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工伤保险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领域的定量实证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基于北京、绍兴和东莞三城市1516名就业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工伤保险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定量的方式确定不同因素对流动人口参加工伤保险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工作情况(工作角色、工作性质及工作稳定性)是影响流动人口参加工伤保险的最重要因素。从政府角度,应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制定适用于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特点的,以流动人口为参保主体的可携带易衔接的工伤保险制度,加大企业对流动人口用工规范性监管;从流动人口角度,应培养流动人口的权益意识,提高社会保险参保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国际计生联提出的生殖健康服务对象应享有的十大权利理论,以自设计问卷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其中的生殖健康服务对象的信息权、获得权、选择权、隐私权、保密权和尊重权六个方面的权利意识进行调研。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各项生殖健康服务权利意识均亟待提高。其中以获得权和隐私权意识最低;而信息权意识相对较高。目前,除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倡导外,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相关生殖健康服务权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收集的数据,从流动人口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和对配偶的满意度来描述流动人口的婚姻满意度状况,并对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婚姻满意度随结婚年数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解释模型,对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夫妻关系维系因素、冲突解决方式、婚恋意愿、权利模式等是流动人口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能偏向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普及和应用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互联网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需要受到高度重视.从技能偏向的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假设,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基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角度,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所导致的技能偏向,能够显著降低对流动人口就业时间的需求,不利于流动人口就业,但能够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基于研究结论,从提升流动人口信息素养、促进就业与社会融合的双赢以及提升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多元化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结果和反映31个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数据,建立分层线性模型从流动人口个体和省级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程度的大小。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的影响。个体层面从户口性质、就业状况、医疗保险、自我融入意愿、本地人接受程度、收入情况与住房条件解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差异的63?12%;省级层面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就业及基本社会保障解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差异为36?83%。最后从政府、公民社会参与角度出发,提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开县是一个流动人口大县,每年流人流出的务工经商人员达50万左右。针对全县流动人口大的特点,开县县委县政府对于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高度重视,从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执政理念出发,不断创新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全县流动人口为县域经济带来了10乙以上的效益,为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梳理人口流动对产业集聚反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0年“六普”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对产业集聚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接纳省际流动人口较高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突出于“省际流动人口低流入区”,省际流动人口对我国产业集聚的反馈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航空  李双全 《南方人口》2010,25(6):40-45,53
家庭流动会在未来一个时期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和区域差异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存在区域差异,部分流动人口家庭是通过在流入地生育孩子组成。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客观地看待。  相似文献   

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体系中承担基础性作用,对大众疾病防治、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有重要意义.而流动人口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防治任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种功能如何发挥,如何为流动人口的疾病防治工作保驾护航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流动人口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进而探求社区服务中心如何服务于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0.
廖昕宇  罗阳 《西北人口》2015,(2):108-111
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随着国内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性研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原因以及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研究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未婚流动育龄妇女及男性流动人口研究少;实证性研究分析少;不同地区间比较性研究少;流动人口需求角度研究少等。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流动人口这个弱势群体的需求研究,加强未婚流动育龄妇女及男性流动人口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流动的人权: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流动人口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萍 《西北人口》2009,30(5):11-17
改革开放以来,法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了制度基础。然而作为法治核心内容之一的人权.特别是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流动人口的人权并没有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基于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背景。笔者认为流动人口的人权现状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人权保障应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法律不应该仅仅是管理流动人口,而更应该在保障流动人口的人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秀云 《西北人口》2010,31(3):115-119,F0003
本文在简要回顾上海地区户籍区域性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对城市户籍改革的边际性特点以及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思路进行了系统分析。本文认为,让流动人口获得市民待遇的政策取向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同时考虑时间门槛。现阶段户籍仍然是调控城市人口发展的有效手段,应该建立起临时居住证→一般居住证→人才类居住证一户口的逻辑衔接制度,逐步由“选择”走向“普惠”,通过盘活现有资源,让渡部分利益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发达国家在人口登记管理、信息管理、流动人口调控及社会融合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植入我国的四大体制障碍——人口信息整合环节断裂、地方财权事权环节断裂、鼓励就业环节断裂、举家迁移环节断裂。基于人口有序管理良性循环的理论框架,论述了发达国家人口有序管理经验对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启示,即建立"双核心"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人口有序管理协作机制,突出"成本杠杆"作用;建立居住证制度,实现流动人口渐进式福利供给;改革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实现公共福利均衡供给;建立以"城市功能定位"为导向的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促进人口与产业有机结合;建立以家庭团聚为重要维度的社会融合机制,体现对"事实移民"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4.
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彭希哲 《南方人口》2001,16(1):10-15
本文对我国人口流动问题的成因、变动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提出了我国流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论文认为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和研究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而轻农村的现象。应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和发展规律,将人口流动作为一种有效地推动社会转变的工具而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动历史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变动的历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受到政府政策和城市经济形势的明显影响在政策鼓励和经济发展迅速时,流动人口规模就大而且增长迅速.反之,则其规模小而且迅速减少虽然政策对流动人口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但其影响作用不是无限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增长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而不能盲目发展.由此决定了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既不能盲目限制和排斥,又不能任其发展,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了解状况并不乐观,甚至比较糟糕。这可能正是目前影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计生管理方式和服务内容方面,流动人口表现出一些需求偏好。人口计生部门应从流动人口的这些需求偏好出发,调整或改善目前的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17.
李升  苏润原 《南方人口》2020,35(4):41-56,67
定居意愿是衡量流动人口转向稳定生活状态的重要指标,实则包含了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两方面的内容。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重点从与制度结构相关的“户籍地禀赋”与“流入地融合”两个维度,分析流动人口“居留-落户”的定居意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地禀赋性因素的“回流”效应和流入地融合性因素的“拉动”效应对流动人口不同层面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与责任、情感、伦理相关的户籍地禀赋性因素以及与经济融入、社会与文化接纳相关的流入地融合性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与财富价值相关的户籍地禀赋性因素以及与城乡区位相关的流入地融合性因素对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制度融入因素、生活融入因素、身份认同因素则对两个维度的定居意愿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对于具有定居意愿的流动人口,政府应该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激发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建设、增强对流入地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接纳等融合水平;对于没有定居意愿的流动人口,也需为其“回流”后在户籍地的再次融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内部分化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元鹏 《南方人口》2010,25(6):54-60
利用2009年在温州市进行的人口结构变化专项调查资料,将流动人口作为一个非均质的整体进行研究,采用数据交叉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动人口内部在居留意愿上的分化,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流动人口尚未有在流入地长期居留的打算,但滞留趋势明显;打算最终返乡的流动人口比例较高,非永久居留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流动人口内部在居留意愿上存在明显分化。结合以上分析,讨论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分化对制定流动人口政策和选择城市化战略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陈国华 《西北人口》2011,32(2):70-74,82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结果,从社会文化机构接触、大众传媒接触、社团活动参与、课外知识来源渠道四个方面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要优于留守儿童。文章最后从社会结构制约和家庭教育缺乏两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程燕  张蕾 《西北人口》2005,(2):8-9,13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方式的转变,儿童少年的规模急剧增加。流动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人口群体,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是今后社会不容忽视的工作,因为流动儿童少年的学习、身体和心理发展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整体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