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赛义德的出身背景、研究方法和东方历史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没有涉及远东:一、限于阿拉伯出身背景和知识学力,深受中东中心主义或伊斯兰中心主义影响,赛义德突出近东、中东,忽略远东,将远东置于东方的边缘地带;二、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方法不适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东方主义研究;三、西方殖民势力没有在远东(主要是中国)取得长期、绝对的殖民统治。故此,远东不具备东方主义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由来已久。但是 ,在 19世纪 70年代之前 ,日本的行动受到中国、俄国乃至后来其他西方列强的制约。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地区性的矛盾已不是孤立现象 ,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远东的局势。由于德国的崛起 ,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和列强的对远东政策。美国对远东政策也受到了这一变化的影响。另外 ,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所以 ,在远东逐渐形成了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日本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有利国际环境 ,勾结西方列强 ,一步步实现了其吞并朝鲜的野心。  相似文献   

3.
简论1918-1922年日本与苏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8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东部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夺取远东霸权的继续。苏俄通过成 立“远东共和国”迂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取得一定胜利。历史与现实说明对日本 军国主义势力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沃土是促成19世纪上半叶西方汉语语法研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中国的衰弱、自闭,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强劲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国际社会的巨变、中西交流的增多,对西方开展汉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西方汉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为西方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一战后,美日矛盾日益尖锐,英日同盟问题成为影响英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压力下,英国被迫放弃了英日同盟,并且在中国问题上同美国保持合作.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开始在远东排挤英国势力.由于20年代英国的外交重点在英帝国和欧洲,更由于经济实力的衰落,它无力在远东同美国竞争.所以,美国得以迅速扩大了在中国的势力,而英美矛盾也没有发展到激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开罗设想旨在远东地区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美国为主导,以中美合作为基础的远东国际体系。这种构想开始于1937年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后,典型地体现在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中,解体于1945年雅尔塔协议的签订。中美两国在二战间军事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中国抗击侵略的巨大力量、战后中国潜在的政治价值,引起了美国对中国的重视。美国认为,击败日本以后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安排问题上,中美两国之间比其他任何大国都有更多的利害关系。但在中国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双重影响下,美国对远东国际体系的构建经历一个从开罗设想到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包括美国着手瓜分中国领土。 这时,在太平洋彼岸,坚持反殖民传统的美国民主派对中国人民深表同情与支持。民主派建 立全国反帝同盟,在全美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同盟反对美国参加远东的国际竞争,认 为“门户开放”政策是表面上为了扩大对华贸易、实际上参与在华国际竞争的帝国主义政策 ;谴责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的镇压是史无前例的暴行。反帝民主派的业绩是中美关系史上珍贵 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亚洲国际秩序分为两种 ,一种是宗藩体系 ,是封建的国家关系。清朝通过在武力征服及继承明代宗藩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由宗主国清王朝和七个藩邦所组成的东亚华夷秩序 ;另一种是殖民体系 ,1 9世纪中叶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疯狂扩张 ,亚洲多数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列强在亚洲建立起殖民体系。宗藩体系与殖民体系有本质区别 ,前者是封建性的君臣依附关系 ,后者则是占领与被占领、奴役与被奴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狄克逊"访满"未遂事件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纳粹党领导人亲日思想影响下,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主张通过访问和承认伪满洲国,达成德日接近。德国外交部从维系与西方国家、苏联和中国关系出发,不赞成立即倒向日本,故拒绝了狄克逊的“访满”请求。但是,在希特勒对外政策思想影响下,德国外交部对远东政策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纳粹统治时期德国远东政策的亲日色彩日益浓厚。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至12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力主继续保持中立静观的消极政策。这种主张并非是一味的消极退让的产物,而与格鲁对远东形势发展的预估和设想有很大关联。在他看来,只要能合理利用外交技巧,就可能同时兼顾美日关系、美国在远东的实际利益和其所坚持的原则,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机会主义的设想反映了格鲁的外交观和他对美国远东利益的认知,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人士在远东外交问题上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殖民侵略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带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虽然在客观上有一定进步作用.但把一切进步、发展都归功于它显然是错误的。就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殖民侵略的阻碍作用要比促进作用大得多,“世界历史”及“全人类”等概念不能抹去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是非,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应该永远受到谴责。  相似文献   

12.
从葡萄牙人海外扩张的起因和条件,东方航线的开辟及里斯本──果阿──马六甲殖民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论述了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向东方进行海上扩张,控制东西方贸易,建立殖民体系,确立其海上优势,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毛姆创作了众多"远东题材"的作品。通过解读这些作品中的西方人打量东方时产生的矛盾心态,可以看出,他们一方面把东方看作尚待开化的蛮荒贫困之地,因而时时流露出厌恶偏见的情绪;另一方面则是一厢情愿地把东方描绘为解救西方精神危机的彼岸乐园。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是远东国际关系松动的开始.战前,英国在华有极大势力,面对俄国在东亚的激烈争夺,选择日本为防俄体系的伙伴,以调停为名频示好感,取消一些对日不平等条款,并对其越轨行为视而不见;日本则在日英条约中出让主权,示好英国.战争过程中,英国借口中立为日英不法行为进行辩护.战后,英国为防日本成为远东新对手,对三国干涉还辽采取默许态度,迫使日本屈服.该战间接地使英国实现了利用新盟友打击老对手的外交目的,但付出了退出东亚的代价;而日本则利用大国矛盾,竭力壮大自身,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远东英国殖民时代结束,日本成为东亚主角.  相似文献   

15.
德国对待1931-1933年远东危机态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和《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对日本采取了承认其在远东的霸权地位,认同其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政策,以便争取得到日本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受这种意图影响,在“9.18事变”爆发后,德国在国联采取了表面上“中立”,实际上袒护和纵容日本的政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一战以后 ,德国在远东一方面实行“非强权政治”性政策 ,为迅速恢复和改善与中国和其他远东国家的关系 ,重返远东市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 ,德国承认日本在远东的霸权 ,百般迎合其对外扩张欲望 ,企图争取其在战争赔款、土地划分、裁军等问题上同情、理解和支持自己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德国远东政策的上述特点反映了战后德国地位下降 ,日本在远东崛起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它对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远东政策走向 ,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20世纪初发生于陕西的三个典型教案,即:燕子砭教案(1900年)、三边教案(1900年)、平利洛河教案(1903年),阐明了这些教案的发生根源于基督教传教事业的殖民性与中国民众民族自卫意识之间的尖锐矛盾。20世纪初陕西三大教案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族自卫意识,打击了殖民压迫势力,是近代陕西人民民主、民族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19.
近代之初,以增强文明意识与解决国际关系所面临的危机为前提,万国公法在日本得到了传播.然而,以万国公法为武器进行殖民侵略的西方列强的本质被充分体得与认知后,日本便迅速走上了利用万国公法构筑霸权体系的道路.其特征表现为:在还没有摆脱列强的殖民枷锁之际,日本便急于将同样的枷锁套在东亚其他国家的头上,并不断利用万国公法营造殖民话语.从文明意识到霸权体系再到殖民话语的演进过程中,日本人最大限度地“活用”了万国公法的“思想权威”.  相似文献   

20.
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