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单元整体教学法即是从整体出发,力求单元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当前语文教学界十分活跃。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法,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要使单元整教学体法用得活,我认为必须在运用的过程中建立和体现优化观,对此我曾进行过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好文言文,无疑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今简述于后,以求教 于大方之家.一、熟读精背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用信息论的观点说,在教学信息系统中,教材既是信源,又是信道,举足轻重,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可以这样说,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公共课,摆在这些大学生面前的将是一本怎样的教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语文教材始终以文选为主体,所以语文课本只是“例子”,目的是通过这些“例子”来阅读更多的书本。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教学 ,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 ,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 :“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 ,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 ?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 ,凭借教材 ,挖掘美学的因素 ,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创造美的意境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 ,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亦是语文学科进行审美渗透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探讨。一、凭借课文 ,挖掘美。没有美育的教育 ,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5.
谈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死”易“活”难.有人以为词“海”无涯,不管怎样打基础,都无济于事;有人则认为,词语教学就是要强调死记硬背.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我认为,词语教学有一个由死到活的过程,或曰:置之死地而后生.学生刚接触某个词时,总得了解它的含义、词性,这时“死”的东西多一些;以后经常见面,对这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所具备的不同的含义和词性都掌握了,理解得深入了些,运用起来就会灵活一点,这时,“活”的东西就多了.“死”与“活”就是这样一对矛盾.没有“死”,也便没有“活”.指望一步登天,一下子把所有词语都讲“活”,或否认记忆在词语学习中的作用,这是不现实的;忽视举一反三,忽视灵活运用,把词语教学看作讲讲、抄抄、背背、的机械动作,这就降低了词语  相似文献   

6.
如何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他要求教师“举一”,学生能“反三”;这实际上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生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外国的一位教育家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性,研究教法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听课,积极主动地发言,兴致勃勃地做练习、写  相似文献   

8.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说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之后,上课之前进行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原来常规教研模式“备课——上课——评课”的基础上建立了“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这一新的教研模式。要求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把自己备课过程、构思、教法设计向同行、评委和领导介绍。它比实际上课省时,且更能显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但是,我们发现有些体育教师在“说课”活动中,把“说课”当作是“背课”或把它当成一堂理论公开课。因此,笔者对“说课”这一新颖形式作一番探讨,认为体育课的“说课”大致有…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这又需要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和处理好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短短八个字,内涵却相当丰富:一、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就要“胸中有书”正确运用教材作为凭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二、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更要“目中有人”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想学、爱学、学得主动活泼;三、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还要放开手脚,触类旁通,掌握其规律,通过学习能举一反三,立足“小课堂”放眼“大…  相似文献   

10.
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到“知、精、活、实”四个字。所谓“知”,即教师要知“大纲”,知教材,知学生,这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所谓“精”,即精心钻研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的,讲授内容要精确;所谓“活”,即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1.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部编中学教材第四册把“略无阙处”四字意译为“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这是很对的.但是,其中的“略”字,如果单独抽出来,该怎样理解呢?由于课本中没有注释,于是在“字字落实”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望文生义的说法:有人根据上面的意译,说“略”是略微,即“一点儿”;有人则依据某些“教学参考资料”,说“略”是大略,也就是“大体上”.等等.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各高等师范院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和《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两本教材(或分上、下两编),配套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在这一学科教学中正确处理“理论”和“应用”的关系,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最近,他们又开始使用由张广岩、郭术敏主编的《中学语文教育学》和由朱本轩、冯守仲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配套教材(均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这套教材在坚持原先做法、继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为进一步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兼顾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讨论中的三个方面:教材问题,即几百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千书一面”、体系僵化、空洞说教;教学内容问题,也就是人们所批评的“众口一词”、“陈旧过时”、“讲坛哲学”大大落后于“论坛哲学”等等;教学方法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僵化死板,不注意教学艺术,不重视讲清道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哲学思考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就是培育,就是给学生创造种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健康成长。教师教书还要育人,知识方面的教学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本来是密切联系的,不要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必须用这样的思想来设置课程,编选教材,设计训练方案才可能把学生培育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学过程中要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材多系古今中外名篇,具有典范意义,为学习者提供了规矩。引导学生取法前人的经验,把握规矩,举一反三,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这门工具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作教材的诗文也未必尽合绳墨。在教学中,是据实指出前人写作中的某些失误引为鉴戒呢,还是把不“规”不“矩”的地方说得“又方又圆”?这不仅是一个关系着学生能否掌握合乎客观标准的“规矩”以便执一绳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能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它首先是一种人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而创造性、创新性是人的个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实际上就是抓住了“人学”。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实践这一课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坚持教学的开放性。一、教材的开放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教材仅是我们教学生的“材料”,而非我们教学的唯一内容,更不是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唯一工具。我国目前有多套英语教…  相似文献   

17.
《孙子·谋攻》是篇内容丰富深邃,文字简练谨严的军事理论专著,自选作高中语文教材以来,一直有几个重要问题没有弄清楚,给教学造成了一些损失。下边我对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向大家请教。一、关于“谋”字的含义和用法在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一文的第一条注解里,解“谋攻”这一标题为“用谋略进攻敌人”。这说明注释者把这个“谋”字看作名词,讲作“用谋略,”即说它是“攻”的状语。这注释我认为不足取,有人撰文说这样解释最符合文章的内容和古汉语规律,还说  相似文献   

18.
正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点乃教学之成功。”又说:“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能力。”“养成了自改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我为追求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进行了互批互改的有益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统编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一课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织机声,一说哭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常德师范学校和岳阳教学辅导站合编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本指虫叫声,这里是指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注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又把唧唧一词诠释成:“唧唧,机杼声。复,又。”  相似文献   

20.
“教学、教学”,无非教与学二个方面相关相因.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虽众说纷纭,各具特色,但最根本的要点还是教学生以方法;从学生方面说,就是学方法.教方法的好处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找出理论根据,即可以语文教育泰斗叶圣陶先生的二句名言为证:一句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句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把教材看作例子的观点,长时间并不为许多人接受或实行.从目前现状来说,是应该还例子以本来作用的时候了.教材无非是为教方法而设的例子罢了,教方法,才是教的本意.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这个材料,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或写作的方法,使学生自己会运用这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