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十年来美国人口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新 《人口研究》2002,26(4):66-7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美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近十年来美国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作了详细阐述和评价 ,指出了我国人口迁移研究应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研究设计与数据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迁移研究的研究设计和数据特点出发 ,本文对人口迁移研究的数据类型和我国近年来人口研究的数据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人口迁移研究应当加强对流出地、非迁移人口和长期数据的搜集 ,以及对人口迁移的各方面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德  叶晖 《人口学刊》2004,2(1):40-4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从规模到强度均呈现强势发展状态。人口迁移现象相较于改革开放前完全计划经济时代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1990年人口普查首次将人口迁移的项目列入其中,使众多的研究人员获得了全面把握我国人口迁移的机会,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也随之活跃起来。对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状况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了回顾,并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引入省际人口迁移因素的陕西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动,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急剧增长。省际人口迁移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陕西省为例。了解陕西省的省际迁移人口的规模大小和年龄分布特征,分析在引入省际人口迁移因素时,陕西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如何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陕西省迁入人口呈现年轻态特征,多为处于就业初期的年轻人口,减缓了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80年代后期以来 ,人口迁移中的户口迁移和非户口迁移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相关因素。本文认为 ,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 ,但其中距离、经济因素和人口变量因素起主要作用 ,这符合我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引力方程的框架下,基于O?D模型,针对现有研究忽视空间效应的现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人口迁移中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空间效应后,不仅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人口在省际间的迁移,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现阶段各省区间人口迁移的机制和方式。这不但是对人口迁移理论的有益扩展,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合理流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近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并指出当前学科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研究着重探讨未来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重点研究领域。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领域应在:人口迁移、城市化对经济推动作用的定量分析与评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下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研究,城市化过程中乡-城迁移人口的户籍制度改革设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人口分布与受害迁移预案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口迁移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发展“激活”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展望 2 1世纪 ,更趋活跃、更具自发性和市场化的人口迁移 ,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9.
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济体制改革后的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扩大是促动我国人口迁移空前活跃的主要因素 ,而日趋活跃的人口迁移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区域差异变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将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通过测算我国 1 985~ 1 990、 1 990~ 1 995和 1 995~ 2 0 0 0年各省区在人口迁移前后“人口-GDP”的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验证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减缓作用。在此基础上 ,测算相应时段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情况下的各区域理论人口规模和人口迁移潜力 ,并分析了我国迁移人口的释放速度。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移民的健康、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再次引起国际上关于环境变化、人口迁移与公共健康研究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对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分析了后疫情时期人口迁移的发展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国家内部人口迁移规模随疫情有效防控逐渐恢复,但跨境人口迁移规模较疫情前明显收缩;"局部化"的全球人口迁移模式短期内仍将持续;移民群体表现出对生计、健康等更显著的脆弱性。环境变化、人口迁移与公共健康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只关注两两关系)将是后疫情时期人口迁移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人口迁移理论需适应人口迁移发展而创新,人口迁移政策应增加移民的声音,公共卫生系统建设需同时考虑气候适应性和移民包容性。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提前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以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国际移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地理梯次流动、职业梯次流动和家庭梯次流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理梯次流动受到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父辈的"探路者"效应的影响,职业梯次流动受到流动经历、职业稳定性以及与流入地居民来往状况的影响,家庭梯次流动受到家庭成员特征、耕地面积、流动经历、流入地亲人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中国大规模流动人口的流动特点及其流动过程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梯次流动概念和流动人口的梯次流动形式、前提条件和原理。将梯次流动定义为在流动迁移的过程中,流动人口凭借自身以及外部的力量不断改善其个人和家庭的福利状况,从而呈现出的一种渐进性的向上流动现象。梯次流动成为一种人口流动中不断优化决策的过程,梯次流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促成了梯次流动动机的形成和实现的可能。梯次流动的分析视角有助于从微观视角分析个人流动到家庭流动迁移完成的过渡过程,更好地认识中国流动人口现象的特殊性并完善相应的政策与制度。  相似文献   

13.
国外对非永久性迁移的研究及其对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宇 《人口研究》2004,28(3):52-59
循环流动等非永久性人口迁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在我国还少有对有关文献的介绍和评论。本文就非永久性迁移的概念、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地位及形成机制等方面回顾和评述了国外的有关文献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作者在福建省对流动人口所作的若干调查 ,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重新审视了我国流动人口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动:中国农村收入增长的新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劳动力流出究竟会促进还是削弱当地的发展是 1 9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运用中国 2 0 0 0年普查数据以及分县的时间序列数据 ,考察了人口流动趋势及其对当地劳动力和农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1 990年代的大量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并不显著 ,输出地的肉类产品反而有了较快的增长 ,劳动力流动已成为不发达地区农村收入新的增长点 ,正逐步发挥其消除贫困制约地区差距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流迁老年人口研究:国外文献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健 《人口学刊》2005,21(1):28-32
目前国内老年人的流动与迁移行为较少被关注,有必要对这一问题重新加以认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评述,从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关注焦点、迁入地与迁出地、迁移原因、老年人流动迁移行为的经济后果等角度总结目前的国外文献研究成果,并提出对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城市化的本质———人口迁移网络出发,考虑所有城市空间单元以及城市间人口迁移联系在内,开展人口迁移和城市体系的综合性研究,探讨中国城市体系演化机理,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拓展到多区域,引入地理空间异质性,构建空间参考明确、全域均衡、空间单元之间存在明确人口迁移机理的城市体系模型。通过实证检验,该模型的模拟结果较为接近实际情况,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可以用于城市体系演化预测。根据目前中国实际国情和国家政策导向,本文在三种大的城市化情景下根据中国各城市间人口迁移来预测中国未来城市体系的演化,即把整个城市体系视作一个通过人口迁移相互联系的网络整体来预测城市人口变化情况,从而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流动人口管理、公共服务改进和城市等级体系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典人口转变理论侧重死亡和生育转变过程的测量、描述和解释,地理学家将迁移转变纳入人口转变框架,以完善人口转变理论。不过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研究不同,中国的迁移研究侧重基于对迁移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考察分析,少有采用人口学意义上的迁移率指标的研究。文章利用2010—2015年历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合并数据,通过人口学方法和泊松回归模型,计算和分析了1950—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率趋势及社会经济差异。中国的迁移转变在宏观趋势上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高度一致。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相比,其波折性更强,说明更易受到经济社会政策变化的冲击。同时也观察到逢“0”和逢“5”年份的申报偏好。另外,迁移的社会经济差异明显。男性迁移率高于女性,但是两性差异在不断缩小;乡城迁移和未婚迁移大幅度增长;而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加入迁移,使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有越高的迁移率。可以认为基于迁移率的考察揭示了中国迁移转变更具体生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何琼峰  王良健 《西北人口》2008,29(4):12-15,19
本研究将国际智力外流模型拓展为两区域模型.综合考虑人力资本迁移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并且进一步引入迁移成本,构建适用于中国人力资本区域迁移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基本启示是:中国人力资本区域迁移在理论上完全能够实现人力资本迁入地区和人力资本迁出地区双赢.同时迁移成本的降低将大大促进人力资本迁移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暗含的政策建议是降低中国区域间人力资本迁移成本,加速区域间人力资本合理迁移以促进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Internal migra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element in the re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 the planning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1987 survey, the 1990 census, and additional data from the 1995 surve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gional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and the gender differential in such concentration. The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us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indices of out- and in-migration flows for each province. The CV indices confirm that each province has its own migration flow field, and the differences lie mainly in the degree of the regional concentration. The asymmetry between out- and in-migration flow fields suggests that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has resulted from an interplay of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economy, inflow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 into pockets of its provinces, and relaxed control over rural-to-urban migration. Findings also illustrate that a select number of provin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istributing migrants in China, specifically, in provinces such as Guangdong, Guangxi, Sichuan and Hunan. Investigation of the gender differential in the CV indices reveals that female migration flows are more regionally concentrated than male migration flows. This finding is significant in understanding migration constraints for Chinese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