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曹丽内容丰富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深挚感人的有三个主题:一是关爱生命,二是重视机缘,三是珍惜时光。这从《心灵的花园》《且行且歌》《远去的岁月》《时光》《永不消失的记忆》等篇什可见。作者用一颗炽热的诗心,感悟人生,将往事化为诗行,温暖沧桑。  相似文献   

2.
《野樱花之谷》是作家李云迪继《苦艾》、《追寻蝉歌》之后的第三部散文集。散文集共收入77篇作品,其中近半数作品以生命意识为主题,涉及从伟人到平民的人生价值和平凡而不朽的作为,体现了对生命的着意关注,对生命的深情礼赞以及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劳伦斯散文《鸟啼》的创作背景,分别从鸟啼所代表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教育的反思以及鸟啼所表征的生命的聆听、思考、尊重和礼赞等角度对劳伦斯散文《鸟啼》中的生命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生命主题是陶渊明诗文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陶渊明的回归自然、耕读劳作、安贫固穷、诗酒合一和桃源社会五个部分来探究其生命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分析他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死亡阴影中的生命礼赞──温燕霞小说创作漫谈张渝生温燕霞是位兴趣广泛、勤于笔耕的青年作者,迄今已在《星火》、《创作评谭》、《清明》、《啄木鸟》、《江西日报》等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达五十余万字,还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主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虽说是以抒发男女相思之情为主,但其主题意蕴又远远超出了男女相思,在女主人公对岁月易逝、容颜易衰的哀怨与感伤中,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礼赞与人性的呼唤———评艾特玛托夫的《查密莉雅》王雨海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较有影响的当代作家。《查密莉雅》是艾特玛托夫的成名作。这部小说发表于1958年,这是前苏联文学和社会生活解冻时期。1954年,艾伦堡的《解冻》打破了文艺创作上的“左”的坚冰...  相似文献   

8.
"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作品,全诗共有9节,36行.分别从词汇、句法、节奏、韵式、修辞等方面分析原诗,比较三种不同的译文:黄新渠《生命的礼赞》,黄果昕《生之颂》,黄一宁《人生颂》.  相似文献   

9.
"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作品,全诗共有9节,36行.分别从词汇、句法、节奏、韵式、修辞等方面分析原诗,比较三种不同的译文:黄新渠《生命的礼赞》,黄果昕《生之颂》,黄一宁《人生颂》.  相似文献   

10.
戏仿是互文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源文进行戏谑性模仿来实现作者自己的目的。柏拉图的《会饮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礼赞爱情的诗篇,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弗在小说《讨论爱情时,我们说些什么》中通过对《会饮篇》进行结构与主题上的戏仿,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深刻变革带给人们的精神痛苦以及对于寻求真爱的迷惘。  相似文献   

11.
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涧水(《水经·河水注》中误写为润水)是今天的哪一条河?学术界虽有长期争论,但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在一九七四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连它立“足”的一个位置都没有。近年来,《兰州大学学报》在两汉金城郡治地理位置的讨论中,又提出涧水是今天哪一条河的问题。复旦大学王仁康、兰州大学刘满二同志就此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王文依据清代学者王先谦的说法,认为“涧水即今庄浪河”。刘文不同意这一看法,指出:  相似文献   

13.
《安徽文学》发表了江流同志的中篇小说《还魂草》以后,在文艺界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一种评论是反对和批判的,一种评论是肯定和赞扬的。批判的同志们认为:《还魂草》掩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模糊了社会的面貌;《还魂草》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杨丽鹃的生活理想是卑傲的,不值得礼赞和歌颂的;《还魂草》有着人性论的错误倾向。赞扬《还魂草》的同志们却认为:《还魂草》的主题“富有积极意义”,它“揭示了新旧社会的本质不同”,“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禅诗的“归家”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心见性是参禅悟道的旨归,禅宗常以"归家"喻回归本性真心,由此,"归家"便成了禅诗的核心主题.大量的禅诗皆围绕"归家"主题而展开."归家"的过程即由迷而悟的过程,体现了禅宗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沉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禅僧们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本文拟从迷失——呼唤——思乡——寻路——回家这一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国风》与《离骚》的生命主题迥然不同 :前者表现的是珍重现世生命、追求生命享乐的本能而世俗的生命观 ;后者表现的是注重生命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理性而崇高的生命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时代和文化因素外 ,《国风》诗人与屈原本身的主体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审美是人类体认存在价值和感悟生命意义的一条途径。一个民族的审美风尚,表现为该民族在价值体认和生命感悟中所显露出来、且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华夏民族在价值体认和生命感悟时因习焉不察而认为具有先天合理性的价值框架,决定了华夏民族在其审美中体认了什么感悟了什么,以及如何体认如何感悟。因而考察这一框架的形成,当为探索民族审美风尚的起点。一中国上古文明是一种以青铜器、玉器和其他美术品为特征的“巫教”文明,在这种文明中,资源的分配和财富的集中不是借助技术改进和商业程序,而是借助政治的程序——宗族分…  相似文献   

17.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不仅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还折射出了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对永恒的追求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突出的主题.时间、友谊、爱情和生命是表达这一永恒主题的四个分主题,而永恒则是串联这四个分主题的丝线.莎士比亚笔下的时间像运动一样永恒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友谊像文学艺术永恒不朽,爱情坚定不移、忠贞永恒,生命则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循环更替,永恒不息.  相似文献   

19.
佛光里的生命咀嚼──试论丰子恺小品散文的佛教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是人学。宗教观影响人的思想,势必影响文学写作。丰子恺一生以佛学居士自居,这种虔诚的宗教信仰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一种独特韵味。本文立足丰子恺学佛的态度,分析其散文中散发的佛理思想,分别从生命感悟的信手阐发、人生趣味的执着追求、人生无常的愧然面对、纯真童心的由衷礼赞、护爱之心的广泛施与等方面剖析其散文中佛教精神的积极意蕴  相似文献   

20.
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认为小说从主题到人物及各种意象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主人公老画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了一幅杰作——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年轻女画家的生命,表现了《圣经》中的拯救主题;老画家的光辉形象正是基督耶稣的形象;小说中的常青藤象征《圣经》中伊甸园的生命树;肺结核蔓延的小镇象征《圣经》中的地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