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五四"以降,德性内涵就一直变动不居,传统理性、现代理性、后现代理性交互影响、彼此渗透,直接带来了德性内涵的多种指向与流变。德性内涵渗透到作家主体意识,与其生命体验、审美感悟交相影响、碰撞与呼应,使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样态,进而制约甚至决定着其发展流变的走向,在婚恋文学中表现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2.
在理性与合理性的关系发生转变的情况下,文学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尤其紧密。西方艺术"典型"学说的流变及其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说明人们对于艺术"典型"的观点与理性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艺术"典型"的崛起需要理性的支持,新的"典型"的再崛起同样伴随着新型理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古典哲学是"德性"之学,而"德性"于世实现就是"至善",因此哲学的宗旨便是"至善".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西方古典哲学,并且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例,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皆以"至善"为其哲学宗旨,而接近、臻于"至善"的方式是理性.但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理性展现为不同的内涵--对话式辩证法、"哲学王".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文学精神的代表,随着"自然"的价值与意义在中国文学思潮中的流变,陶渊明的文学地位也在随之变化。20世纪以来,在现代启蒙理性与革命政治理念的双重挤迫下,陶渊明已经渐被时代遗弃。依据德里达的"幽灵学"理论,本文作者仍期待陶渊明的精神遗传能够对自然生态惨遭破坏、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当前人类生活产生微妙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主题学研究的是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欲望"主题及"理性"与"原欲"的矛盾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的物欲的膨胀直接催生了人类心底的欲望,失去了理性规约的欲望往往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分裂。然则,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欲望"下的"堕落"表现了本真的人性,"欲望"深渊中的"理性"之火又彰显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理性"之光永远昭示着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人道主义文学走过了独特的话语流变之路。文学功利化的政治文化心理,极大地制约了人道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发展历程,使其呈现出显隐起伏的流变形态,及理性与非理性思维下独特的诗情结构。  相似文献   

7.
理性是哲学的最大特点,理性不断推动自己,外向地形成哲学的文化系统,内向则不断追问自己的合理性。现代西方哲学,尤其实证主义,虽然有其肯定经验和客观性的合理的一面,但从哲学之为人学的角度讲,这远远不够,忽视了人是作为道德与价值主体的存在。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理性是"道"作为规律系统的应有之义。中国哲学强调理性与德性统一,理性为德性的基础并最终被德性所统摄,而这就是理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被视为开创了一条通向近代政治科学的新道路。而且,不同于主流的国家理性学说的解读,马基雅维里的新政治科学之建立并非以牺牲政治领域中的道德为代价;相反,马基雅维里通过将政治与道德的标准安置在流变的经验世界的界限之内,超越了以超验的终极实在为根基的古典政治哲学:一方面解构了以终极实在为依据的永恒不变的古典德性,另一方面重构了以流变的经验世界为根基的德性。马基雅维里通过区分政治事务中的"显得好"和"真的好",弥合了旧道德观与新政治科学之间的张力,重新安顿了道德在政治领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对于人性与德性的内涵界定有所不同,但是,在人性与德性的关系上,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性与德性是统一的。双方的人性与德性结构特色最能显示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思孟学派的人性论继孔子而来,其人性与德性结构恰似一个突出球心的混合网状的球体,显示出中国天人合一、强调德性的文化特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与德性结构恰似一个突出锥顶、层级分明的锥体,显示出西方二元相分、注重理性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为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解读了"人文"全运的内涵,在分析体育赛场观众不文明行为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宣传、加强人文体育精神教育、培养高素质观众、发挥媒体对观众文明观赛的引导作用等提高赛场观众道德素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明智作为实践的理性不同于知识等理论理性,它指导伦理德性的形成,是理性在道德活动中实践的能力。同前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思想不仅强调理性认知,而且强调了理性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智作为关键性的理智德性,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既强调理性又注重实践的伦理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道德教育个体适应性在本质上是一个如何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问题,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少年道德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必须适应青少年生理心理及其道德品德发展的特点;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生活能力。同时,要完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还必须注意两点:适应与引导是辩证统一的;个体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雷雨"意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雷雨"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是自然法则的执行者.这种理解不是某个作家个人的,而是全人类的.在曹禺的戏剧<雷雨>中,"雷雨"具有了道德评判者的特殊身份."雷雨"意象的反复出现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使<雷雨>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也昭示了曹禺超越时空的对普遍人类命运追问的深长意味.  相似文献   

15.
在挖掘原始儒家道德理想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原始儒家道德至少可以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提供如下启示:(1)必须给道德之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以客观的定位;(2)必须把社会道德理想的设置与人民的幸福安康结合起来;(3)必须将道德理想的超越性与实现的逻辑可能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德育教师人格是德育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而当前德育教师面临着“人学”困境、现代性困境和伦理困境等诸多人格困境。深入剖析德育教师的人格困境及其与德育本身、现代性、现代教师伦理之间的张力与关联,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研究德育教师群体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过去一段时期,我们把传统孝道视为纯封建意识形态,对它在道德建设上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认识,在实践中忽视甚至遗忘孝道建设,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探讨新孝道的内涵、特征及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意义重大,是当前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社会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8.
“责任理性”是暗藏于韦伯命题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它是人独立自主地认识自己行为后果并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一种道德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化责任为信念,以激情、欲望为动力,以理性思考的判断力作保证的道德实践理性,一种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相互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支撑、理性与情感相互亲和的现代理性.  相似文献   

19.
康德“理性”概念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理性"概念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理性1,在外延上包括所有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内涵上指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逻辑概念;理性2,是较狭义的理性,最高的认识能力,原则的能力,以形式逻辑的推理来设置理念,引导、调节认识,属于先验逻辑的辩证论,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理性3,是最狭义的理性,辩证法的根源,通往物自体(上帝等),设置无限统一的对象,这在理论认识上虽然只是"辩证幻相",但却为理性的实践运用留下了地盘,所以理性3的实质是实践理性、自由意志,是一个实践本体论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