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失"青少年是指失学、失业和失管青少年.对G省1488名"三失"青少年的调查研究发现,该群体位于社会边缘地带,资本缺失严重,在家庭网络、同辈网络、学校网络和社区网络等社会网络建构方面能力不足,难以获取相应资源,较难融入社会主流.帮扶"三失"青少年就要改善其经济环境,构建帮扶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信息监测系统,通过精细化帮扶,健全"三失"青少年社会网络,提升"三失"青少年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走进了青少年的生活.青少年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但网络的虚拟性也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儒家思想中"仁"、 "爱"的思想,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对爱的渴求,也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对待他人与社会对自己的爱,是青少年摆脱网瘾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3.
自2004年底以来,QQ挂机"风潮"在我国青少年当中越刮越热,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和思考.为此,笔者就QQ挂机的缘起、影响以及青少年QQ挂机的网络心理进行剖析,并对如何应对青少年QQ挂机热潮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90后""00后"青少年群体的民族主义行动,由上一代青少年的刚愤式民族主义向娱乐化、戏谑化民族主义发展。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上,当代青少年基于兴趣爱好所营造的准社会化交往建构对民族主义的想象。通过对虚拟民族志的参与观察发现,青少年基于趣缘建构网络迷群的身份认同,同时基于"爱豆"文化(偶像崇拜),进行广泛而又彼此对立的社会动员,在此过程中,一种参与表演式的民族主义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一般行动逻辑。当代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值得肯定,也要警惕民族主义行动游戏化后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李平 《职业》2007,(30):56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电脑的日益普及,网络已逐步走入普通家庭,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往、休闲的主要手段.但在实现信息自由流通的同时,网络的负面效应也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6.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日益凸现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本文总结了十五年来国内对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状况,探讨了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阅读对青少年道德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低俗"口袋书"的传播,使得一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淡薄,对青少年的身心危害很大.为此,笔者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青少年阅读口袋书的情况做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引导青少年阅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网络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同辈群体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在指出网络同辈群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它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对青少年发展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式不同,在信息共享的平等性、信息表达的自由性、信息存在的虚拟性、信息交流的无中心性与再生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冗余、无序等方面有自身特点.网络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创新个性,有利于青少年增长才干和智力开发,但作为"双刃剑",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注意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完善法制法规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提供有益服务的同时,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都应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政府应加快网络立法;全社会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等.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这是网络时代全社会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理论提供了研究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独特视角.人们从重视物质、安全转向生活质量,后物质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解放、自我表现和人的自主选择.我国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阶段.计划生育、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互联网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90后""00后"与前几代人的价值观差异,使青少年"饭圈文化"呈现后物质主义特征.通过后物质主义理论全面了解青少年"饭圈文化",构建青少年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必要张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青少年奋斗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对青年的成长、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为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设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网络信息资源,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物质-经济、人-国民、文化-制度与社会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社会发展与人格转型以及青少年的教育也存在着一种相应的联动关系.现代社会是公共社会,也是风险社会,现代国民素质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青少年教育的重心.我们应在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网络生活中,培养青少年以独立人格为核心的现代国民素质,进而实现"物-人-文化-社会"的良性的、可持续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个新兴的名词--"房奴"蜚声于网络内外.这团"星星之火"虽未达轰轰烈烈,却也逐渐从虚拟的网络蔓延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凛凛然大有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5.
网络乞讨既是青少年的网上"游戏",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我们不尽早介入疏导与治理,网上行乞就有可能泛滥.但同时.对于网络乞讨的出现.一味的指责与批评也是非理性的.本文具体探讨乞讨现象的类型与构成.对网络乞讨的目的、道德定位以及网络乞讨的准入进行思考,并对网络乞讨的规范与治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面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形势,我们对人的品德降退到一定程度后决不能再滑落的"临界线"问题即人的品德"底线"问题,进行了现实层面的概括描述和理论层面的结构探讨.在此基础上,我们勾勒出青少年品德"底线"教育的"大平台、大榜样、大桥梁、大警戒"策略,以及"大环境陶冶、大身教示范、大专业德育、大拯救攀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网吧、电子游戏、音像制品等作为信息化条件下的一种高科技产物,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课余生活,但不能因为其中夹杂的一些不良内容,就简单"一棒子"打死. 有关专家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成熟早,思想进步快,要想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网吧,正确的办法应该是疏导,而不是封堵.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文化自觉"的问题日益凸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况下,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困惑.对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辩证地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关系,创新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尊,重铸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网络成瘾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极大。深入分析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寻找"网络成瘾"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雷勇 《现代妇女》2014,(3):45-45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方便和愉悦,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譬如黑客、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和网络恐怖主义,而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在频繁的上网冲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网上垃圾"。青少年天性中的模仿性和好奇心,令人担忧频繁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青少年学习某些犯罪技术并转而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