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在城市聚集并脱离农业,由此催生庞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为顺应这一结构性变迁,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由低值的谷物生产向高值的果蔬种植转型.与传统农业相比,这种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能够更充分地吸纳就业并产生更高的经济收益.流动农民正是辨识到农业转型带来的市场契机才选择投身大城市郊区农业,展开再小农化的实践.研究大城市郊区农业转型与流动农民的再小农化,对重新评估农业的自身潜能与发展空间,认识农民流动的阶段特征与总体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晓钦 《社科纵横》2008,23(7):9-1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国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为了解决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一探索过程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3.
帮工、换工和雇工构成的小农用工体系是鄂西W村脐橙产业发展的基础。小农用工体系嵌入村庄熟人社会,以熟人社会的平衡机制和信任机制作为运行逻辑,呈现出道义经济色彩。但是,小农用工体系同时嵌入市场化的产业发展结构,农民的理性经济目标也构成小农用工体系的运行动力。通过充分动员道义经济,小农用工体系为农民提供了低成本、高稳定的劳力配置方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与风险,促进了熟人社会秩序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观念的形成对当代东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此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观念的建构中,以及此后的延伸与发展中,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的明显分流.无疑,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念的形成都是与不同的政治意识紧紧地交合、渗透在一起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都在努力阐释和宣传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但由于各自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各自的政治思想和理论观念不同,因而他们各自的理论内涵和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已经不能仅仅以"文本"对抗"文本"的方式来反驳,因为论争的双方都能够在经典中寻找到理论支撑。如何走出这种论争的困境,如何真正找出论争的目的,这些问题在乔·诺瓦克那里进行了客观的清理。在他看来,"对立论"思想逻辑的根本之处,是一致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中"共同持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开火。然后他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历史观四个方面给予了佐证。他在整个清理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科学与政治性原则,以此反击"对立论"。这一点,将给"马克思—恩格斯"关系一个客观的结论,即这种"对立论"并不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富有政治意图偏见的虚构。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俄罗斯伦理学依然保留了清晰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后苏联时代的伦理学在研究内容、结构模式、理论基础、学术团体构成等方面与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保持着继承关系.伦理话语内部的统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困境."马克思的最根本的、最富有理论成果的伦理学思想不仅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中、而且在它的范围之外也有所发展",见А.А.Гусейнов,Марксисткаятрадициявэтике.;http://www.bestreferat.ru/referat-99294.html,2009年2月9日.伦理学从苏联时期向后苏联时期的过渡总体上是连续而平稳的.  相似文献   

7.
谢双明 《社科纵横》2010,25(12):5-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思想或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是对不同国度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他们的思想或理论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东方民主革命的理论,关于改造东方小农的理论、关于消灭城乡差别(对立)的理论,关于东方农民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的初步构想等等都在后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探索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如列宁的关于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理论、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在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怎样改造小农并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等等;斯大林个体农民改造的思想、集体农庄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关于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论、农业合作化的理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城市支援农村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但由于俄国、中国都是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革命胜利时由于战争或帝国主义的掠夺无论国家和人民手中的财富都消耗殆尽,在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李妍本世纪2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史学界对此专题论述较多,成果颇丰。本文试图从全面、精当角度剖析此次论争,从而揭示出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国的自然规律。一...  相似文献   

9.
冷雪梅 《学术交流》2012,(12):17-2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说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它包括三个基本问题: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存自由问题。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开创了资本逻辑批判的新道路。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西方文化研究两大流派观点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就在于,它把研究的重心越来越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这种转向是与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失败这一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的主观精神准备不足,其根源在于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理论解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丧失了作为历史主体的革命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 由郑师渠、史革新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一书,是近年来文化史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可喜的新成果. 中西文化论争,是近代文化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热"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于近代的中西文化论争,过去也有过不少探讨,但一般都比较具体,缺乏整体和宏观的把握.《反思》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史上各个时期的有关论争,清晰地勾画出了此一论争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脉络,总结了其历史特点、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从而将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 著者在宏观把握这一论争发展线索的过程中,有三点尤具识力.一是在新文化运动阶段,强调和凸现了《新青年》和《东方杂  相似文献   

12.
结构主义、理性主义、文化理论是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范式,已有的众多研究视角都衍生于这三个研究范式.三大研究范式及其不同视角对中国乡村治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许多问题作出了合理而有效的解释,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已有的研究没有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市场化、社会化、货币化问题纳入研究范畴,没有把小农社会化作为一个视角.而这一视角有利于将农户、市场、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将动态变化融于静态结构之中,是研究乡村治理的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本雅明和阿多尔诺关于机械复制艺术论争的历史分析。作者通过对这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论争,解释了两位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以及方法论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则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为四个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形式民族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实践化。此外,毛泽东还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中国化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实践哲学的本体论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美学领域的主体性问题争论而引发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论争 ,在当代哲学发展的史页上泼抹了浓重的一笔。世纪之交 ,回望其行进的轨迹 ,盘点理论的得失 ,对于我们适时总结理论经验 ,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体认有着至为深刻的意义。而且将为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和重新定位 ,寻找和实现哲学范式的时代转换 ,提供积极的助益。寻踪实践哲学论争的轨迹 ,不难发现 ,在讨论中 ,牵及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属问题。就总体而言 ,这一问题较为突出 ,表现出来的分歧也最大、最为鲜明。此问题具体地落脚于两个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自…  相似文献   

16.
沙夫通过对人的问题和人类个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厘清了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之间的理论联系,形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整体理解,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在20世纪背景下,沙夫建构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三种理论形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特征.沙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在社会批判和实践策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1):6-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局势,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教育问题。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重点群体——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有效途径——阅读经典。  相似文献   

18.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该文本首次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国际工人运动和苏联教科书均产生重大影响.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和苏联学者与西方马克思学家在解读《反杜林论》的过程中呈现出两种分歧极大的结论,实则都存在评价的限度.或因未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恩格斯相关论述而陷入教条化的理解,或因缺乏理论视野或体现冷战思维而做出了过度解读.综合评述这两种研究,结合时代条件重释《反杜林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书讯     
书中写道,法国共产主义哲学家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著作多半发表于六十年代。著者认为,在政治上,这些著作可以看作是阿尔都塞参加法共党内和法共与党外各种左派思潮开展重大论争的主要成果。这些论争大半涉及西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由于斯大林问题的被提出,和作为另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中国影响的日益扩大,这些论争的含意,就显得更加复杂。在理论上,阿尔都塞力图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基本概念重新进行评价。阿尔都塞虽未公然地把自己列入结构主义流派,但他显然沿用了列维-斯特劳斯等法国结构主义作家在建立自己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时所采用的一些论点。在这个重新评价的过程中推动了有关文艺批评、文化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政治理论和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一系列结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