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0,20(4):27-3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 ,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 ,《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 ,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 ,把她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 ,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2.
博大精深的《管锥编》中引述《红楼梦》的例证有30多条,这对红学比较研究颇多教益。首先,这些材料置于中国历代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使我们能深入探窥《红楼梦》所包涵的深厚意蕴和人物内心世界。如对“意淫”的梳理,对“君子儒”宝钗矛盾心态的评说,对黛玉悲剧情绪的揭示,都能启发我们影响比较的纵向思维。其次,这些材料置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封建社会早期文化与晚期文化的融通之中,拓宽我们共同比较的发散思维。钱先生指出《红楼梦》中不少心态、意象和美感,如“蛇腰”、宫怨、“泪河漂尸”等中西文化相通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特色鲜明的《红楼梦》与此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泽本中,杨宪益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了异化法来保存“红”字特有的文化意蕴,而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的翻泽策略,舍弃了“红”字的文化意象。通过对《红楼梦》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泽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4.
“黄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自然意象,在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20年代诗歌作品中频频出现。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各类社会运动,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投射在新诗作品中,便呈现出“朝阳”与“黑夜”这两大意象的对立。这种狂热的社会氛围使得因在外留学而与当时社会产生一定隔膜的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们难以彻底融入其中。“黄昏”作为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时间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伤感颓废色彩。这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的情感意蕴不谋而合。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在对中国古典“黄昏”意象进行继承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颓废诗风,并结合个人的现代感受和人生经历对该意象进行改造。这一改造体现出当时诗人对新世纪到来的焦虑和对时间静止的渴望,“黄昏”意象也由此成为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中一种具有时间意识和现代意味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5.
曾昭阁 《南都学坛》2007,27(5):49-52
《红楼梦》中,"顽石——灵玉"中心意象是构建全书审美意蕴和艺术结构的重要手段,它含蕴着中国古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审美理想。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不仅于自然景观而且就人物形象都凸显出"红"的意象特征,表现出曹雪芹明显的爱"红"情结.仅就对<红楼梦>中"红"的服饰特征描写及其内在情性表达,探求<红楼梦>中"红"的情性复合意味,以为<红楼梦>开掘出新的文化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意象是百年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颇受关注的对象。从景象、境象、物象、颜色气味意象等角度概括梳理《红楼梦》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研究的历程,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其女性特有的笔触对“丑”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表达了她面向人类艰辛生存境遇的倾诉,使“丑”的显现变成对美的渴望与呼唤。在对“冬天”、“大泥坑”、“后花园”等一系列意象叙述中,隐约透露出潜伏在人群背后的生存土壤和文化背景,使有限的意象获得了无限的意蕴,体现了隐喻象征手法的强大张力。  相似文献   

9.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具有深刻的女性象征意蕴、生命象征意蕴与道家智慧象征意蕴。沈从文借助“水”意象传达了湘西人的生命之“美”与生命之“忧”,接通了道家智慧,其深厚意蕴值得永远思索、回味。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以“白鹿”意象为中心,以白灵和朱先生形象为依托,构建了一个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神话寓言。从而通过神话理想与历史进程的悲剧性冲突烛照了人性的负面,呼唤着人类向善求美的集体无意识的伸张。  相似文献   

11.
鸡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时代,发展至宋代,诗词作品中的鸡意象已经具有了超越其物象本身的情感意蕴和象征意味.根据宋词中鸡意象存在形式的不同,大略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以实物出现的自然鸡意象;另一类则是典故性鸡意象.通过分析宋词中鸡意象的情感意蕴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宋人的内心情感及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海棠意象,有的是略加点染,有的是浓墨重彩。海棠这一美好物象,是《红楼梦》的重要线索和关键意象,历来研究者对海棠意象有多种观点。本文从海棠意象的象征意蕴着手,重点探析海棠意象的所指及其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问世以来 ,关于“红楼”出典和《红楼梦》命意的索解 ,除了索隐派若干奇异的猜测 ,出现了一些会心的领悟和一个荒谬的循环。全面考察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并审视《红楼梦》文本所得七大证据表明 ,曹雪芹曾经寝食《全唐诗》 ,浸淫《全唐诗》。《全唐诗》中 60例“红楼”意象 ,所含九种含义可归为五类意蕴 ,与此对应 ,《红楼梦》命意可作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由实写到哲思的五重索解 ,小说的主人公、背景、情节走向、主导线索、哲理追求一切都可以由《红楼梦》这一书名化入或展开。二百年来特别是2 0世纪末有关《红楼梦》书名命意的肤浅和乖谬之见可以去矣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专有项翻译从来都不是语言层面上的简单转换,译者在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如《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霍克舍弃了“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其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绿色”和“金色”,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直译来保存“红”字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显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一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象征性,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喜福会》中"喜福会"代表了母亲们过去记忆的延伸;衣服是文化身份的象征;而吃食则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感。这一组组象征意象都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维系两代人、家庭之间的纽带,是连接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它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书法,也被曹雪芹运用其中,充分发挥了书法的文化与交流作用。书中关于书法描写的方面很多,这些内容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密切相关。本文拟从《红楼梦》文本入手,通过对书法方面的描写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文化意蕴与内涵。  相似文献   

17.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一部小说的背景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象征性,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一种对拉关系,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包法利夫人》中的“雾气”意象暗含了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相处时的迷惘困惑,不安焦躁,“阴影”意象是主人公心这阴影的外化,是命运神秘的象征;“瞎子乞丐”是人在与命运抗争中的盲目性的隐喻,借着这一组组意象作家福楼拜隐身于小说之中,与读者进行着“秘密交流”。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寓言中有许多鸟意象.《庄子》寓言中的鸟意象在本质意蕴上,既有对上古神话传说中鸟意象“不死”意蕴的继承,又有根据道家思想中“自由”意蕴的改造,还有从现实生存环境出发对有关鸟意象的创构.在这种对鸟意象意蕴的继承、改造和创构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不死”和“自由”等梦想的追求、向往以及对残酷生存现状的无奈和感喟.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母性原型探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生活在亚洲同一文化圈中的中日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文化上的渊源联系。对中日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就母性原型意义进行深层探视,分别从母亲角色、花园意象和神话原型三个层面作出母性意味的阐释比较,以为中日文化固有的因缘联系展示出新的文化景观,探寻出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