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窗外     
下午,父亲来了。 父亲一年忙到头,平时很少来。这次如果不是母亲逼着他送些红薯来,他恐怕要到过年才会来。真是难得。我坚持着留父亲住一宿,怎么也要陪父亲喝几杯。或许是长时间没有和我们在一起了,他竟然答应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父亲病倒了,说体内热得厉害,呼出气来也发烫。他原来就有胃病和腰肌劳损引起的神经痛。我立即买了药和几盒口服液带上,赶赴乡下老家。见到父亲,我把口服液的盒子打开,想告诉他怎么启开瓶盖。可一不小心,掉了一支到地上,瓶碎了。父亲急忙佝下身,伏在地上,‘十吱”地吸起那滩药液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不禁一阵。C酸。他一辈子都舍不得浪费一点一滴,把什么都看得很重,唯独不看重自己。1996年春,我也回过一次老家。天黑了,X亲还没有收工,直到邻居家吃过晚饭,他才扛着锄头回来。见到我,他焦急地说:“我一只手动不得了。”接…  相似文献   

3.
韩杰 《老人世界》2013,(6):29-29
在我的感觉中,父爱是深沉的,是榜样型的。他虽然也经常教导我,要懂得艰苦朴素,办事要牢靠、扎实,要行得端、走得正,只有这样才会自强自立,但他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行动来给我诠释人生道理。父亲是1912年出生的,他的一生都在河北阜城县晋庄村老家度过,虽没有显赫的经历,但也并不是碌碌无为。都说男子三十而立,父亲很早就开始撑起了一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一群兄弟姐妹。面对沉重的负担,他秉持着勤俭持家的信念日夜操劳,  相似文献   

4.
《老年世界》2010,(15):17-17
编辑同志: 我家的一个亲戚白某几年前结婚时无房,我父亲就将我家的两间私房借给了他,去年我父亲病逝,我也由外地调回本市工作。我要求白某还回房子,可是白某却说,我父亲生前已答应将此房赠予他了,拒不搬迁。我要求白某出示有关证明,但他什么也拿不出来,请问,现在这两间房子的产权应当属谁?  相似文献   

5.
李文成 《老年世界》2014,(20):10-10
编辑同志:我家的一个亲戚白某几年前结婚时无房,我父亲就将我家的两间房借给了他,去年我父亲因病去世,我也由外地调回本市工作。我要求白某还回房子,可是白某却说,我父亲生前已答应将此房赠予给他了,拒不搬迁,我要求白某出示相关证明,但他什么也拿不出来。请问,现在这两间房子的产权应当属谁?读者:张文良  相似文献   

6.
青秋 《当代老年》2006,(10):26-27
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会想起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生在古代楚国一个贵族家庭,伴随他被楚怀王赏识,官位越做越大,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父亲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儿子回来时和他下几盘棋。一次,他父亲在外面和别人对弈发生争执,最后竟然打了起来,屈原知道后,才想起父亲年岁已大,老年的孤独感促使他沉迷于棋局,为此他特地暗中请来一些人陪父亲下棋,他说我不能在家孝敬父母,父亲仅有的一点乐趣我应该满足他啊!  相似文献   

7.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父亲爱喝酒。 父亲喝酒不挑菜,一个鸡蛋、一块豆腐.甚至一根黄瓜、几块嫩白菜帮,都是他下酒的好菜。父亲虽然与酒有不解之缘,但他喝酒从不超量,每次都是适可而止,逢年过节也不例外。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没见父亲喝醉过。所以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对他喝酒从来都没有反感。  相似文献   

9.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来的,当时家里没人,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楼上的张婆告诉我,她下楼撞见父亲,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这是我儿的家呢!”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父亲正在厨房择菜。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站起来,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穿周正一点。”我本是怕父亲心灵受到创伤,欲安慰他一番的,岂料他不但没有半点委屈和愤慨,反而以为自己丢了我的丑。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相似文献   

10.
范又 《炎黄世界》2010,(3):41-43
《炎黄世界》的特约编辑来电话,约我写写父亲范用。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几年有关他的文章和报道不算少,他的那点事儿已经被翻来覆去说过了,还有什么好写的?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     
父亲是我心中的一首诗。他辞世快3年了,我时时还在怀念他。父亲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只读过4年私塾,但悟性极高,凭一套木刻本《康熙字典》自学,成为方圆几十里数得着的文化人。但他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个作田的好把式。他力气大得惊人,一个人背起百把斤重的圆扮桶能穿垅过坳,引得我小时候好生自豪。父亲给我的最深印象是为人乐观,哪怕明天没米下锅,他今晚还会拿起笛子、唢呐吹起来,吹得满垅的人向他靠拢。母亲常说他是“叫化子穷快活”,父亲回她:“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倒也乐。”要不是父亲深谙苦中…  相似文献   

12.
紫伊 《老年世界》2007,(10):10-11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沉默的代名词,他极少说话。父亲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生。几十年间,他的同学要么仕途光明,要么财源滚滚,只有他依旧是个不上不下不折不扣的穷教师。因为这,少时的我常对父亲有着莫名的反感,总是背着他的意愿做事。  相似文献   

13.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  相似文献   

14.
父亲经常进城。他想儿子和孙子。可是他从来没有住满两天。他在城里住不惯。儿子说要不我在房间里给你垒一铺大炕?父亲说就算你在客厅给我砌一个院墙,我也不会习惯。说完了去睡觉,翻来覆去睡不着。进了城就失眠,父亲说那是因为无事可干,无事可干,骨头缝里就会生出锈来。——他认为休闲并非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希望能向父亲证明我的撞球技术不逊于他,现在机会来了. 我父母来我家才住上两天,我又和父亲争论起来.多年来我们俩常常争辩,这次邀请二老来跟我和妻子小住几天,目的就是要和父亲言归于好.  相似文献   

16.
回忆父亲     
我的父亲崔守信,生前是晋州市一位中学数学教师。他担任的数学课毕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做班主任的班级升学率几近百分之百,他带领的教研室有很高的教学水平。他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思维缜密严谨,语言质朴风趣,方法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这种风格影响了他周围的一批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父亲性情有时急躁,课堂上也发脾气。  相似文献   

17.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18.
父亲     
张胜友  李虹 《老年世界》2006,(19):17-17
父亲安详地走了,在他老人家85岁高龄时节。 父亲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英文也颇有造诣。他毕生执教语文课,且在当地学界小有名气。更让父亲自鸣得意的是,据说曾偶然猜中过中考或高考作文试题(也许是瞎猫撞上死老鼠吧)。父亲执教几十年.手腕上永远戴着一块二针半的手表(两根计时计分长针和一根计秒短针),走走停停,停时父亲会抬起手腕摇一摇.同事们嘲笑他:“您戴的是摇表呀?”父亲当即反击:“我是老教师了,上课从不用看表.讲完教案最后一句话刚好下课钟声敲响呢!”直至我大学毕业领了第一个月的薪水,父亲才戴上了儿子孝敬他老人家的一块售价120元的上海牌新表。  相似文献   

19.
六年间     
父亲在外做生意,从我懂事起,我们就聚少离多,只有节日才见上一次。尽管这样我觉得自己是爱父亲的,从小到大我都没顶撞过他,每年都记得祝贺他的生日。我开始工作那年,父母亲搬到广东定居。此后我每年只能见上父亲一两次。当然,每个周末我都会给他们打电话。可跟我聊的几乎总是母亲,偶尔父亲接到我电话,我们的通话也总是那几句。一般是我问,爸,吃饭了?父亲答,吃过了,你呢?也吃了!即使没吃,我也不想他担心。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突然接到朋友戴明的电话:我来上海出差了。不过,是带着父亲来的。我很意外,一个大男人,竟然带着父亲出差,这不像是他的风格呀。果然,戴明无奈地说:没办法,父亲要跟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