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阳义南 《南方人口》2020,35(3):21-32
放开"二孩"政策遇冷引起了对我国夫妇生育意愿的检视。基于CGSS数据的Ordered Log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年男女的初婚年龄延迟显著降低了生育意愿,而年龄差与生育意愿之间呈倒U型关系。夫妇之间适度拉大的婚龄差具有显著更高的生育意愿,但丈夫超过妻子22岁或妻子超过丈夫4岁的生育意愿又会降低。中介模型估计结果则显示,相比初婚年龄,夫妇年龄差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大。初婚年龄每推迟1年,生育意愿降低0.54%,而夫妇婚龄差每增大1岁,生育意愿提高0.94%。最后根据经验证据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口学刊》2019,(1):101-112
老年人口失能水平对健康预期寿命的测算具有重要影响,而不同数据来源的老年人口失能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以经过模型生命表调整的2015年1%人口抽样数据所计算的生命表为基础,以2010年人口普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15年CHARLS数据和2014年CLHLS数据为资料来源,探讨老年人口分年龄失能状况及其对健康预期寿命测算结果的影响。老年人失能率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健康预期寿命及其性别年龄模式。无论是失能的主观评价指标还是客观评价指标,不同数据来源的高龄老人失能率差别较大;CHARLS数据中高龄老人失能率偏倚原因可能产生于调查过程中的系统误差,而非样本规模较小;CLHLS和CHARLS中的问卷访题设计也是影响失能程度判别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理论和应用层面上探讨我国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人失能水平的差异及其原因,逐步形成共识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颖 《人口学刊》2012,(1):12-23
利用北京市2004~2009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对近年来初婚夫妇年龄差的特点和变动趋势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初婚夫妇的平均年龄差为1.87岁,"男大女小"仍是主流的婚龄匹配模式,但由于"妻大于夫"的夫妇数量的增多和大年龄差距的"夫大于妻"的情况的减少,夫妇年龄差呈逐渐缩小的态势。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女性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与男性学历差距的缩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等,均使夫妇年龄差趋于缩小。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大城市的婚配状况和发展态势,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1、2013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用PSM-DID方法分析了丧偶冲击对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户口、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老年人之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丧偶冲击增加了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其中,女性、农村户口和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受丧偶冲击的影响更大,但丧偶对...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引入分段预期寿命,利用178个国家和地区的1981~2010年跨国面板数据,验证工作期与老年期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期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有正向影响,而工作期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有负向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预期寿命的延长,使中国国民储蓄率增加约6.53个百分点,其中老年期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国民储蓄率增加约7.46个百分点;工作期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国民储蓄率降低约0.93个百分点。随着中国预期寿命延长模式由工作期与老年期预期寿命共同主导向老年期预期寿命主导的转变,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杨玲  汪然 《南方人口》2023,(2):25-38
本文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2-201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婚姻状态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基础回归结果显示:有配偶的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要长,其健康预期寿命的比重也显著高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细分老年人的婚姻状态、进一步考虑老年人上一期的健康水平及婚姻状态后,丧偶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最短;与家人一同居住、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高收入、没有医疗保险、患有慢性病、患重病的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处于劣势地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对女性、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更大,农村女性老年人以及城镇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最短。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行为(吸烟、饮酒)、社会参与和及时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是婚姻影响其健康预期寿命的渠道变量。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婚姻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及占比的影响受其乐观态度的正向调节,受其孤独、焦虑以及自主性的负向调节。  相似文献   

7.
李猛 《中国人口科学》2020,(1):29-40+126-127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国民储蓄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增加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减少,在某些时期上升而在另一些时期下降。文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将预期寿命分解为"不健康"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从人口寿命结构视角观察人口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储蓄率差异。研究发现:(1)"不健康"预期寿命的长度对国民储蓄率有负面影响。即随着"不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国民储蓄率趋于降低。(2)健康预期寿命的长短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延长涉及的人群特征与国民储蓄率息息相关。具体而言,中青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将促进储蓄率增长,而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则会弱化储蓄动机。这意味着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将推动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形成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走势。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可以推断目前中国国民储蓄率已进入寿命延长所诱发的下行通道。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数据"(1998~2008),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丧偶对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及其健康因素的调节作用,并深入讨论此影响的年龄组差异。结果发现:老人丧偶与其死亡风险有非常显著的关系,在控制健康变量后,这种关系仍然显著存在,不过有很大程度的减弱。此外,长期丧偶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年龄组差异,而新丧偶对低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要远大于对高龄老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鹤 《人口研究》2020,44(1):26-38
基于GBD2013数据,分析了1990~2013年我国及各省出生时健康调整预期寿命(HALE0)的变化和影响因素,首次分解了302种疾病或伤害对HALE0变化的贡献。24年间,我国人口健康显著改善,HALE0增长7.39年;河北HALE0增幅最低(2.48年),西藏最高(10.81年)。基线健康水平低、人类发展指数高的省份,HALE0增幅更大。传染病、孕产妇、新生儿和营养类疾病(3.17年)、非传染病(3.13年)和伤害(1.10年)的缓解均促进了HALE0增加。对HALE0变化正向贡献最大为COPD、下呼吸道感染、中风、早产并发症和腹泻;负向最大为糖尿病、腰颈痛、慢性肾病、间质性肺病和伴随药物过度的头痛。死亡率下降是HALE0增加的主导原因(95.26%),带残预期寿命延长1.03年。慢性病防控和健康老龄化政策是未来人口健康改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袁城 《西北人口》2010,31(2):67-70,74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不断增长,中国人口的总体健康水平。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将会发生新的变化。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是在增长还是在缩短?老年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在总预期寿命中的比例是在增大还是在缩小?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合理地制定老龄政策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应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Sullivan方法回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配偶年龄差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炜丹 《南方人口》2009,24(1):12-21
配偶年龄差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运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配偶年龄差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描述了我国配偶年龄差的总体状况,其次针对若干重要变量进行了单因素分析,最后引入其它控制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配偶年龄差很小,且分布集中,近40年来呈现缩小的趋势。再婚、结婚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对配偶年龄差有明显的影响,且男性一方影响力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收入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入的性别差异包括很多层面,表现在诸多领域。在无收入、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的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即使男女受教育程度相等其收入也有不同,而且这种差异也表现在行业内、职业内的男女收入上。收入性别差异的多种表现形式与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女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3.
Effects of age shift on the tempo and quantum of non-repeatable demographic events are examined.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a period index theory based on the survival model and to provide a mathematically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Bongaarts and Feeney's tempo adjustment arguments. The survival model for non-repeatable events is introduced. In the time-inhomogeneous case, three types of period survival models are considered. McKendrick equation is used to formulate the risk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tempo and quantum indices for three period survival models are computed when the period age shift occurs for the hazard, the incidence, and the survival rates. Bongaarts and Feeney's tempo adjustment arguments are consistently based on the scenario of the period age shift on the survival rate, and they give translation formulae between period indices without referring to cohort. Traditional demographic translation formulae between cohort and period indices are reviewed to clarify differences between cohort- and period-oriented translation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4.
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1989-1999年十年间《女友》杂志中的征婚启事,本文对我国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和男性的择偶标准存在着很大差异:和男性相比,女性在择偶时更重视对方的经济条件、职业及生活地区等方面。而男性对女方外貌性格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多,他们选择妻  相似文献   

15.
一孩与二孩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苏南某农村79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比较一孩与二孩家庭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并运用回归模型对影响两类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类家庭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和意愿生育间隔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对"女性生育的最大年龄"的认识上二孩妇女明显低于一孩妇女。但两类家庭育龄妇女在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ypes of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QOL) for older men and women at different ages. Based on cross-sectional data that included 220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aged 65 and older in southern Taiw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tion rates in many activities declined with age for both genders. Social activity and solitary leisure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QOL for old-old men, but not for young-old men. Only social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QOL for young-old women,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any activity and QOL for old-old women.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年我国七个大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调查数据,使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职业流动、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一是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收入水平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但人力资本对两代流动人口的收入影响不同,其中受教育年限、现职业工作年限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的促进更大,在外务工年限对第一代流动人口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二是职业流动与第二代流动人口的收入呈现显著相关性,然而并非线性的影响,而是呈现倒U型非线性模式;但职业流动对第一代流动人口收入影响不显著。文章最后结合研究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探讨了本项研究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长期以来 ,中国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 ,1997年 ,估计约有 1 8亿剩余劳动力 ,但剩余程度的省际差异显著 ,以西南地区剩余最严重 ;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1978~ 1997年间 ,仅滞留的经济代价就达 178750亿元 ,相当于这 2 0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 4 0 % ,经济代价的省际差异也很大 ,仍以西南地区为最。根据农业劳动力剩余程度和滞留经济代价的省际差异 ,可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片 :长江上游—珠江流域片、长江中下游流域片、黄河流域片和北部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82-201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概率的考察显示,近3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死亡概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降低,表明我国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内涵正在发生改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老年人口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与机会,从而使得后世代的老年人往往比前世代的老年人"更健康"、"更年轻",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对老年人的传统定义.此外,中国老年人口死亡概率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地区差异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说明对中国来讲,要完成死亡模式的根本转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充分认识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老年,将使得我们对老龄社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将有助于我们重构未来常态化老龄社会的公共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