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发展具有有利与不利两方面的影响,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沈阳、大连等大城市为例,可以总结出当前我国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的现状特点与成因机制,中国与西方国家人口居住郊区化有同有异,为适应城市郊区化应采取一定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8,32(1):34-42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已普遍进入郊区化时期.文章对学者们最早提出的郊区化典型城市--北京作了详细讨论,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人口流动的主流是集中,人口分布的变化是市区人口调整,城市发展是市区地域扩张,因此,它应该属于城市化阶段而不是郊区化.文章阐述了城市从城市化到郊区化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各区域的人口变动特征,认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除个别城市,如上海市外,目前尚处于城市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毛新雅  翟振武 《西北人口》2012,33(3):1-5,11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往往遵循"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或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空间路径而展开。文章对"空间循环假说"、ROXY指数方法、"区域城市化"概念以及"差别城市化理论"等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的演绎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特点,文章认为,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与研究对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区域规划以及都市圈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任远  张放 《人口学刊》2006,(4):35-39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城市的不同区域人口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根据20多年历时性数据的动态分析,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人口总量、迁移强度和迁移方向的不同特点进行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在1992年前后,上海的郊区化历程才正式开始,当前上海正处于从前期郊区化向深度郊区化的转折时期、从初期相对扩散向绝对扩散发展的时期。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人口变动的规律性,实行分区域的人口发展对策:结合人口导出带来的城市问题引导城市更新;结合近郊区人口聚集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引导远郊区的人口聚集加强新城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国内外关于大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二战以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一些人口密集,结构单一.规模超过50万,100万,乃至逾千万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迅速向外膨胀,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外扩散.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再分布出现逆向,人口和就业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小城镇、甚至更远的农村地区转移,称之为逆城市化.无论是郊区化还是逆城市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城市外围区域的增长快于中心城区,所以统称为非中心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州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自1980年代以来,广州一直处于城市化和郊区化并存的阶段,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使都市区的总人口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从1990年代起中心城区的人口出现较明显的郊区化现象。但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人口郊区化进程显得较为迟缓,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限制、行政区划的制约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八亿人口搞农业生产局面的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必然随着人口职业构成的改变而改变。即从分散的农村逐步地向小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或大城市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因此,对今后城镇人口发展的数量与规模及其布局进行预测研究,是当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从经济发展与人口城市化过程的关系,研究30多年来甘肃城镇人口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并对今后城镇人口合理布局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上海市人口分布态势的巨大变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近20年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其人口分布态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其中心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城区核心部分人口绝对数。持续减少,城区外缘部分人口大量导入,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在郊区农村,城市化迅速推进,农民居住趋于集中,一个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的合理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以上人口再分布过程,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还将持续进行,强度还可望进一步加大。对于人口再分布过程中出现的人户分离、中心城区“空心化”、市民通勤成本上升等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入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贾静 《人口学刊》2018,(6):86-97
墨西哥许多研究证明工业化的空间发展与人口聚集有密切关系,然而与人口分散之间的关系却少有研究。墨西哥大城市出现的人口聚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人口分散出现端倪。就此现象,墨西哥学者持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迁移模式的改变源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福特主义工业化模式到弹性工业化模式的转变。在新的生产方式中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一种城市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这是城市体系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墨西哥50年代起人口聚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在此过程中墨西哥的城市化已经进入集中分散时期,到达级差城市化的阶段。因此,大城市的人口出现分散,逐步迁移到中小城市,是级差城市化中的第三阶段。本文以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为例,通过分析"人口分散化"政策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实施过程、效果及影响,得出结论是墨西哥城的分散化发展模式,通过行政资源、产业和服务的均衡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的地域性变化,削弱了主要大城市的"资源中心"地位。国家对于中小城市在食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等值化分布,缓解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通过研究疏散化战略及其发展理念对墨西哥近几十年来城市政策的影响,以期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及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区县一级的城市建设与人口等相关统计数据,总结近10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人口郊区迁移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对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郊区发展的影响,解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和促进郊区发展出发,从加强土地开发管理,加强城镇规划和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商业办公设施郊区分散等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对上海各区县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家庭随迁流动人口的住房性质、居住社区类型和居住区位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综合探讨了个人及家庭因素、社会及制度因素和社会融合因素对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海流动人口家庭随迁特征明显;流动人口仍以租赁住房为主,主要聚居在远郊、近郊的农村社区和城中村;家庭随迁流动人口在住房拥有率方面凸显优势;由流动人口自身素质所形成的社会分层对住房选择影响显著;制度性因素和社会融合因素对住房选择也具有显著性影响。针对分析结论,本文在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2年上海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分布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ESDA技术对上海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数量、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上海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集中分布于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在空间格局上存在显著的“同质集聚、异质隔离”;显著的“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崇明县、金山区等远郊区,显著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五角场区域和九亭镇,较为热点的区域主要集中于花木镇、七宝街道、江川路街道、车墩镇和新桥镇等区域,而青浦区、浦东新区大部分区域则是较为冷点区域,中心城区大部分区域形成了随机分布的区域;不同族别的少数民族分布状况有着较大差异,亲缘、地缘和族缘为纽带的乡土观念仍然是少数民族常住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经济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论述了现阶段在各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进行适度控制的必要性 ,并以上海为例 ,借助于城市生产函数建立了一定时期内的适度流动人口规模模型 ,定量地分析、测算了与上海城市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适度流动人口规模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控制人口是上海市城市管理的目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逐渐形成“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三管齐下的调控手段。本文通过对历年上海市人口调控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各阶段人口调控的特点,从人口管理、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等方面对人口调控政策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当前人口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完善人口调控政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超大城市的代表,探讨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要高于常住户籍人口,且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错位形态存在差异。分行业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业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而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由计量分析发现,住房价格水平、就业集聚规模、高端产业比重和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差异均产生相似的影响;而租赁户数比重和低端产业比重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则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material presented in the preceding article by S. P. Brown. Indeed, while the previous analysis is of considerable intrinsic interest, the hypothetical population was constructed and its family distribution was shown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a basis for estimates of housing needs. For several reasons it appeared to be essential to have such a basis. First, any housing programme has to take the future, as well as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s by type and size into account. Secondly, such a programme has to be designed so as not to prevent household formation—there should be dwellings for all potential households, so that involuntary doubling-up need not occur. Thirdly, most residential areas should have dwellings for an eventually stable population, that is, for one which has variety of age groups and of household types, and also fair stability of housing demand. Estimat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households’ could be derived from the ‘family’ distribution of the hypothetical population which reflects current demographic trends. Thus although this population is a ‘hypothetical’ one, it provides a realistic premise for considering housing needs, and because it is a ‘stationary’ one, it provides an especially suitable premise. Moreover, since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families’ and therefore of its potential households were established in far greater detail than has ever been the case in sample surveys of existing households, it was possible to classify households in the terms which appear to be most appropriate for the first draft of a housing programme, irrespectiv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variations in demand.

The first stage in following up Mr Brown's analysis was the conversion of ‘families’ into ‘households’. Two examples of the possible household distribution of the hypothetical population are presented. Example A, which gives a realistic, but not extreme, picture of the conversion of families into households, is used for the subsequent detailed analysis, while broader figures for distribution B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various types of household had to be distinguished. For estimating housing needs, two interrelated criteria of household classification are relevant—first, the stage in the life of a household, especially appropriate in considering space requirements; secondly, the age composition of households, which largely determines the type of dwelling needed.

The detailed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s by size and type, based on this classification, is further translated into a distribution of dwellings by type and size. For this purpose, additional assumptions about the number of rooms and the type of dwelling needed by households of various types are introduced and applied to the hypothetical population, both to household distributions A and B. These assumptions are not based on accepted standards, nor do they suggest standards. They are merely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illustrating a possible method of estimating housing needs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picture of household structure. They are further designed to represent one possible compromise between economy in dwelling distribu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flexibility of space for individual households, on the other.

In the final sections of the pap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welling distributions here presented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household mobility, and also with reference to the necessity for reconcil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housing needs in any housing program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