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问题,人们已经进行了不少的讨论,看法已经基本趋于一致。就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言,无所谓哪个相对哪个绝对,两者都有相对的一面和绝对的一面。就它们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而言都是绝对的,就它们的特殊性和具体性而言都是相对的。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查阅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根源出自列宁的《谈谈辩证法》一文。列宁是这样说的:“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  相似文献   

2.
在肯定运动的绝对性的前提下,认真地探讨相对静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恢复辩证法的本来面目,克服超阶段的左倾错误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在此过程中,任何事物都呈现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静止与运动一样,都是客观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事物处于不显著的量变或平衡的状态。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3页)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运动的绝对性的基础上,从来重视相对静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可以“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608页) 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对立面无条件的斗争的绝对性和有条件的统一的相对性的辩证结合。不论否定矛盾的斗争性,还是否定矛盾的统一性,都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对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种表现。“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而外都是鬼话。”(思格斯《反杜林论》第19页) 林彪、“四  相似文献   

4.
李锡海 《齐鲁学刊》2013,(1):101-106
自由有绝对性的一面,但自由的绝对性和绝对自由不是一回事。现实存在的自由都是相对的。追求绝对自由是造成犯罪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根源,因为它将导致否认平等、蔑视秩序、拒绝规范,实际是行为上的随心所欲,意味着对他人自由的威胁和侵害。  相似文献   

5.
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相对性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人类认识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真理内容的变化。这一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而对真理的绝对性,不同的教科书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其绝对性的表现之一。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同使用。下面列举几本有代表性的教科书: “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即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即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所谓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所谓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都是绝对真理”,“任何真理又都具有相对性,都是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7.
<正> 我在《齐鲁学刊》一九八○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争论。持不同观点的同志认为,否定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就是否认矛盾,否认对立统一规律,否认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不能否认的,因为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直接决定、支配、影响着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但是,坚持矛盾同一性中也有绝对性和斗争性中也有相对性,同“否定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的观点,不是同一个命题,而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8.
<正> 张明同志的《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一文(载《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论》),对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试论》提出的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中有相对性,同一的相对性中有绝对性,以及结论:“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这才是辩证法”,却是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哲学原理教科书中一般都只论述了静止的相对性,而不谈它的绝对性,看不到静止的总体属性是它的相对牲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似乎运动只有“绝对性”,静止只有“相对性”。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相对静止中如果失去了静止的绝对性,就不成其为相对静止。恩格斯认为静止和平衡的意义就在于在确定运动的同时,确定了自身。对自身确定本身就包含了绝对的意义。换句话说,静止在确定运动时是具有绝对性的。恩格斯没有把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对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承认两者相互联结和辩证统一的关系,认为,相对离不开绝对,任何相对当中都包含着绝对,每一相对都是绝对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对也离不开相对,绝对总是寓于相对之中,并且,只有通过相对才能存在。任何事物(以及对它的真理性认识)总是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关于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中,相对是基础。相对的东西有着相对独立性,而绝对的东西没有相对独立性,绝对“只能寓于相对之中”。至于说“相对离不开绝对”,那只是从相对是绝对的组成部分,每一事物(或真理)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决不能误认为绝对的东西也有相对独立性。因为每一事物(或真理)从总  相似文献   

11.
条件是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发展和灭亡都是有条件的。条件制约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又参与条件的改变,即克服不利于人的条件,创造有利于人的条件;但改变条件本身又是需要条件的,因而无论什么也离不开条件。离开条件,什么都不能存在,什么都是不可理解的。条件是普遍的、具体的和可变的,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它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因此,我想对条件问题作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律令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剑 《学术界》2002,(5):169-179
本文首先区分了自然律与道德律的差别 ,阐述了历史上的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绝对主义对道德律令的基本态度及其片面性。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道德观为指导 ,论证了对道德律令既不能持一种相对主义态度 ,也不能持一种绝对主义态度 ,而必须从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的维度去进行把握。认为道德律令之所以是一种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深刻的原因在于 :人们是从自己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人们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是历史发展着的。因此 ,道德律令或道德规范具有历史的相对的性质 ,不存在一种适合于任何情况、一切时代的道德律令。但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相对于各自的时代或生存条件来说 ,又具有其客观性、必然性 ,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时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绝对相对问题的理解都书本化、教条化,即认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但是,理论本身的探究和新的社会实践要求对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本质规定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进入新的精神境界,得出截然相反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相对性和同一性的绝对性这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暂时的和易逝的,是否是同一性的有条件和相对的标志? 关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争论过程中,涉及到一个问题,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然而,同一性的有条件的含义是什么?对此,众说纷纭,但其中的主要理由之一,即同一性的相对性的标志,就是因为它要有一定的条件。而它为什么是有条件的?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因为它是“暂时的和易逝的”,所以,它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另外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斗争的绝对性和同一的相对性问题,这是历来哲学教学中的难题。常见的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有条件与无条件说。这是论证斗争绝对性和同一相对性最常见的一种解释。不错,绝对性就是无条件性,相对性就是有条件性,但是用无条件性与有条件性来解释绝对性与相对性,等于同义反复,并  相似文献   

16.
杜威认为教育要拒斥任何来自外来强加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无目的是绝对的,但同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又是相对、有条件的,良好的教育目的要符合3项标准.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需要目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限度,需要实现二者的均衡.  相似文献   

17.
杨桂森 《中州学刊》2005,(2):142-144
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性的一种张力,而现代哲学对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消解,是对价值的一种破坏.绝对价值具有客观始源性,其客观实在构成主体的精神存在的根据,从而绝对价值获得拯救的意义.价值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开显相关,由此获得人类解放的意义;绝对价值的道德主义的非人道化与相对价值的非道德主义的人性化共栖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关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斗争是和事物的运动相联系的,而同一是和静止相联系的。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斗争就是绝对的,同一就是相对的,并说这是“辩证法的一条原理”,不容否定。(见《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6期王正萍《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极其牵强而不能令人信服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矛盾内部两种根本属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物具体状态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不可分离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成其为矛盾。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的,这就等于说斗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即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就是把相对性看成同一性的特有属性,把绝对性看成斗争性的特有属性,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绝对关系。我们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那种把同一性单纯看成相对,把斗争性单纯看成绝对的观点是错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不是相对绝对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认识列宁提出的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命题,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列宁的这一命题,必须根据列宁的原意来理解列宁的命题。 第一、要明确列宁提出的这一命题是针对形而上学的。列宁提出的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和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是针对什么的,看起来是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