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效率违约     
效率违约作为经济分析法学的代表观点之一,突破了传统违约理论的范畴。实际履行原则的限制使用和合理预见规则的适用,使效率违约成为可能。效率违约理论对效益价值的青睐有一定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合同是一种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协议,签约和违约则是当时人在合同的发生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两种情况。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合同法中的签约与违约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了相关的成本思想,得出结论:要强化信誉观念,减少交易成本。同时还指出效率违约理论是合同法历史发展的结果,将效率从经济学领域引入到合同法领域。  相似文献   

3.
效率违约论     
效率违约理论是英美法系合同法关于违约的一个基本理论。该理论体现了违约责任的补偿功能,不违背道德基础,并且有助于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维护个别公平正义。虽然具有个人理性基础的狭隘性和价值目标的单一性等局限,但效率违约理论的合理性大于其局限性,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借鉴该理论的效率原则和经济分析方法来克服我国《合同法》的局限性和改进违约责任理论  相似文献   

4.
银行贷款定价是一项复杂的金融工程,通过研究其中的违约风险与贷款定价的内在关联、贷款定价中违约风险的理论刻画、违约风险与贷款定价的实证分析等问题发现:违约风险通过降低信贷市场效率和信贷合同价值影响银行贷款定价决策;贷款定价的理论研究更宜采用内生违约风险,而不是对违约风险作外生刻画;由于缺乏数据,违约风险和贷款定价的经验研究欠缺.  相似文献   

5.
企业违约风险因素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当前违约风险主流评价方法的优劣 ,论证了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违约风险的必要性 ,给出了企业流动性违约和战略性违约的定义 ,并分析了导致企业违约发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 ,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提出了构建了企业违约风险分析的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合同法中的“完全赔偿原则”和“有效违约理论”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对违约精神损害予以赔偿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体现于合同法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对合同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合同法领域体现人文关怀及其价值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济法学派提出了效率违约理论.效率违约的本质在于违约人可以在不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同利益的前提下换取更大利益或减少更多损失,从节约成本、追求效益的角度来说,效率违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国合同法可以借鉴其中的效益原则和经济分析方法来完善违约责任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8.
效率违约制度是以理查德·A·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的一种违约理论,鼓励人们在违约收益大于履约收益的情况下违约,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我国《合同法》恪守大陆法系“契约必须得到遵守”的传统.没有引入效率违约,违约责任的首选方式是实际履行,在实践中造成了一些困境。本文通过对效率违约制度的介绍,探究效率违约制度的理论基础,从而分析在我国建立效率违约制度的可行性,希望在《合同法》修改时能引进效率违约制度,从而促进我国违约责任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惩罚性违约损害赔偿是对补偿性违约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全面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违约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了惩罚性违约损害赔偿的必要性、适用条件及其适用范围。是对我国建立惩罚性违约损害赔偿制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根本违约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在于赋予合同解除权,一方面在于对解除权的合理限制,其核心就是根本违约的判定标准。根本违约制度产生于英国,现已为世界各国及国际立法所广泛采用,但所使用的概念和根本违约标准不尽相同。我国《合同法》确立了根本违约制度,但在条文规定和根本违约判定标准的确定上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合同法》引进了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体现了《合同法》的适时性,前瞻性,然而预期违约制度规定的比较粗浅,并未区分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而是将两者混同在一起。《合厨法》规定的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发生部分重叠,引起法律适用上的混乱,笔者建议完善预期违约制度,删除不安抗辩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预期违约制度的五种理论基础和三个法律价值,比较了预期违约与其它违约的异同,论述了我国《合同法》实行预期违约制度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预期违约在本质上违反的不是合同的给付义务,而是危害给付实现的不作为义务。预期违约制度包含着合同法的基本思想,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公平、效益、安全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合同法上预期违约制度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期违约是英美合同法通过判例发展起来的特有制度,现已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合同法和国际合同公约所普遍接受而成为现代合同法上的重要制度。面向21世纪的我国新《合同法》在参酌他国他地区成功的判例、学说与先进的立法经验之基础上,第一次规制了预期违约制度,扩大了对当事人的权益保护,体现了合同法的价值关怀。从理论上,正确解析预期违约的价值取向,科学认定预期违约的形态,进一步完善预期违约的救济制度,对于准确适用这一制度,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4.
陈艳  陈燕秋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2):97-99,102
根据调查数据,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管理和操作层面,分析了安徽省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的原因;并根据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动机的不同,把助学贷款违约群体归纳为被迫违约型、无意识违约型和恶意违约型三种类型。同时,结合安徽省国家助学贷款现状,提出了解决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价值与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期违约制度为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合同法律制度所确认。它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这一制度与当今社会法律所追求的公正、效率、效益、安全价值目标密切相关 ,它具有追求经济效益的合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参考实体公司的资产价值和负债都服从几何布朗运动的假定下,考虑资产价值与负债的相关风险,并采用风险中性定价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连续扩散过程的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模型.利用Fortet方法估计出了违约概率,据此进一步给出了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公式.  相似文献   

17.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上的独创制度 ,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诸多国家的合同立法和若干国际条约的制定。我国 1 999年颁布的《合同法》在继承大陆法系基本框架和体系的同时 ,吸收和借鉴了英美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本文试图从分析预期违约的制度架构、价值取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其与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比较等问题 ,探讨一下我国《合同法》在预期违约制度上的成功与不足 ,特别是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8.
首先讨论了违约率在资信评估中的意义,接着提出了违约率的度量方法以及考虑其他因素时的违约率调整,最后给出了违约率在资信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公约》①的三种风险转移模式都是建立在双方均无违约的情况下的,但在实践中风险损失往往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交合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损失分配就成为违约之际的风险转移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由于学界对《公约》第70条的理解不一致而存在很大的分歧。文章在公约框架内,从违约责任与风险转移的一般关系出发,通过对《公约》第70条及其他条文的分析,指出一般性违约不影响风险转移,卖方的根本性违约是否影响风险转移则取决于买方所采取的违约救济措施,而买方的根本性违约则直接导致风险的提前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复杂系统,存在众多安全问题,一旦供应、生产、运输等环节发生违约事件,而这一环节上太过精益时,就容易导致供应链中断,降低供应链整体的服务质量,并进一步影响供应链竞争力.基于此,文章定性分析了供应链违约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违约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建立了供销关系满意度模型.结果表明,由于双方不信任和不满意而存在的违约风险降低了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