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李若建中国的特大城市(指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中几乎没有不被大量的外来人口问题所困扰的,特大城市成了外流农民的集中地,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21.0%的外流人口集中在大城市①。一方面特大城市离不开外来人口,另...  相似文献   

2.
特大城市如何调控人口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的大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①从1997年的34个增长到2007年的63个。近年来,某些特大城市显现出来的一系列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公共服务失衡等城市问题,引发了各方热议。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如何调控?如何管理,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以往在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优先发展小城镇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对城市人  相似文献   

3.
刘娟 《人口学刊》2002,(6):23-2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结构体系中各种不同规模城市的比重发生变化,其中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重下降。另外,通过比较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发现,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不合理,大城市的比重过少。  相似文献   

4.
迁移与滞留:广东省人口老化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06,21(4):11-18
论文描述了广东省人口老化的基本过程,分别从经济区、大城市、农村、外来人口聚集区与人口大规模外流区等多个层面上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特征。指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青年人的流动和老年人口滞留在经济相对滞后的区域是影响人口老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期伊始,中国城乡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跨区域迁移流动的现象。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数以亿计。目前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流动,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流人人口均已达数百万。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不断聚集和迅速增长,既对加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众多尖锐矛盾和复杂问题,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之相应,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外来人口"现象的分析,也成为目前中国人口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学术界近期对…  相似文献   

6.
一、国内外关于大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二战以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一些人口密集,结构单一.规模超过50万,100万,乃至逾千万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迅速向外膨胀,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外扩散.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再分布出现逆向,人口和就业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小城镇、甚至更远的农村地区转移,称之为逆城市化.无论是郊区化还是逆城市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城市外围区域的增长快于中心城区,所以统称为非中心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当前城市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看待大城市人口的发展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大城市人口是否要继续加以控制等等,都是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此,本文将谈些个人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具有“城市密集、大城市多、城市人口比重高”的特点。1985年底,全省13个省辖市共有城市人口136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在这13座城市中,共有特大城市4座,大城市6座,中等城市3座,没有小城市。按其经济特点和地理位置可区分为三个经济区:一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管理体制为视角、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对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从目前城市外来人口管理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看,政府的行为和管理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条”“块”分割矛盾非常明显,管理系统内部责、权、利不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正确认识外来人口问题以及调整管理体制的“条”“块”关系、责、权、利向基层倾斜等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超大城市的代表,探讨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要高于常住户籍人口,且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错位形态存在差异。分行业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业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而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由计量分析发现,住房价格水平、就业集聚规模、高端产业比重和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差异均产生相似的影响;而租赁户数比重和低端产业比重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则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化工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人口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剧。在过去的40多年中,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人们向城市迁移速度加快,全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从1960年的1/3增加到1999年的47%。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每年增长6000万人,约是农村人口增长的3倍。目前,全球1/3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总人数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中。1950年,世界10个特大城市就有7个在发达国家,而且总人口均为超过1500万人。到90年代末,8个特大城市将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其总人口均将超过1500万人。非洲总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由1950年的2个发展到目前的37个。与此同时,在…  相似文献   

12.
梁秋生 《人口研究》2004,28(5):19-26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京、津、沪三大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0.67、0.88和0.68的超低水平.分析表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和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无户籍"漂泊"人口的增加是造成大城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超低水平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总和生育率指标在功能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既不能反映大城市育龄妇女真实的时期生育率水平,也不能反映大城市育龄妇女实际的终身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阶段大城市的成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中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与大城市不断增大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出发,对城市发展方针及其形成背景、城市体系整体性的客观性质、大城市超前发展及其内在机理,以及中国特定条件下大城市人口增长的特有推动因素分别作了考察。认为现阶段大城市成长具有必然性,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方针不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截至1994年底统计,我国大陆设市城市已达622个。其中直辖市3个,地级市206个,县级市413个。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32个,50万至100万人口大城市41个,20万至50万人口中等城市177个,20万以下小城市372个。大、中、小城市结构由1988年的1∶1.5∶2.4改变为1∶2.81∶5.1,这个比例反映出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相结合的比较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专家预测我国城市化未来进程将表现出三个动态规律:一是城市人口数量逐年增加、速度加  相似文献   

15.
人口的高度集中是大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城市人口在迅速增长.十九世纪初,居民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全世界只有45个.然而,到都市化时期,拥有10万居民以上的城市却变得平平常常了.二十世纪初,全世界已有830个这样的城市.今天,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城市已经失去了大城市的一切特征.目前,世界上评定大城市的人口标准起码在50万人以上,到二十世纪末大城市的人口标准可能达到100万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城市人口发展很快,仅从1950—1970年的20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486座城市  相似文献   

16.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8,32(1):34-42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已普遍进入郊区化时期.文章对学者们最早提出的郊区化典型城市--北京作了详细讨论,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人口流动的主流是集中,人口分布的变化是市区人口调整,城市发展是市区地域扩张,因此,它应该属于城市化阶段而不是郊区化.文章阐述了城市从城市化到郊区化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各区域的人口变动特征,认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除个别城市,如上海市外,目前尚处于城市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流入的思考──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调查统计资料,以极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北京市为例,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的群体特征、外部就业环境、城市的潜在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认识中国现时期这一重要人口现象作出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下的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调查统计资料,以极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北京市为例,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的群体特征、外部就业环境、城市的潜在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认识中国现时期这一重要人口现象作出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非居民化的居住特征,表现在居住场所集中于城市边缘,居住地更换频繁,居住质量差和居民身份认同感缺乏。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健康和大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和谐,有必要采取措施,宏观调控城市的人口规模,适当建造流动人口公寓,制定流动人口的居住标准,增强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认同,增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居住融合。  相似文献   

20.
外来人口与我国城市低生育率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陈卫 《人口研究》2005,29(4):79-83
最近梁秋生和郭志刚二位教授围绕京津沪大城市超低生育率中外来人口的分母效应展开了讨论。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千分之一抽样原始数据,对城市超低生育率中的外来人口分母效应作了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认为外来人口的分母效应的大小,既与外来人口的规模,也与外来人口的生育水平有关。京津沪地区超低生育率中的外来人口分母效应并不存在,其原因是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生育水平没有差别。对于全国城市地区,尽管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显著地低于本地人口,但是由于外来人口规模不够巨大,它的分母效应也不太大。作为对比,广东省是最强烈体现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例证。不仅外来人口的生育率只及本地人口的一半,而且育龄妇女中外来人口占近30%,所以其分母效应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