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反思和对中西各国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是梁启超“新民说”的逻辑起点,文章分析了“新民说”的内容和价值,提出了它对现代中国提高国民素质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任何时代的哲学思考,都必然是基于“公共性”问题的公共哲学思考。中、西、马哲学对话强调对如何达成现代人类之深刻的“公共性文化和价值信仰”的普遍共识问题的深切关注,其对话主题以为当代人类提供新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为旨归:即以生态公共性和生态正义观念为核心,提倡“共生”的价值理念;奉行正义公共性,提倡对话、“合作”、“共享”的价值理念;奉行主体交往理性,提倡“共在”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大学“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与实践效果之间的鸿沟,都需要对大学“立德树人”进行文化省思,需要以文化“观”教育,以教育文化“读”教育现象,以文化逻辑解读教育价值.以是观之,当代大学教育存在“虚无的”教学文化、“自在的”课程文化和“钝化的”教师文化等问题,应建构“充盈的”教学文化、“自觉的”课程文化、“激扬的”教师文化,以为“立德树人”创设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4.
“做”人?     
星竹 《东西南北》2009,(6):52-52
在咱中国有“做人”之说。比如说,要做个好人,要好好做人,做人要厚道…… 而在外国,就没有“做人”一说,但他们做人做得却比咱中国人更诚信、更实在、更精彩。面对“做人”的问题,老外百思不得其解:本来就是一个好好的人,干嘛还非得刻意去“做”啊。是的,在咱中国,“人”还就得好好去“做”才行。  相似文献   

5.
王庆义 《生存》2020,(9):0084-0084
中学语文课堂不应该是“科研型”教 学课堂。而应该是“艺术型”的中学语文课堂。 “艺术型”的中学语文课堂是师生的生命交互作用与共同创造。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创造个性话的中学语文艺术课堂,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化育人是“双高”建设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构建以提升学生“价值认同、情感陶冶、文化素养、工匠精神”为教育目标,以“质量与创新、职业与学业、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学校、中国与世界”“六个融合”为文化教育内容,以“三类课堂”为教育实践平台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格局,将有效促进“双高”建设院校文化育人取得更多成效。  相似文献   

7.
东方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而西方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狼”的教育,而不是“羊”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推翻皇权后造成权力真空,形成政治权威危机,各种政治力量希图主导中国的权威重建之路。政治权威的核心是权力合法化,这些政治力量在重建权威的过程中,极力要求传媒服从其意志,以建构符合其意图的合法性基础。因此,不同的权威重建路径,形成了北洋时期新闻业的双重面相:由传统型权威而来的“专制”面相和由法理型权威而来的“现代”面相。在这双重面相中,法理型权威及由此而来的“现代”面相是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但因北洋时期的武力政治,绞杀了中国传媒的现代性转型,使之重回传统官报之路。  相似文献   

9.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4,20(4):10-14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讲求互信伦理、互助伦理、法治伦理。客观地审视和反思SARS事件 ,可以发现我们民族、社会在有关公共制度安排与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对此 ,我们应创造和提供公共伦理形成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现代公共生活领域 ;建构现代公共伦理赖以生成和发挥作用的现实载体———现代开放的公民社会的“社群”组织 ;面向生活世界 ,探寻、甄别、确立并认同作为公共伦理核心的社会“公共价值” ;公共价值的确立需要以政府和个人共同承诺的公共责任为保障。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成既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由地方性转向全球性的过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的后果。代际气候正义处理的是代际之间在气候资源配置与消费上的正义关系,主要包括前代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和当代人对未来人具有什么样的义务。在代际气候正义的历史责任认定上,“可原谅的无知”不能为发达国家或前代人的大气污染行为免责。因为“无知”不等于“不知”,“可原谅的无知”带来了责任认定上的契约主义,不利于贯彻代际气候正义原则。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的依据在于“合理的谨慎”。原因在于引发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主体都存着道义上义务---“合理的谨慎”,这是代际气候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人类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展开社会合作,“合理的谨慎”能够保证社会合作与社会发展的顺利实现;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风险的重要体现,“合理的谨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理念;气候变化问题归责的立足点在于各方主体的行为,正是各方主体未能履行“合理的谨慎”义务,才引发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男人,追求“性感指数”的热情和女人有得一比。何谓性感?长得“生猛”不叫性感,玉树临风也稍逊风骚,性感的标准正与时俱进,你必须在某一方面贴有“成功”的标签。物质发达的现代社会,女人以上中“英雄”的标准,是事业上的飞黄腾达和经济上的突飞猛进,凯歌高奏,“有钱”“有名”与“有权”形成三驾并驱的马车,你只要具备其一,于女人而言,  相似文献   

12.
郭店简《老子》“”仍应释读为“惊”,它本作“惊”并非误读。“宠辱”不是并列关系,不是动宾结构,不是偏义复词,不是特有概念。“宠辱”实意为宠即辱,“宠为下也”进一步说明得宠乃卑辱之事。正如“大患”是对“贵”的价值判断,“辱”“下”都是对“宠”的价值判断(“下”即“辱”),故章首两命题宜断句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郭店楚简本将“人”字断在本章章首乃误点句读。老子在此是做价值重估,从而颠覆以“宠”“贵”为上的世俗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汪姣  李灿  金丹 《南海学刊》2023,(2):70-79
“蓝碳”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如期达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海南拥有丰富的“蓝碳”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对“蓝碳”的认识,缺少人才、技术、资金、政策制度等支持,其发展面临生态系统待修复、数据待掌握、市场体系待构建等问题,未能实现“蓝碳”价值。海南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从党的领导、顶层设计、市场体系、国内外合作、保障措施等方面推动海南“蓝碳”价值实现,将海南“蓝碳”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  相似文献   

14.
否定与批判“言志”诗学,曾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但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有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与“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中国现代文学都未摆脱“志”者“大情”、“情”者“小志”的传统思维,具体表现在:主“思”派提倡文学创作的功利意识,进而以“志”代“情”回归“道”统;主“情”派则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传“志”,回归“道”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西化”色彩,但其重新“释道”与巧妙“言志”的本质特征,恰恰表明了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后走向了“西方”。  相似文献   

15.
自清末修律中国法律开始了近代化转型以来,我国法律对“人”的想象也发生了变化,由宗法伦理义务本位逐步转向了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权利本位,实现了从“伦理人”向“科学人”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我国法律关注的核心从人一人关系转向了人一物关系,这是我国法律发展的进步,但这种进步的文本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让“科学人”从文本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6.
陈实  王颖 《学习与探索》2023,(3):174-181
在数字化时代的语境下,“剧本杀”作为一种基于“现实虚拟”的游戏形态,符合数字化传播的媒介特征。将红色文化元素嵌入“剧本杀”游戏中进行价值传播,将对“剧本杀”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生产顺应时代召唤的优秀作品。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剧本杀”的媒介特征,探索红色文化的嵌入形式、价值转换与传播机制,将为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朱淑真与“空白”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属于美学中的概念。中国画论、诗论及西方接受美学对之有不同的阐释,但其效应及其神韵却众所共推。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竟在男性文化的威迫中,能历尽坎坷,留名后世,并有希望继续吸引读者,其奥妙何在?本文试借“空白”理论,从读者战略的角度,对朱淑真词及其人加以观照,发现其词重在回味,给读者留有广阔的再造空间,具有很浓的“空白”效应。朱淑真其人,由于身世之谜,几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乃是一个被其作品塑造成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身上的诸多空白,则产生仁智之见,故朱淑真其人也具有很强的“空白”效应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胡适、鲁迅对白话散文的文体、思想内涵及审美品质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们的积极倡导与实践促进了现代杂文的勃兴与繁荣;同时,由于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以及价值趋向,胡、鲁二人虽然都用散文关注社会,却同途殊归,形成了相反相成的创作风格,某种意义上规范了此后散文创作的路向。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群体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空间。随着城市社会的转型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小社区”变成“大社会”,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结构层次的居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并日益多样化,给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李芳清 《探求》2001,(5):65-67
本文概论了“五四时期”在“科教兴国”方面的思想成果,并揭示了这些思想成果的历史启示。“五四时期”的“科教兴国”思想是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把“科教兴国”伟业向更高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