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纸锅烧水     
吃中午饭时,女儿又嚷嚷着要吃冰淇凌。老婆一口回绝了。女儿很委屈地辩解:“我都两天没吃冰激凌了。”我劝说了她半天,反而把她的泪河给劝决堤了。 老婆一见这阵势,对女儿说:“想吃冰激凌,那得看你今天中午的表现了,如果你把碗里的饭吃完了,并且吃得快,晚上出去玩的时候就给你买。”这是老婆的惯用伎俩,为的是诱骗女儿好好吃饭。老婆说完,就进卧室睡午觉了,留下我做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2.
轻松一刻     
《社区》2012,(33):57-57
昨日,和女同事去吃冰激凌,我对她说:“可不可以把你的样子拍下来发微博?”  相似文献   

3.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4.
伊朵 《人生与伴侣》2008,(10):23-23
自从他与她认识以来,彼此都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虽然没有钱.但他很想请她吃一次饭,而她却从来都是拒绝。有一次他急了,和我吃个饭你都不愿意,那怎么在一起生活啊。女孩子实在推辞不过,只好同他去了一家餐馆。那顿饭吃得很是别扭,女孩子在那里如坐针毡,问她菜不可口吗?她说不是的。问她汤不可口吗?她也说不是的。反正女孩子的精神状态很不佳,这让他看起来心里很是郁闷。  相似文献   

5.
孩子上学了,作为妈妈,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她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顺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是一个“愚顽不化”的人。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学前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他这样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笑     
《华人时刊》2012,(8):81
绿色食品一只非洲小狮子今天看起来非常郁闷。狮妈妈见了问:"孩子,你怎么啦?"小狮摇头说:"刚吃了个男的,可能是中国人。"狮妈妈大怒:"吃人不看护照!你不要命拉!早跟你说了,他们吃的地沟油,喝的三聚奶,呼吸的都是有毒气体,体检重金属超标,就我们这身子骨,吃了能消化吗?"狮爸爸在一边安慰:"别怕,能来非洲打猎的中国人,都是有钱人,吃的都是特供,肯定是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7.
王丽萍 《可乐》2008,(5):13-13
你没有摘到一朵花,整个春天还是你的。在饭局上,她突然说:"好想吃冰激凌啊。最好是H牌的,香草味道……"话音刚落,就有男士站起来,说:"要不要现在去买?"她无辜地说:"谁要去买呀?"神情和言辞里,一副笃定  相似文献   

8.
狄马 《社区》2013,(11):30-30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外婆家.见天亮以后外婆为我们煮饭,觉得很奇怪,就问道:你们怎么在白天吃饭啊?外婆也觉得很奇怪.反问:你们吃饭不在白天,难道在黑夜啊?我说:我们一天两顿都在黑夜。外婆一听这话,就扑簌簌掉下泪来,哀叹说:你看这世道!把娃娃都搞得分不清晨昏了。她说的“分不清晨昏”,指的是我们那时的生活状态。父母天不亮就到生产队的梯田或坝梁上挖土,一直要干到半夜才能回来。我们这些孩子就只能跟着大人的作息,凌晨四五点吃一顿饭,半夜里再吃一顿。时间长了就以为凡是饭都要在黑夜吃,白天吃反而很奇怪。  相似文献   

9.
积雪草 《可乐》2008,(9):36-36
她经历下岗、离异之痛,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离婚之后,家里除了一台钢琴,什么都没有了。孩子偏偏非常迷恋音乐,有超强的天赋。这可难坏了她。很多人劝她别让孩子学钢琴,她执拗地说"不"。谁说学钢琴只是有钱人的专利?面对孩子每月的一大笔学费,她拼命打工赚钱。她根本就没有休息日。别人  相似文献   

10.
红专机械厂家属院的大门一直半开着,有门前榆树的凉阴盖了半边,杜生一直记得。院子里的孩子都排外,排斥说普通话的孩子,他们称普通话为洋话,以至于杜生不明白,自己满口的北京腔怎么能称为普通话,明明在很多孩子中不普通。她带着好听的东北腔。她说,咱们玩。那时,杜生七岁,她八岁,大他一岁,却长得比他要高出一头。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生活中,像袁敬华这样善良的人我见得不多。她说,她去济南,在大街上看到有成年人拉着孩子行乞,她赶紧躲到角落里,哭了半天,怜悯让她心痛。在乡下,她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一定会买点儿吃的送到他手里,才会觉得心安。我采访袁敬华是在人大开会期间,大厅里的代表人来人往,但两个多小时里,特别是说起她的那些"孩子",她十多次潮红了眼圈--她是那么善良,善良得让你有些不忍。决心12年前,袁敬华站在自家低矮的房门前。看两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也总是有问必答。 小孩中有一个调皮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  相似文献   

13.
仁斌  洪峰 《新少年》2009,(4):6-7
董一蒙是彰武县西六家子乡九年制学校女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因此,她和这里的许多孩子一样,成了“留守儿童”。在西六,贫困孩子多,留守儿童多,这些特殊孩子是否感到了孤单和艰难?不过,董一蒙说:“我们身边有许多朋友。”是这样吗?还是让我们到西六去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14.
骆统     
骆统小时候,有一年闹饥荒,乡里的和逃难的人没粮食吃,饿得浑身无力。骆统见了,吃得也一天比一天少。姐姐见他总是难过的样子,就问他有什么心事。他说:“看到大家连糟糠都吃不上,我怎么能只顾自己吃饱呢?”姐姐说:“你为什么不跟我说,自己一个人吃苦呀!”于是,她拿出自家的粮食交给骆统,又告诉了母亲。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生日     
母亲是农村妇女,做惯了粗活,平时做事也是粗粗拉拉的。但母亲也有心细的地方,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很清楚。我和姐姐都在外地工作,每次生日前,母亲总会送些她亲自烧的菜给我们吃。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6,(2)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不少女作家的孩子都对母亲一肚子意见。我想自己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个。母亲作为一个作家,是优秀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却有严重的欠缺。她生前多次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母亲曾说她不喜欢小猫小狗。我感到她也不喜欢小孩儿。她的神经官能症使她怕吵闹,曾明确表示不欢迎别人带小孩来  相似文献   

17.
《老友》2014,(9)
正很多人都发现,法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礼貌。在豪华餐厅里,法国小孩会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用刀叉吃东西,玩耍时不要父母陪着。这都源于法国家长善于向任性的孩子说"不",并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埃里克和娜塔莉是一对年轻的法国夫妇。为了教育3岁的儿子,他们特意去参加了家长培训班,并把学  相似文献   

18.
回头钱     
崔武 《社区》2008,(17):60-60
去年,小女儿毕业了,留在外地的一所学校教书。我和她妈都很高兴,也长出了一口气。孩子终于能自食其力了.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就靠她自己了。说实在的.培养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只要孩子长大成人.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快快乐乐地生活,我们就心满意足了.不图什么回报。  相似文献   

19.
她和他又吵架了。只因晚上她加班回来,看见屋里乱七八糟的,五岁的孩子,可怜巴巴地趴在桌子前吃方便面。已经疲惫不堪的她不由得怒道:“我要是永不回来,你就一直让孩子吃方便面?”他也不甘示弱,面带愠色道:“你这么晚回来,倒成了骂我的理由了?”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终于升级成一场对骂。结果是,他将手中的报纸往沙发上一丢,气呼呼地往卧室的床上一躺,假装睡觉去了。而她,则坐在沙发上,开始哭泣,想:“结婚前,他从来都不向自己发脾气的。就是自己生气了,他也会想办法逗自己开心。  相似文献   

20.
我女儿慧慧上小学四年级时,是个戴“三道杠”的班长。有一次,我见一个孩子给她买零食吃,就问:“你为啥给她买吃的呀?”那孩子说:“我爸爸在单位是个头儿,好多叔叔、阿姨给他送烟送酒。我想,这不是和我们在学校一样吗?我给班长买了吃的,以后要是淘气犯了事,她就不会去告诉老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