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对文学展开有效研究的关键所在。文学批评理应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作出深入分析和准确评判,而分析和评判本身亦昭示着艺术创造过程的新进展。所以,当代批评家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充分关注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自身的审美特征。其具体的批评实践既应该涉及作品的某些为人公认的审美特点,使批评具备价值判断的力量,又应该从个体性的审美体悟出发,使批评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前 ,文艺批评信誉不高 ,标准混乱 ,批评家各说各理。要重塑文艺批评形象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批评中的“定位”。批评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元多派 ,但也要有一个主导趋向。一篇好的批评文章 ,也是对一个批评家道德良知的全面检验  相似文献   

3.
班固对于屈原及《离骚》的批评,包含了人格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审美批评三个方面。"露才扬己"虽是屈原悲剧性的性格缺陷,不符合中庸的标准,但却揭示了屈原人格层面中最本质的一面,已具性格批评的特征;《离骚》的创作动因是忧愁幽思,文本内容又多虚无之语,道德内涵不合经义法度,故不可与《诗》《书》等儒家经典等量齐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价值判断;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观照,《离骚》弘博丽雅,堪为辞赋之宗。屈原从容英华,衣被后世词人。皆有别于经学和一般辞家。对屈原地位及《离骚》艺术特征的高度评价,体现了班固自觉的审美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4.
董双叶 《阅江学刊》2009,(3):143-148
马奈的出现预示着古典审美传统的中断。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批评是针对后印象派画家尤其是塞尚而言。后印象主义发展了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般观念,其作为后印象主义理论批评家的声誉建立在对塞尚的研究之上。塞尚之后的立体主义教父是阿波利奈尔,阿渡利奈尔在变化的风格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立场,他的关注和批评,使立体主义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新锐批评家崛起于批评界。他们以先锋、尖锐、鲜活的话语姿态活跃于文学评论界,不仅为批评本身,而且为整个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这些新锐批评家不同于上一代批评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置身文学现场,关注文学的先锋性。二、坚持"文学性"的批评。三、具有鲜明的学院风格。无论批评的成就、影响还是所表现的批评风格,都表明这一代批评家已经成熟,某种意义上说,当代批评界正在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代儒家政治哲学来说,敬、礼和完美这三个相连成系的概念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作为挑战,是因为批评家们认为这些思想应为儒家政治思想过去的失败与现在的不相关性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些概念能够通过面对挑战并对批评家们的批评进行回应的方式来理解,那么,这将给儒学提供一个机会,使之在世界政治哲学的对话中作出重大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陈素芬和墨子刻的批评的回应,以面对这种挑战并试图寻找存在的机遇。这两位思想家都不承认那种一般认为是能够表现儒家政治思想特色的完美主义。但是,这两个人同时被吸引到一种能够使人坚定向前的态度,这种态度有时被他们称为“信仰”。文章认为,人们可以在一种开放的、易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儒学对完美的承诺,完美的这层含义可以构成敬的观念的基础,而敬正好符合两位批评者所感受到的对某种“信仰”的需要。完美和敬可以帮助我们说明为什么儒学十分敏锐地坚持把礼作为我们政治生活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为基础的,但批评家自我的融入和批评家所属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作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他者形象.要使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具有公正性,批评应走向开放的多元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一) 艺术批评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和环节。艺术创造到艺术社会职能的实现要以艺术欣赏为环节,艺术创造到艺术批评也要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对理论著作、科学著作的批评,可直接对其著作的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无需经过欣赏的中介,而艺术批评或者说与科学批评相对的审美批评则根本不同。审美批评必须建立在对艺术品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必须以艺术欣赏为中介。因为艺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不能直接用抽象理性把握的,而只能用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艺术欣赏,才能准确、恰当、细致地把握艺术在生动丰富的感性形式中的理性意蕴。失去了艺术欣赏的基础,就失去艺术对象的特征,艺术批评也就变为一般的理论批评,而不成其为审美的批评了。  相似文献   

9.
一、规范意义的文学价值思想文学有什么用?现代批评理论对文学意义的探讨很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但对于传统批评来说,这却是至关重要的。源于柏拉图的传统批评模式,在古希腊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典范:文学如果是有意义的,那它就必然对现实的人生有所作用。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学主义者柏拉图,否定一切无用于“理想国”的文学。在他看来,诗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与理念之“真”愈来愈远,“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同时,诗又激荡人的情欲,使“正义”的喜爱受到破坏,无助于理性的树立和城邦的稳定。唯一值得肯定的文学,只有那些教育人的颂歌。柏氏之后学亚里斯多德建立的诗学体系,虽被现代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誉为“对艺术作为艺术的批评”,但他对文学的捍卫依然以求知致善的伦理追求为出发点。从亚里斯多德到浪漫主义之前的欧洲文学思想,主要反映着承自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和古希腊“摹  相似文献   

10.
文艺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相统一的活动,因而它的尺度是审美性、社会目的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多维结构。这种多维结构表现出了综合效应:(1)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批评主客体的互为交流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系统,它的内在尺度表现为一种动态结构;(2)从系统整体性角度考察批评功能性尺度发挥的综合效用,既是一种批评方法,又是批评的原则;(3)从结构和功能发挥的层次性来看,批评的功能性尺度又处于不同层面,即审美性的内在层面、社会历史性的现实层面和创造性的中介层面。  相似文献   

11.
刘开军 《求是学刊》2016,(4):158-165
20世纪初年的史学批评因其处于新旧交替、中西融汇的过渡时代,而具有多个面相。与其时流行的否定传统史学的学术批判不同,陆绍明对传统史学虽也有批驳,但比较客观和理性。为包括传统史学在内的旧学"招魂",是陆绍明的学术志向所在。陆绍明在史学批评上的一大贡献,是他从深层次上提出了中国史学的五次变迁论。重绘中国传统史学的学派格局,则是陆绍明史学批评思想中最有建树的地方。陆绍明将传统史学分为尚文派与重笔派,又从诸子与史学的关系入手,将史学分为九家和二十家,虽高明有余,但审慎不足,终究留下了一种不同于今天的史学批评观念,具有学理上的价值。在清季新旧学术价值观的交锋中,旧的学术话语虽明显处于下风,但陆绍明仍代表着传统派批评家发出了声音,使旧的话语体系不至于失语,因此在史学批评的近代化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于辛亥革命之后,史学思想有所倒退,与其时中国学术文化的大潮已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2.
批评是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轻慢。然而仔细揣摩,倒又觉得传统的答案过于刻板,难尽人意。但是,这却是一个关系到批评品格的重要问题,不容你无视。随着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扩展,一批新的文学批评命题产生了:批评即选择;批评乃是审美反应的阐释;我所评论的就是我……等等。一时间,各种观点流传迅速,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确给批评界注入了一股活泼的生机。新命题的核心,有这么两层最重要的内涵:目标的选择和主体的重建。我们曾过分拥挤地将注意中心集中在若干文学现象上,试图用儿条权威性的论述去构造大一统的规范化批评。这种努力在一定时期会取得相当积极的成果,但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施行却使它变成喋喋不休的说教或繁琐重复的论争。我们走过的批评道路已经留下许多教训,当我们还缺乏自觉意识时,旧日的错误又变为惰性力量而产生批评本身的自同性,成为发展的障碍。新命题恰恰是对批评本身自囿性的冲击,所以它的的确确是批评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混融的思维--论京派批评家对中西文学批评范式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键 《浙江学刊》2001,(1):56-60
三、四十年代的京派批评家在融合中西文学批评范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他们在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多样兼容的整体方法精神进行发挥的同时,接入了西方理论思维范式,通过整体直觉印象与逻辑推演形式的互相嵌合、吸纳、渗透以至混融,努力将以整体直觉思维与优势特征的传统批评思维与以理论模型的运演为主的西方批评思维融合为一,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学经验的富有弹性的阐述空间.  相似文献   

14.
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在发表于《文艺研究》今年第1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过这样一个看法:“当代审美文化问题与我们现实生存活动相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超出单纯审美经验范围而直接关涉当代文化的全部现实。以一种文化批评/建设意识来审慎把握其中的问题——这是一种较之类学研究本身更具有价值特性的理论活动。”这一看法的出发点中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经典形式的美学话语着重于从美(审美)的本体性质方面来逻辑地诠释人的生命精神现象,探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永恒理想,作为一种本体论的研究方式,它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并且至今仍不失其内在…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4,(4):138-144
王通践行"以行观文"的伦理学批评方法,提出了"文必贯道"的伦理学批评命题,极为重视作家的道德品行和作品的伦理价值。虽然此种批评方法有忽视文学的审美价值之嫌,但却是对儒家伦理学批评传统的继承,也具有重要的当下性意义。王通的这种伦理学批评是为实现其"王道"理想服务的,对其弟子门人及唐代政治文化建设,对其孙王勃的文学革新及文艺思想,对古文运动及宋明理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伦理政教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发展史上,王通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起到了上承秦汉、下开唐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零度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 ,它由对文学作品的关注转向了对读者的关注 ,接受批评或读者反应批评成为了取代文本批评的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本文认为 ,接受批评理论的提出源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源自于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的一种雄心 ;另一方面则源自于批评家对读者的一种理想化设定。其实 ,应该看到 ,不惟 2 0世纪的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学家向文学批评领域拓展的渴望 ;而接受批评所设定的理想读者也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假设。文章认为 ,由于读者层次和作者层次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读者对文本的批评往往是“情结”的批评 ,而不是“情境”的批评 ,从而就造成了文学批评中的附会和牵强 ,这在文学批评的历史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为此本文提出 ,要提倡一种零度的批评 ,所谓的零度批评就是指批评者在进入批评时要把自我原有的意识、观念或思维模式都搁置起来 ,使自我处于一种零度意识、零度观念的状态 ,以一种纯净的心境走进文本世界 ,其目的就是要还原出文本的原意。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梁实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人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有独自个性的文艺思想家梁实秋及其“人性论”进行了有见地的论述。作者认为,梁实秋的人性论,既不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也不是新人文主义的善恶二元论,是中西古典人性论的矛盾的融合,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和四个特点。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梁实秋也是一位批评家,对批评的性质、标准和方法建树了自己的理论。由于他的文艺思想受西方新旧古典主义的影响,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古典人本主义,自然与五四精神相矛盾,但其中的文学与人生、文学表现人性的普遍性等理论,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史蒂文·史密斯写的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使我重新思考同阿尔都塞的分歧.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曾经认为,我是同意史密斯对阿尔都塞的批评的,现在却不再这样想了.《阿尔都塞的著作》一书,不管怎么说,是一部力作.史密斯直截了当地概括了阻碍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知识环境和政治环境.准备工作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所发现的他的一些令人头痛的错误(例如:拿恩格斯同尼采比较、假设"思想状况"相同、心理学以及意识)根本就不是他论点的中心,本书最大的弱点是当他拿阿尔都塞同别人作比较时,总是给那个人作出一个标准的批评,并假设(往往是正确的)这一批评同样适用于阿尔都塞.它最大的长处是对阿尔都塞的学说作了清晰有力的批判性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本体论、有机形式论、叙事艺术的非个人化等理论观点加以剖析,肯定了它们所包含的合理因素,指出了它们的片面性,局限性,阐述了西方文学观的变革与西方现代的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我们必须对西方的理论作出科学的鉴别和深刻的批判,建立和发展我们自己的审美批评,对文学作品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个子系统作出精密的、科学的、审美的分析,并且使这种细密的微观分析不脱离对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20.
赖大仁 《求是学刊》2014,(1):117-125
文学批评的根本特性是文学评价,而文学评价则关乎价值立场与价值观念。文学的价值内涵丰富多样,文学批评的视角及其价值观念也同样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其中主要有审美价值观、社会历史价值观、人性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由此构成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系统。在当今社会文化变革的语境中,当代文学批评所面临的不只是批评方法创新的问题,更有批评价值观念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有必要从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