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鲁迅一生中,从未放松过对传统的生育观的批判,并身体力行,极力倡导节制生育。早在1918年9月15日,他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发表了《随感录二十五》,对传统的生育观进行猛烈攻击。文中深刻揭露了生育无计划的现状:“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滥生滥养,代代相传,人口质量急剧下降。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  相似文献   

2.
<正> 唐朝初年的诗人王梵志反对多生多养。他在《云溪友议》中写道:“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他巧妙地利用大树、小树被树皮包裹的道理来说明只要有一个孩子就可以了。否则,子女过多,反而容易滋生家务纠纷。“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儿女五六个,小弱不中使。”“生时不供养,死  相似文献   

3.
(一) 一、调查的目的及时机 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剧增,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注意。为了取得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去年对小学的独生子女、双子女(即一个家庭内有两个子女)和多子女在德、智、体诸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初步分析和比较。 通过调查,我们期望找出独生子女、双子女和多子女(以下简称“三方面子女”)在小学阶段各自特点,帮助人们解除在提倡“只生一  相似文献   

4.
<正> 八月《经济研究》载张培刚、毛钢、胡俊杰文《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与中国人口问题》,否认中国有人口压力,但赞成宣传和提倡节制生育。八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口研究室。八月二十日陈云副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发言说:“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中央和各省市都要成立专门委员会”,“可以号召共产党员不生第三个孩子。”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普兰店市人民政府出台《实施办法》中规定,“符合《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但自愿终身只生一个,且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计划生育家庭,财政一次性奖励300元”。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已成为社会和家庭普遍关心的问题。父母对子女寄以无限的希望,“子女扬名,光宗耀祖”是许多父母梦寐以求的。探讨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心理,对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是有很大益处的。为此,我们于六月十日至二十四日对江苏省宜兴市岂亭乡的部分厂矿和村落的独生子女家长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更加感到研究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子女个数与承担父母赡养费的关系□张巍耀长期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提供给老人生活费的数量是与其子女数成正比的。因而,“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生蒂固。为此,有必要对农村老人生活费数额与子女个数关系进行研究,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完善老年生...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的边缘,全县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6万亩,山地邱陵和平坝各半,有六个公社在海拔2,600多米的高山地区,全县总人口43.9万人。这个县于1979年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两年来,收到显著效果。全县育龄妇女61,243人,到1980年底,生一个孩子的妇女14,824人,其中领取一个子女光荣证的14,335人,占96.7%。  相似文献   

9.
一、家庭计划的产生和发展 “家庭计划”这一词最早于本世纪30年代出现于英国。但家庭计划的渊源却能追溯很远,它从节制生育演化而来,但又与节制生育有区别。 1912年美国的桑格夫人,从解除贫穷阶层妇女生育和家务的严重负担,以及妇女解放的角度,提倡从家庭利益角度推行节制生育,并在美国和欧洲进行宣传、筹款、开办节制生育诊所。桑格夫人对家庭计划的传播与欧洲女权运动先驱共同促成了节制生育在西方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古代各国的避孕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人类知道了精液与受孕有关的知识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就开始寻找节制生育和避孕的方法。古时候虽然人口不多,而且大家都希望“多子多孙”,但是,人们同时也认识到,过于频繁地、不加节制地生育,对母亲和子女的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经济压迫、自然灾害、战乱和迁徙的情况下,生育限制仍有它的必要性。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阻止精液进入子宫,以达到避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陈小蓉今年考上了大学,今天要与二十多个子女考上大学或参军入伍的家庭一起讨论明年正月十五操办“成才宴”的事。如果是在以前,她们是无缘到祠堂来的。因为原来这里办的是“添丁宴”,只有生男孩的家庭才有资格参与。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朝阳区是个百万人口的大区。全区30%是农村人口,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速度很快,而且人口年龄构成轻。据1979年统计,总人口中30岁以下的占57.8%,控制人口的任务十分艰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后,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只生一个,这不是‘拉秧子’了吗?”有的说“号召不是法律,可以响应,也可以不响应。要生你就生。”特别是农村,议论更多。尤其是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以后,有些社员说“要想富的快,多生儿子多种菜”。多生多育的思想有所抬头。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词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离家在外,大部分时间只剩下夫妻两个人居住的家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空巢现象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而现在50岁中年人就开始走入“空巢”生活,这对中年群体是个新的考验。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湾的政治社会中围绕“是否要实施节制生育”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这场论战最终在1969年以台湾“人口政策纲领”的颁布和“家庭计划”正式实施而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5.
多子女家庭内,家庭内部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着分配不平等的现象。利用2010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本文研究了我国多子女家庭中教育获得的“首孩效应”和“末孩效应”。结果显示:(1)末孩的受教育年限比其他排行的同胞高0.883年,存在显著的“末孩优势”效应;(2)首孩的受教育年限比其他排行的同胞低0.535年,但仅在非农业户口群体中存在显著的“首孩劣势”效应;(3)“首孩劣势”与“末孩优势”存在世代差异,该效应在1978年后出生的个体中具有显著性,而在1978年以前出生个体中不显著;(4)分位数回归表明,个体教育获得的“末孩优势”只在较低教育阶段显著,在较高教育阶段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在较高教育阶段禀赋效应抵消了排行效应。政策设计时,应加大对多孩家庭的外部教育资源支持力度、提高养育教育成本补偿的精确性,进而缓解家庭教育资源约束、优化家庭内部教育资源分配。  相似文献   

16.
《人口学辞典(未定稿)》关于“人口转变论”的辞条认为:西方“转变论”者将出生率的下降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他们反对将避孕和现代节制生育运动看作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该辞条说;“人口转变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口过程不是一个独立自行运动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密切相关的过程”,“诺特斯坦把自己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来说明出生率的下降的做法称为标准解释”,他“不同意把现代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看作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出生率下降应归因于经济因素的变化”.我认为:这种提法只反映了诺特斯坦或大多数“转变论”者的早期思想,事实上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包括诺特斯坦在内的大多数“转变论”者都经历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变革,即从反对用避孕来  相似文献   

17.
<正> 一、问题的提出为了降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我国的人口政策是:限制人口数量,奖励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困难不小,阻力很大。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没有造成人们少生少育的客观条件。人们生育多少孩子,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它牵涉到家庭利益,也牵涉到一系列的社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要摸清人们要求多生多育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我们要注重“生小”与“养老”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从内部去影响人口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作为全国首批“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区)之一的临川区,初步实现了计划生育由“处罚多生”为主到以“奖励少生”与“处罚多生”并重的计生工作新格局。2006年,该区在实施“关爱女孩行动”成才工程中,又为162名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女儿中考办理了加分手续;为24名考取大学的二女结扎户女儿发放助学奖励金,其中考取一本4人,每人奖励2000元:考上二本12人,每人奖励1600元;  相似文献   

19.
该市扶贫工程向“关爱女孩行动”倾斜,市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在“一村一中专生”扶贫培训计划中,把农村贫困纯女户帮扶优先纳入教育扶贫重点对象,在该市今年“一村一名中专生”的具体实施方案,全市品学兼优的209名纯女户和贫困家庭子女将于今年9月正式免费入学。市财政每年给学生补贴740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计划生育这一项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大多数农民的婚育观念得到了明显的转变,少生孩子快致富已成为时代新风尚。但是,也有极少数受“早生儿子早得济”和“早生儿子早得福”等传统观念束缚较深的人,纵容子女早婚早育,给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1.“纵容子女”早婚早育现象。这种现象多数是指在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