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洞岭银矿床属于围山城金银成矿系统,受构造和地层双重控制.赋矿地层是歪头山组下部第五岩性段(Pt3w5),储矿构造是朱庄背斜两翼的顺层断层和层间剥离断层.赋矿岩石主要为白云石英片岩、白云斜长片岩及大理岩.矿石主要组构有交代结构,角砾状结构,浸染状、细脉状、条带状、斑杂状构造等.矿石类型是氧化带矿石和混合带矿石.本文主要通过金属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对元素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进而确定银矿物组合特征,银的赋存状态.为解决银矿资源的开发利用,该类矿石的选冶工艺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非Pelagian 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North Kairouan 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勘探成果,但仍存在油藏成藏条件复杂,主控因素不清、勘探难度大、勘探成效低等问题。以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上白垩统灰岩裂缝储层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成藏主要受裂缝的走向及发育程度、有效输导层以及盖层的分布共同控制,北西向断层及裂缝发育、具备复式输导层和厚层盖层的构造发育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指出NK 地区中部复杂背斜带和东部鼻状隆起带为两个有利油气勘探带,对该区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地质学基础”课程“地质构造”、“大地构造”等部分的教学中,诸如倾伏背斜的外倾转折、倾伏向斜的内倾转折,走向断层造成岩层的不对称重复或缺失、加厚或变薄,倾向断层造成岩层的中断和错开、褶曲核部岩层宽窄变化,断层成因分析,海底扩张的特征,转换断层与平推断层的区别,磁极迁移曲线对大陆漂移的证实以及地震形成的弹性回跳等问题,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是比较费解的。各种地质学书籍中所采用的形式繁多的示意图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自制一些简易的具立体感和动态感的地质模型,再配合讲解,则可起事半功倍的  相似文献   

4.
巴彦浩特盆地是-个上叠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复合盆地.盆地可划分成五个-级构造单元,十二个次-级构造单元。盆地中发育有五种构造地层组合.断裂对盆的形成和发育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巴彦乌拉山断裂为-深切基底的铲地正断层,该断裂控出了西部拗陷带的形成,其活动强度自北向南减弱.伊南断裂带控制了伊和凹陷的形成,该断裂带中段活动强度最大;查汗断裂具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盆地中发育多种构造样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层、滚板构造、牵引褶皱、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垒-堑”构造等。石炭系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层系,它广泛发育并具良好圈闭条件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5.
川西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属于超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物性较差, 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渗性能。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构造缝、 成岩缝及异常高压缝, 部分井中见钻井诱导缝, 其中构造缝最为发育, 并以低角度缝和高角度缝为主, 为研究区主要裂缝。裂缝发育分布受断层控制, 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 断层夹持带及构造高陡部位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包括构造应力、 构造部位、 岩石类型及岩层厚度等, 其中构造部位及岩石类型为控制裂缝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厘定雪峰山活动带大地构造属性的基础上, 据湘鄂西地区和湘中地区原始油气地质条件及后期破坏、 次生成藏特点, 探讨了显生宙以来雪峰山活动带对邻区海相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研究表明: 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是雪峰山地区最强烈的两期陆内造山事件, 构造变形的区域不均一性导致两侧邻区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和分布各异。湘鄂西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烃源岩均已高过成熟, 以干气为主, 主要聚集在复向斜内封堵条件好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内; 而湘中地区海相油气赋存在上组合内, 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 龙潭组煤系盖层以下古背斜及相邻向斜内的次级背斜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乌石凹陷是一个受南北两条控凹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7 号断层控制东洼,南断北超,6 号断层控制西洼,北断南超,东西洼之间是以堑背斜来转换两洼之间地势差的构造转换带。乌石凹陷发育两种具叠加特征的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包括古新世长流期伸展,始新世流沙港期强伸展和渐新世涠洲期弱伸展,有半地堑型、堑垒型、复式(半)地堑型、正向断阶和反向断阶型等多种正断裂组合样式。反转构造样式集中体现在东洼中央反转构造带,且东西两侧反转特征差异明显。乌石凹陷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凹陷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的形成和类型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在已发现的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两类油气藏中,它源开放型油气藏的成藏与断裂活动更紧密。  相似文献   

8.
涟源含煤区(简称本区)发育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基底断裂构造,该基底断裂构造将本区分割成若干微断块.本区盖层构造受基底构造控制明显,不同的盖层构造样式,与由基底断裂所围限的特殊微断块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A 油田在东营期断裂活动剧烈而复杂,平面上表现为三角洲朵叶体的迁移,纵向上表现为多期砂体叠置,地 层厚度和砂体发育程度具有强烈的不均一性。通过对研究区断裂活动以及断裂活动控制形成的调节构造坡折带特 征的研究,发现东营期在主走滑断层右旋走滑运动下,产生了大量具有张扭性质的伴生断层,这些不同规模、不同产状 的断层在空间上的组合形成了多种调节构造坡折带类型,对物源的导入及其向凹陷中心的多级分散具有明显控制作 用,尤其是形成的断沟、断槽等古地貌对物源供给水系起着重要的汇聚和引导作用。受调节构造坡折带影响,目的层 段在研究区范围内存在东西两个物源,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种亚相及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 积砂等多种微相。  相似文献   

10.
关角隧道全长32.645 km,为目前国内在建的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隧道通过区岩性极其复杂,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出露,断裂构造极为发育,通过大小不等断层共17条,其中二郎洞断层束长达2 355 m,且具有一定的高地应力。受复杂地质的影响,关角隧道施工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大变形,最大变形达到了505 mm,现场对发生变形段采取了横撑、长锚杆、径向注浆、二次支护等措施进行加强,对未开段采取了加强初期支护、双层初期支护、调整初期支护曲率等措施来抑制变形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沙河街组发育大量顺向及反向断层组成的断块圈闭,处于有利构造背景下的断块圈闭仅部分成藏,因此,断层的地质属性制约了油气封闭的有效性。从断层的各项属性如活动性、断距、砂地比、断面应力、紧闭指数及SGR因子等入手,针对研究区的顺向断块、反向断块及倾向相反的顺反向组合断块等3种主要类型开展封闭性研究。研究表明,高含砂量层系(沙二段)反向断块更易成藏,顺向断块成藏概率较低;中、低含砂量层系(沙四下亚段-孔店组)顺向、反向断块均可成藏,且反向断块更为有利。此外,倾向相反的共轭组合断块研究表明,斜交式比共线式组合断块的封堵性更好,斜交式断块的主控断层及辅助断层满足经验断层封闭参数,该共轭组合断块亦是有利类型。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探讨埕岛地区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三叠纪末期-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左旋→右旋"往返式"走滑运动控制下,埕岛地区古生界经历了"挤压倾伏褶皱、拉张反转成山、差异走滑定型"3个阶段。三叠纪末期,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NE-SW向挤压、北西向倾伏褶皱,形成西、中、东3个逆掩断块体,差异隆升作用造成古生界剥蚀程度不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经历NWW-SEE向→NW-SE向拉伸,逆冲断层发生不均衡反转形成西、中、东三排山和"南敛北散"形态。晚白垩世-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右旋走滑运动下,埕岛3排山自西向东基底走滑剪切位移不断增大,中排山和东排山在基底剪切下发育的东西向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相互切割,构造样式和岩性分布更复杂。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内主要有三种油气运移通道:连通的砂体和不整合面通常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断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通道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以及成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该区油气运移输导层(不整合面、连通砂体、断层及三者的组合形式)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为勘探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常发育多种砂体,由于其地震反射特征的特殊性,干扰了反转构造的识别。结合孤北洼陷五号桩断层带正反转褶皱和高青地区高青—平南断层正反转构造实例,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地震反射特征,运用钻井资料进行地层细分和对比,声波时差进行剥蚀量的计算,流体包裹体的性质判断构造应力性质。五号桩断层带正反转褶皱地震反射特征呈现上凸下凹的外形,上部地层中间厚、两翼薄,且褶皱顶部遭受剥蚀,同相轴削蚀现象明显,下部地层保留了断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钻井资料亦显示背斜核部遭受剥蚀;声波时差随深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在剥蚀段明显错开。高青—平南断层发现了表征张性和压性环境的两类包裹体。多种方法相互约束可提高反转构造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次生油藏受古油藏位置及规模控制,为揭示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对古油藏、油气调整及次生油藏的控制作用。从井、震、油气水资料入手,利用流体包裹体GOI 值,确定古油藏油水界面,在古构造恢复基础上,按背斜油藏类型确定古油藏范围;根据古构造范围内砂体展布和厚度,参考已探明油藏参数,确定古油藏规模。准噶尔盆地由南向北掀斜后形成单斜背景,古油藏遭受破坏,综合考虑构造、断裂、不整合、砂体等因素,从古油藏出发确定油气运聚方向、路径和次生油藏发育区,提出腹部中浅层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勘探对象,由以前“沿梁”勘探走向斜坡带,改变了以寻找岩性–构造油藏为主的勘探思路,指导了莫17 等井发现。  相似文献   

16.
摘要:环阿瓦提凹陷区(环阿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及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环阿区油气勘探前景,尤其是对潜在有利构造带进行重新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 A 井区已有钻探及新旧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地层、构造解释与关键层位(第三系底、中上奥陶灰岩顶)构造图编制,揭示该井区中新生界为一完整的、轴向 NW—SE 的线状挤压背斜,古生界则为一个大型的冲断盐丘穹隆状背斜,古生界盐构造的解释与前期认识有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其油气地质条件,得出该井区具有构造圈闭规模大、毗邻中上奥陶统闭塞海湾相烃源岩、裂缝性储层发育、盖层条件好、海西晚期(二叠纪末)形成古构造圈闭、印支—喜山期继承性隆起且处于油气运移和充注中心等较为有利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不利因素为埋藏较深(达 6 400∼7 500 m),且可能受到东北部大型火山侵入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全直径岩芯、 薄片鉴定等资料, 对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该区井剖面裂缝发育情况及纵向裂缝可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结合川东地区地质特征,对研究区裂缝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飞仙关组中下段主要发育有垂直构造裂缝、 水平裂缝、斜交裂缝及成岩期形成的裂缝; 裂缝主要有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两类, 构造裂缝成因主要包括与断层构造有关的裂缝、 与褶皱构造有关的裂缝及与弱变形构造区有关的裂缝, 力学成因主要有剪切裂缝、 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 3 种基本类型; 非构造裂缝主要成因可分为成岩裂缝、 溶蚀裂缝、 收缩裂缝、 表生裂缝。生产实践表明, 任何一种裂缝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均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  相似文献   

18.
测井曲线是对所钻遇地层物性特征的直接反映,充分利用测井资料,有利于预测和识别古岩溶发育带。在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依据古岩溶在钻井和测井上的显示,利用曲线组合对比方法,对岩溶地层进行了测井相分析,得出“四低二高”的古岩溶识别标志。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史提出岩溶演化模式,指出多期的构造旋回,复杂的断块掀斜作用和长期的化学活动性流体的溶蚀是研究区古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焦作矿区是高瓦斯区,位于其中部的演马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赋存及煤与瓦斯突出受各种地质因素控制.演马井田是受凤凰岭断层和峪河断层控制的断块,瓦斯含量较高,构造煤厚变化大.2005年5月22日发生的煤与瓦斯压出事故正是地质构造、地压、瓦斯和煤体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引起此次压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精细地震解释为依托,以平衡剖面技术为手段,对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发展演化史及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挤压+走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柴达木盆地形成北部、南部和西北部3大挤压走滑断裂系统,断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平衡剖面复原表明,柴达木盆地断裂的形成演化主要有3类模式:(1) 断裂在中新世(N1)定型;(2) 断裂在上新世(N2)—第四纪(Q)期间发育形成;(3)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一直都在活动的长期发育的断裂。这些断裂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侏罗纪的扩张、古近纪的初步挤压反转、新近纪大幅度逆冲走滑、第四纪最终定型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