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谢世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4):97-101
从史料、诗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苏轼虔州诗--<访田辟未遇>、<九十九曲水>2首,<全宋诗>和<苏轼诗集>失收,实为佚诗;苏轼的度州诗可能还不止这些,进一步发掘并补订苏轼虔州诗,对全面认识苏轼中晚年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研究宋代文化,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炎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55-60
苏轼在凤翔的诗歌创作,依据其主题可分为写景记行、咏史咏物、手足情深、寄简赠答四大类。凤翔诗在形式上以五古、七古见长。在艺术表现上,凤翔诗一方面沿袭南行诗的创作特色,另一方面,表现出进一步向苏诗整体艺术特色的掘进,强化了“以文为诗”、“以才学入诗”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表现出豪放旷达之气,呈现出苏诗内容多歌咏自然景物,同时融入生命思索、个人情思的基本面貌,是苏诗形成期的全面发展阶段。苏轼凤翔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出其初入仕便于“出”与“入”上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迎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
历史上陶渊明与苏轼都是与酒关系颇为密切的诗人,均创作了数量丰富的饮酒诗.这些饮酒诗既表现出相似的审美观,也有明显的不同.陶渊明以酒为诗,他的饮酒诗更多表现为对黑暗时代的退避,安守田园;苏轼因酒著诗,他的诗中有盛宋时代入世的矛盾与乐观,未能免于漂泊仕途.苏轼对陶诗有继承,他们的饮酒诗受到宗教思想影响,诗人在生活中安贫乐道,在酒与诗中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5.
6.
刘德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47-49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苏轼谐谑诗的功效来诠释苏轼化解苦难的独特人生方式,进而审视苏轼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7.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2-74
农具意象在苏轼诗中频繁出现,不仅表现出诗人的爱民情怀与忧民之心,同时也是诗人在经历仕途波折后出世与入世矛盾抉择的体现,也折射出诗人儒释道思想相互融合后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9.
10.
《琴诗》一般被认为是苏轼禅诗的代表作之一,但人们在解读《琴诗》的禅理时却发生了重大偏颇。本文追溯了苏轼《琴诗》的佛典渊源,分析了《琴诗》所蕴含的佛理,认为这是苏轼的一次戏笔之作,纠正了文学史上的这一重大误读。 相似文献
11.
王志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55-60
苏轼“诗主理”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和审美品格。苏轼异乎常人的政治、学术使命感,以道自任的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的主理意识也就分外鲜明,也形成了鲜明的“诗主理”的诗学理论:“有为而作”说、“言必中当世之过”说、“以奇趣为宗”说。而他在诗学理论规范下的创作自觉,使其“主理诗”的特征也愈发显著,这就形成了其“主理诗”区别于一般政治诗的理性美质,即写实品格、批判精神、议论英爽。 相似文献
12.
贺根民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
苏轼别开生面,以戏为诗,探寻文学创作的新路径。俳优人格的浸染,苏轼张扬了清远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生存智慧。苏轼的以戏为诗观,不仅表现为文类技法上的融通化合,也是宋人诗学继承脉络中孜孜创新的一种突出表征,它体现了宋型文学自出机杼的开放特质。 相似文献
13.
霍志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80-84
超脱、健朗、真率、崇道的人格特质,使苏轼之诗格呈现出率真清新、风行水上;纵笔好骂、豪放飘逸;针砭时事、匡时济世等的特点,也使其诗缺乏悲壮激昂之力度,飘逸不及李太白,深沉难逮杜工部.苏轼之独特人格,既成就了苏轼的辉煌,又限制了苏轼的进一步辉煌,阻碍了苏轼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苏轼现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嘉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3,(1):97-105
同样经历贬谪、从挫折中寻求超脱之道、追求素朴闲适的生活,苏轼将白居易视作自己的精神导师之一。白、苏二人都爱茶,苏之咏茶诗继承了白诗的表现内容及艺术特色。苏接受白将茶与酒并言比较的写法,认为茶是闲适生活的象征,并改造白种植松树及其他植物的诗作为种茶诗,表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相较白诗,苏之咏茶诗丰富了茶作为文学意象的艺术内涵:突出咏茶诗的动态性,用更细致的语言绘茶,将茶与诗人自我的关系紧密化。 相似文献
15.
吴福秀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4
苏轼在黄州的劳动生活诗有陶渊明田园之风,这些诗一方面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之外的另一个生活侧面,同时也蕴涵着苏轼对现实苦难生活的哲理思考。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融会禅宗精神,亲自开荒东坡,积极调适心态,将朴实的生活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具生活气息。他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贫穷不丧其志,罹难而不失其节的精神尤为可贵。在这些诗中,不同地域的文化、民俗错杂其间,其历史、文化底蕴大大增强,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3-75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轼诗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渐趋多元化、细致化。总的来看,将苏诗与党争、地域、佛禅及接受传播等结合的文化型研究占了主要部分。对苏诗叙事性的探讨及饮食题材的关注,对苏轼唱和诗、和陶诗以及其贬谪状态下思想心态的再认识,与佛禅关系研究的深入细致化,以及包括域外传播在内的苏诗接受史研究是本时期值得注意的方面。与苏诗所创造的巨大的文化世界相比,苏诗诗学理论的建构,对作为文学家、诗人的苏轼及其日常家居、行迹细节等"小环境"的研究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7.
苗贵松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43-47
建筑诗指以建筑艺术为题材和媒介的诗歌,是宋诗中一个令人注目的诗歌领域,可分为皇家官府、寺庙殿堂、宅居陵墓及园林建筑等类别,而又以园林建筑诗最为兴盛。亭作为一种融通自然与心灵的建筑空间,在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心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宋代建筑诗包含了士林风尚和民间习俗等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18.
王焕然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
苏轼重视兴修水利,上书朝廷,为灾民的利益呼吁奔走,采取切实措施救治灾民,又祈神禳除灾害.他还在诗文中真实生动地书写了灾荒,展示了灾荒图景,是灾荒文学史上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谢世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2):125-128
从史料、诗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苏轼诗集》中的《瑞金东明观》一诗乃是苏轼在海南北归滞留虔州时所写,被纪晓岚判为"伪托之作",实乃误判。再是从《苏轼诗集》和《全宋诗》关于苏轼虔州诗的编排来看,其中的《画车二首》并非苏轼在虔州时所写。 相似文献
20.
刘德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6):5-9
苏轼“乌台诗案”,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今所见几种刊本中,《函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上保存了诗案原貌;《苕溪渔隐丛话》本按编撰诗话的要求作过删改;《学海类编》本《诗谳》则可断定是伪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