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郁是一种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很多充盈着悲苦的忧郁情结和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晚唐时期,诗人的这种悲苦忧郁情结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显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定的时代等诸多因素促成了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更改变了诗人的心灵。他们无力改变衰败的社会现实,而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入手,将人带入一种纤细的意趣和宁静的境界中去。此外,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弱质事物的同情,也是晚唐文人忧郁情结的又一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
陈晓红 《兰州学刊》2008,(7):178-181
通过考察唐代和唐以来与岑参及其诗相关的文献资料,论证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而是在唐以后随着时代的推进,读者及研究者对岑诗认识的深化,才最终确立了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边塞”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金璐璐 《兰州学刊》2007,(3):127-128,64
汉代文人有着深厚的政治情结,他们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该文主要根据他们的散文创作来具体分析这种现象,并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姹紫嫣红的诗坛中 ,边塞诗历来备受推崇 ,而边塞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成的边塞乐舞诗更具有特殊的韵味和魅力。这与唐代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和宽容博大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民歌是中国诗歌产生发展的基础,古今诗人自觉继承学习,并发展民歌的题材内容、现实主义梢神及民歌的诸种艺术表现方法三方面,论述了古今诗人具有向民歌学习的不解情结。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诗人与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许多诗人都参与了小说创作 ,这是唐代小说一个相当显著的特征。唐代诗人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贯注诗人意识 ,使作品的内在特质诗化、叙事抒情化 ,并获得了诗的意绪和情趣。情韵弥漫 ,意境浑成 ,满足着人们明确而强烈的审美愉悦需要 ,对唐代小说的发展和成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达到了其他时代小说难于追攀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7.
钟巧灵 《船山学刊》2008,28(1):137-139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或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表现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诗歌,可从中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朋星 《东岳论丛》2004,25(6):145-148
唐代的野史资料,保存了大量诗人的轶事趣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从中可以探测唐人的共同心理、社会习俗、历史风貌,诸如诗人的侠气雄心、狂放豁达,科场悲观、宦海沉浮,情天欲海、风月无边,嗜诗如命、爱诗若狂,等等。全面解读唐代诗人的轶事,有助于认识和品味唐代诗人充满个性化的多彩人生。  相似文献   

9.
金元诗人与唐诗的关系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辉斌 《江淮论坛》2009,(2):144-150
金、元诗人在向其前辈诗人学习时,所选择的师学对象主要为唐代诗人,因此之故,宗唐便成为了当时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学现象。金代诗人的宗唐,初、中、晚三期各具特点,并使得“以唐人为旨归”成为一时之风气。生活于金、元易代之际的遗民类诗人,无论是元好问等大家抑或当时的一批“后进作诗者”,其在对蒙元新政权的认识上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在向唐人唐诗的学习方面则是甚为一致的。元代诗人的宗唐形式,主要表现在“为唐代诗人撰写传记”、“编刻各种各类的唐诗选本”、“在诗话中总结唐人的创作经验”等方面。而注重诗法、讲求风格,则是元代诗人选择唐代诗人为师学对像的两个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与追求完美的传统审美思潮相反,晚唐诗人大量以残缺之景、破碎之象入诗,营造凋敝、破败、荒凉的意象,这种末世情怀表现为残缺情结。残缺情结的凸现,一方面是由于受老庄取法自然,强调和谐的美学观点的影响,晚唐的破衰与残花缺月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也与山河的破碎,士人心态的衰老、凄凉相适应。晚唐诗人的残缺情结折射了岁月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相似文献   

11.
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成武  赵林涛  李新 《河北学刊》2006,26(4):208-213
盛唐时期以高适为代表的一大批河北地区的诗坛骄子,他们的优秀创作充分体现出“燕赵文化精神”,即慷慨赴国的献身精神、舍生取义的任侠豪气、顽强抗争的不屈意志。为唐诗的繁荣注入了刚健而饱满的思想内蕴,并震撼和感召了其他地域的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成为“盛唐气象”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2.
基于边塞诗的唐人边塞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为主要资料来源,佐以其他文献史料,探索唐代中原人士对“塞”的空间感受与理解,即边塞地理观念。唐人心目中的“塞”,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绵长、南北界线相对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东起辽水,西至玉门关、阳关,其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杂居,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区。通过对唐代中原人士边塞感观印象的概括与分析,认为其边塞感知的产生其实是对中原的归属感与对边塞景观的恐惧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汉唐时期,史书数量和门类增多,史学范围逐步拓展,图书分类问题就凸显出来。史部成为独立的部类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汉代的《别录》、《七略》到魏晋的《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从南朝的《七志》、《七录》到唐代的《隋书.经籍志》,史部逐步从其他图书门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类。这反映了史部书目在目录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重视,体现出史学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的趋势。文章试图从对汉唐目录学经典著作的阐述,分析这一时期史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4.
唐代艳诗创作在对女性审美价值的体认、男女情爱的感知、绮靡华艳诗美风范的追求方面,龙翔凤翥,超越同侪。唐人才华横溢,这些艳纵之笔,亦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平添了几许流丽风情,增饰了无限旖旎韵致。运用文本分析、史论结合的方法,将艳诗研究置于文学、文化、人性发展的大视野中综合考察,可以发现,无论从创作规模、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唐代都堪称艳诗创作的繁盛阶段。  相似文献   

15.
王涛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4):137-140
对《全唐诗》中几乎所有涉及人口数字的诗歌篇章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又搜集到了涉及相应诗歌的今人的论文或专著,将两者结合进行了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唐诗在人口数量的描述上,有些确实以现实人口为基础,诗中描写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人口现状;但大多数则是一种艺术的手法,只是反映出当时人口众多的现象,多非实指,所以并不能当做历史史实来运用。  相似文献   

16.
唐朝女冠诗人是唐朝社会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她们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但政治开明以及道教兴盛的特殊环境让她们获得了较多的自由,从而使她们创作出不同于男性诗人和一般女性诗人的诗作,在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武举考试,具有程序规范、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它的实施,对唐代的体育,特别是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习武之风在社会中盛行。虽然在《全唐诗》中没有诗歌反映武举考试的内容,甚至连"武举"一词都找不到,但武举制度所带动的尚武风气却深深地影响着文人,进而在多方面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爱情诗的兴盛是中晚唐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中晚唐士人“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时代精神 ;由盛唐诗气势雄浑、境界阔大到中晚唐诗意绪细赋、境界狭小的审美趣味的变迁 ;中晚唐“崇侈游宴”的社会风气促使爱情意识的产生 ,是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洛阳出土唐瓦(包括瓦当)具有范围广、质地丰富、种类繁多、形制多样、装饰各异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唐代洛阳在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