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被喻为建国以来"当代中国文学60年的巅峰之作",①在中国当代文学和陕西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长工鹿三之死的描写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随着中国医疗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鹿三之死也就不仅仅是"鬼魂附体"所能自圆其说的。通过对鹿三患病的前后对比,探讨其病因在中医、西医及心理学方面的根据,从而发掘出《白鹿原》生态环境下的医学、心理学文化元素,积极彰显陈忠实先生在医学与心理学方面的丰博知识,使得鹿三形象趋于丰满和完美。  相似文献   

3.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12,28(3):41-46
《白鹿原》是广受读者和评论家热捧的小说。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是该书的新突破,文学叙事理念的回归使其具有阅读吸引力,中西方文化思潮相交融的背景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出版体制的变革、文学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学商业化突出,使具有雅俗共赏特点的《白鹿原》获得读者共鸣。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获得、文学评论家的好评、现代传媒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上综合因素是《白鹿原》20年来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伟山 《创新》2015,(4):59-65
《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项目掀起了刘三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的热潮。刘三姐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由最初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视角,到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及运作模式创新,再到文化旅游开发持续发展的探索,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不断深入。刘三姐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示着包括刘三姐文化旅游在内的中国文化旅游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12,28(3):36-40
《白鹿原》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中国国民的生存状态,挖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多重元素,如儒家仁义与忠孝文化、宗法家族文化、农耕文化、传宗接代文化、男权文化与女性贞洁文化、民间神秘文化、土匪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正面描写了仍存活于民间生活状态中的传统价值体系,塑造了具有儒家文化人格魅力的白嘉轩形象,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种种压抑与迫害等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6.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给人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雷电  李苒 《唐都学刊》2013,29(5):62-65
《白鹿原》最基本的特质是用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民主革命的真谛,对传统文化下巨变时期的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进行了准确和符合历史真实的表达。《白鹿原》在走向经典之路上接受着时间和读者的淘洗,让读者可以当标杆来衡量或者充实自己的内心。忠实这个名字对他人生的影响和鞭策,使他的人品跟作品一样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好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好小说也一样,陈忠实知道他的天命所在。  相似文献   

8.
胡光静 《生存》2020,(3):0065-0066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红色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是我国一笔十分重要的财富。在现阶段中,对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展开加强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有着极大帮助,同时也能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有着诸多裨益。本文将以《沁园春·雪》为例,对如何在诗歌教学当中对红色文化渗透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堪称是一部描写陕西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小说以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作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世代生活在陕西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在风云变幻的动荡岁月中盘根错节的恩恩怨怨和国仇家十艮。总政话剧团的著名编剧孟冰根据自己丰富的舞台创作经验,将这部长篇巨作中横跨半个世纪的众多历史事件通过舞台呈现。陕西人艺院长、《白鹿原》制作人李宣表示:"在孟冰的剧本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传统的继承者──《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读后石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管华。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正是毛泽东把传统的思想文化运用于现实社会,并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博大精通、继承和发扬,是对传统文化一...  相似文献   

11.
《秦汉交通史稿》对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交通史稿》对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余仁《秦汉交通史稿》一书,是从交通状况这一历史文化的重要侧面入手,较全面、较深刻地以新的角度说明秦汉文明的历史条件的一部成功的学术专著。交通史是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进程,决定着国家的疆域规模、防...  相似文献   

12.
胡建舫 《唐都学刊》2011,27(1):53-58
《白鹿原》的神秘品格源自白鹿原民众生活的秘密叙事与神秘风格的充分展现。其基本艺术功能有三:情节真幻交织,引人入胜;凸显人物性格;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美境界,令人迷醉。"白鹿"这一中心意象显示了作者对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概括力和对其象征功能的深度挖掘力。  相似文献   

13.
温朝霞 《探求》2008,(4):78-80
由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一级作家、研究员、文学博士后梁凤莲所撰写的学术专著《乱云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之途》(下称《乱云飞渡》),最近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梁凤莲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作访问学者时,站在中西方文化融汇的坐标上倾力写就的专著。全书以文化诗学的思辩为支撑,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嬗变历程的把脉与反思,更有对文学史个案的提炼与分析,以感悟和追问的方式展开学理的阐释与探讨,是一部值得推介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书。通观此书,它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两性文化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两性文化背景下,《白鹿原》中的三位女性:白灵、田小娥、冷大小姐以其不同的方式对既定命运进行了反抗。她们试图超越悲剧的追求虽然最终归于毁灭,但却揭示了民族生命的深层动力,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部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力作—读张碧波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陈永宏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继其《民族文化卷》之后,经十载惨淡经营于1995年1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将三北地区...  相似文献   

16.
郑周明 《社科纵横》2006,(11):133-134
《白鹿原》是一部时代氛围与作家才情交互融合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作家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对自我的创作观念的超越;体现了作家对现实主义方法的熟练操作。同时又融汇了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小说技巧;雅俗共赏的追求既维护了俗文学的尊严,又赋予作品很强的可读性。整合艺术的巧妙运用,催生了《白鹿原》。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肖平从距今8000多年的绳纹文化时期到公元8世纪左右《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产生之前,日本列岛上的原始民族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前文字历史阶段。在此期间,日本社会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运动,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上下求索巧辟奇径──读《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王士俊青年学者喻权中洋洋40万言的学术新著《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出版了。远至巴蜀的《山海经》研究专家袁何先生称赞他“为《山海经》研究开了一个新境界”①。我曾拜读喻权中的《海外经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刘少奇站在延安马列学院的演讲台上,以其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胆识,大声疾呼要加强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他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加强个人修养的思想认识,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之给予了批判性的继承,使之成为共产党修养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而使其演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下文简称为《论修养》),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一个光辉典范。一、《论修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第一,《论修养》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