人更幸福,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不感到幸福,仅有10%的被调查者的幸福感较高。经济增长与人民幸福二者之间的关系非…  相似文献   

18.
以国有大型企业支撑的“青岛模式”正在努力延展其民营经济欠发达的“短腿”,期望和以“温州模式”为代表、中小企业为主体、民营经济高度活跃的“浙江模式”实现“殊途同归”。与青岛相一致的是,包括杭州在内的浙江各城市也在向“青岛  相似文献   

19.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然而作为农村小学,学生受生活条件的限制,要谈幸福的话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还有点为时尚早,但作为农村小学,我们如何才能打破这个"幸福瓶颈",让学生真正地在校园中感受到幸福,成为一名幸福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20.
曹振杰  王学秀 《管理学报》2010,7(2):159-170,253
第2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的研讨内容可分为3个方面:①对“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理论反思;②“管理学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包括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模式和战略管理实践等问题的研究;③“管理学在中国”的理论体系建构。本届研讨会的学术特色为:逐渐向解决中国实际管理问题聚焦;平等、热情与自信的学术对话;更加开放的学术视野。在研究的前瞻与期盼方面,要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切实行动;进一步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采用那些适合于原创性知识形成的研究方法:加强“管理学在中国”的国际学术交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