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成 《兰州学刊》2009,(10):15-18
道家一般重视无用而对有用加以蔑弃,但庄子的思想却较此为复杂与深刻。他不但极力揭示现实的人与物的世界中的有用之患,更可贵的是他看到了无用之患。由对有用之患和无用之患的思考,他最终提出超越有用、无用之上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
《庄子·人间世》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这里,庄子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的说法。此外还借助寓言故事,表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庄子·逍遥游》记载了庄子和惠子这样一次论辨: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访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与钱大昕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史学家。①不过,他们二人的人生际遇却大不相同。钱大昕生前及身后均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学者,而章学诚的学术在当时除少数知己外并不为人所认同。这里用"著名"二字称呼章氏,其实是近代以来的评价,章氏生前及身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并不享有此荣耀。他们二人最擅长的是史学,在当时大多数学者眼里经学是第一等的学问,史学尚在其次。对此他们大声疾呼,认为史学同等重要,所发议论实乃补偏救弊之言。但因学术取径不同,故他们的史学成就也各异,章氏在史学理论上成一家之言,钱氏则在史学考证上有突破前人之…  相似文献   

4.
“历史”一词的本义,本是历史学家耳熟能详的史学常识。故而,我也不打算对这个常识多加考辨。我的目的是:从中西方文化对“历史”一词的最早定义和解释入手,去探究和梳理中西方史学精神的基本差异。但这并不是说,史学精神是这种定义的产物,而是说,对“历史”的定义仅仅是史学精神的一般表现和我们理解史学精神的切入点。不过,在这里必须事先说明三点:第一,中西方史学精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区区一篇文章很难讲得清楚,我的目的只是想把我自认为最重要的一方面说清说透,而不是把每一方面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进行论述或重申。第二,西方史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但我却只能把范围和目标限定于古希腊史学。第三,中国史学肯定有它的长处,但在大多数时候,这些长处均难以得到正常发挥,甚至使长处变成了短处。而古希腊史学所具有的特质又恰恰为中国史学所缺乏。这样,借其之长补我之短.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心目中,普遍将“无用”看成一个非常糟糕甚至非常可耻的事情。父母骂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老婆骂挣不来大钱的丈夫,常用的句型之一就是:“你这没用的东西!”推而广之,学者通常也最怕别人说他弄的学问是“无用”的。特别是那些弄没有“经济效益”的学问的学者,你甚至不能问他“你这成果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当心他和你急!他会怀疑你问这样的问题心怀恶意。我有不少朋友,在填表(申请课题、评职称、报奖之类)时遇到表中“经济效益:×××万元”这样的栏目时,就感到自己矮了一截,甚至好像受了某种侮辱。他们问我怎么填…  相似文献   

6.
史学向何处去?这是当前不少史学界同仁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就象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一样,史学,做为一门人文科学,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它的研究内容、形式、方向与功能,也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选择。因为变化与发展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把变化看做一种危机,固然未尝不可。但危机是不是一定就是坏事呢?当然,既然叫危机,就是发展遇到了困难,功能受到了损害,生存受到了威胁,这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不能不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有危机才有转机,有转机才有突破,才有发展与更新。鲁迅先生在谈到走人生长途时最…  相似文献   

7.
对新时期“史学无用论”泛滥的反思肖宏发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历史学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今叹诉史学无用的人有增无减,“史学无用论”仍在继续泛滥。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作用的史学还会出现无用论的大泛滥呢?为什么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新史学对良史的期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炳良 《学术研究》2002,(12):25-27
100年前,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文,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的终结和近代新史学的诞生。 《新史学》区别于传统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梁启超重新界定了史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范围,突出强调了历史哲学的地位和良史的作用。他指出: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凡学问必有客观、主观二界:客观者,谓所研究之事物也;主观者,谓能研究此事物之心灵也。和合二观,  相似文献   

9.
问处逆境是为进德之机否答陈宏谋有云人生境遇顺逆难齐功名迟早各有定数士君子惟有素位而行尽其在我其他皆宜听之于数古人云境遇要看不如我者学问要看胜过我者数十年前即佩服此二语至今益觉切当不可移易盖境遇看不如我则世间不如我者甚多。眼前逆境无非顺境心气不抑而自平学问看胜过我则一得来敢自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梁启超曾经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发达。”①的确,中国史学,尤其是古代史学极其发达,那层出不穷的历史学家,灿若星河的史学著作,种类繁多的史书体裁,丰富多彩的史学思想,都是世界其他各国所不可企及的。那么如此发达的中国史学究竟起源于何时,遂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无论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抑或对把握中国史学发展演变的规律都多有神益。关于中国史学的起源,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史学课题。说名古老,是因为早在汉…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发展到今天,愿学者寥寥,跳槽者纷纷,“危机说”沸沸扬扬……所有这些汇成一个巨大的问号——史学到底有用抑或无用?其功能怎样定性?这是一道任何人都无法取得100分的难题。尽管有些人对此无奈叹息,有些人则不屑一顾,但现实摆在面前,我们就应勇于面对。这种局面的形成,无疑与我们长期以来对史学功能的认识的偏差有直接的关系。远的不说,仅从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从未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政治风云笼罩整个国度,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斗争转。这样,与现实有着更直接联系的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备受冷落,而…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天府新论》1997,(1):61-63
庄子《外物篇》说:"茎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说明语言和意之间的关系:语言是得意的工具,意是目的。同时看到了语言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之有限性,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即超越语言符号的表面形式和常规含义),以捕捉其言外之意,从而真正得意。"得意忘言"的基础是"言不尽意",通过得意忘言的方式来进行语言表达。言不尽意并不是完全不能尽意,得意忘言并不是完全忘言,意思是说尽可能忘言。庄子"得意志言"继承了老子"无用之为有用"的哲学观点,揭示了语言在有用无用之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梁启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学术界早有论述,但这些论述主要局限在史学范围,少有将其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大势中去做更深入的把握和审视,因而对于为什么是在20世纪初梁启超承负起了这一使命,而梁氏对此经过多方面探索后又为何会出现徘徊、迟疑甚至否定等等问...  相似文献   

14.
历史科学的作用和意义,显然是重大的、无可代替的。在史学史上,史学曾经出现过备受侵蚀或面临“危机”的状况,人们为之忧虑,但视之为无用却是无稽之谈。恩格斯在评论托马斯·卡莱尔的著作时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怀疑和轻视历史的启蒙: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  相似文献   

15.
<正> 柴德赓先生在论述陈援庵(垣)先生的史字研究时,一开始就说:“目录学是搞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的书目的一门学问。一个人要搞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励耘书屋问学记》第26页)邓广铭先生和白寿彝先生论述史学研究的方法时,也都举目录学为首要的功课。目录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本账单、一个清单。它让你一目了然,在某个特定范围之内,到底有多少“家底”。当然,不搞清楚家底,什么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两宋史学在理论上的成就十分突出.在历史观念方面,表现出深刻的忧患意识;在史学观念方面,表现出广泛而深入的史学批评意识,把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推向繁荣阶段。其特点是具有自觉史学批评意识的史家赶来越多,提出的理论问题越来越深入,开展史学批评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几方面的“合力”,造成了中国史学在多速发展之后又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大潮中产生的史学无用论,进入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时代以来,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一是高校历史专业生源已经严重不足,二是史学工作者改行的越来越多,三是高校历史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四是史学著作的出版与发行困难重重。中国当代历史学已经从古代“史外无学”的显学位置上跌落下来,被沦落到了“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地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亦让人忧心不已。在感慨与忧心之余,萌生了“历史学与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此文权做引子。反思之一:历史学到底有没有用历史学果真无用么?回…  相似文献   

18.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历史这门学问渺茫而遥远。在上个世纪初,曾有人对北京大学的洪业教授说:“历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立死”,是一种要死的学问。这看法在今天也算普遍吧,比如在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就看得出来。进了历史专业的同学,大多没把历史当作第一志愿。史学家总想为自己的职业辩护,申说它如何“有用”。这方面说法很多了,不劳我来重复。我个人也以为“史学无用论”不怎么全面,不过却乐于承认,由于社会变迁,历史经验不再像古代那样,能长久地保持实用性了。所谓“用”往往意味着“实用”。在这一角度论证史学对现实有用,确实不太容…  相似文献   

19.
刘志琴 《晋阳学刊》2012,(3):99-102
中国史学在传统文化中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天文地理、文治武功、文采风流、生产经济、物性事理、修身节操,无不罗列其间。如果说古代西方学术以哲学为代表,中国就以史学最辉煌,因为史学在中国是最古老、最神圣、最受尊宠的学问。史官往往是宰相级的人物或最有威望的大学者。古希腊、罗马可以随时随地讨论学问,站在路边讲演,有众人围观,有的干脆就称为"广场哲学",而在中国论史讲道则要焚香、叩头、行大礼,主讲者端坐上方,聆听者毕  相似文献   

20.
论《汉书·艺文志》之不立史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志》不立史目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意义上的史学观念尚未成熟,比如《汉志》中史籍虽多,但却分散于各目之中;门类不具,史学体系尚未建立。而先秦史官传统更是直接影响了史学的成熟。在经学昌明的汉代,史学不可能脱离经学而独立。因此,《汉志》不可能将一门并不存在的学问立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