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辩证法认为宇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也是统一的。本体“A”的内部必然地发展异化为“A”与“非A”即“B”。在本体发展变化的系统里,每个层次内部的A、B、C、D、E、F……及其相互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而在A、AB、ABC、ABCD、ABCDE、ABCDEF……每个层级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价值关系。按照这样的研究思路,研究人类历史的种种哲学辩证法形成及其相互之间旳同一关系,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具有同一性的哲学辩证法体系。历史中所有哲学辩证法形式及其之间旳同一关系都会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道立于二,物成于三。事物是“一分为三”的。“一”为一个事物,“二”为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双方,“三”即是矛盾双方经过对立斗争形成的具有新质的“一”即是“三”。“一分为二”是特殊时期特殊状态下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规律;“一分为多”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事物存在的规律;“一分为三”能够包含与表达“一分为二”“一分为多”,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最普遍规律。“一分为三”既是辩证思维的全面而准确的简明表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献,是人类思想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可以说是某种逻辑的“式”。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和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在这样的发展点上,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向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之“式”,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致有六个层面应该加以思考和讨论:(1)中国现代化的形态即形式之“式”;(2)中国现代化的活动即方式之“式”;(3)中国现代化的样态即模式之“式”;(4)中国现代化的结构即构式之“式”;(5)中国现代化的程序即程式之“式”;(6)中国现代化的规则即法式之“式”。贯穿所有这些层面的“式”之中的,是作为主体即人的目的、价值和取向。由此就形成了纵横贯通于其中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需要各门科学,包括哲学的研究来揭示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曾经对名称和事物的关系问题进行过深入地探讨。“本质论”者认为事物的命名取决于事物的主要特点,名称和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相符的联系;“约定论”者则认为事物的命名取决于人为规约,事物的名称和事物之间没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虽然他们对名称与事物关系的探讨是从政治、哲学角度提出的,但却孕育了朴素的语源学思想,对中国和古希腊科学语源学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运用了“天”、“人”、“元气”、“阴阳”等哲学范畴,并提出事物的发展是“自动自休”等命题,构成一个丰富深刻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范畴体系。他虽然较多地使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范畴,但赋予它以新鲜的内容,继承和发展了荀卿、王充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处于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陆家山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位卓越的心学大师、哲学巨人。他的理论构建曾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增添了光彩,今天仍有开发、总结、借鉴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人本主义的伟大旗帜世间干事万物何为本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论争辩难、各持一说的学术母题。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人们,从先秦的“精气说”,到苟况、陆贾的天道自然无为说,从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到张载、王夫之的元气本体论,虽然不无对人的因素的肯定,诸如苟子有“人定胜天”之思,王充有“天地之性人为贵”之想,仲长统有“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之断、但从总体言,则强…  相似文献   

6.
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是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前奏。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表现在:天人关系上,孔子信“天”“命”、疑天命、疑鬼神思想和墨子“非命”“明鬼”思想之对立;认识论上,墨子“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和孔子以“名”证“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倾向的“正名”论之对立;政治伦理思想上,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仁释“礼”的思想和墨子“兼爱”思想之对立。孔墨哲学成为后来中国古代哲学有关不同派别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二者基于“共同—共通—共融”的逻辑理路,表征出“内在切合—价值契合—现实观照”的关系向度。具体体现在:国际层面和平发展的共同贯彻、道路层面多样道路的共同肯认、主体层面人的发展的共同推动、文明层面物质精神的共进协同、生态层面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奠基了辩证审思的共同点;中国向度的应然之道与世界向度的实然之需架构了辩证审思的共通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外交多维度的现实观照形塑了辩证审思的共融点。辩证审思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为二者双向律动共赢发展提供有力学理支撑,进而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言、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焦点,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是深刻且富于创建性的。道家的“言不尽意”论经历了从老子经庄子到魏晋玄学的逐步展开、深化和明朗化的发展过程。“言不尽意”论在否定性的结论背后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某些辩证特征,值得人们深入思考。“言不尽意”直接为道家的直觉方法和中国哲学的“负的方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阴阳”与“和”都是中国古代辩证矛盾观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它们的影响涉及古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阴阳学说、“和”的思想,甚至到今天仍在某些科学领域(如中医学基础理论等)占有重要的地位。“阴阳”与“和”范畴最早在晚周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含义。研究晚周时期“阴阳”与“和”范畴所经历的变化发展,对于探索中国古代辩证矛盾观形成的历史路径与逻辑过程,揭示逻辑与历史一致的规律,具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辩证思维比较发达。中国古代辩证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辩证法、以《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等三种类型。中国古代哲学家把“两一”关系问题视为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的人侧重于“分”,有的人侧重于“合”,但总的倾向是全面把握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尽管中国古代辩证法尚处于自发阶段,但它的基本精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双百"方针深化了对真理发展规律的认识,继承和创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观点,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了意识形态独特的发展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2.
简评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维模式的双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机论自然观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把世界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并用对立统一观点来看待事物间的矛盾运动.它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可贵的,但由于古人的滥用,这个学说在许多领域中阻碍了中国传统科学的进步.不过它所蕴含的一些基本观念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对当代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考察研究了杨献珍的“合二而一”思想。认为杨献珍针对当时泛滥成灾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通过对中国古代先秦关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思想表达方式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传承与发展的理论探索,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合二而一”这一科学辩证法理论命题,并且在把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与中国“合二而一”思想的比较研究与深入阐发中,赋予了“合二而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一个杰出典范,在中国哲学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手段性本质,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性本质,离开发展生产力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能是幻想,或导致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贫穷的社会主义。放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单纯搞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就会使人成为物的奴隶而日趋异化。只有使社会主义的手段性本质与目的性本质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以为梅洛.彭迪与胡塞尔最接近,视他为中期形而上学家。而实际上梅洛.彭迪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至少存在内容上的六大区别和方法论上的四种区别。梅洛.彭迪后期的间接本体论很值得重视,是前期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这种本体论有五方面的内容。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和中国哲学的机枢。比较梅氏的感知现象学与中国古代的感物说,间接本体论与道家的宇宙观及《易经》思想,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感物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梅洛.彭迪的感知现象学和本体论思想之间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以及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性,而事物的发展也都是由矛盾的推动.民主亦然,民主的矛盾就是民主内部要素以及民主与其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会发现民主不同的矛盾.民主历程中,民主所表现出的矛盾以及因其矛盾推动而发展的民主模式主要有:主人与主事的矛盾,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的发展;价值与事实的矛盾,由精英民主到参与式民主的发展;多数与少数的矛盾,由聚合民主到协商民主的发展;民主与民主的限制的矛盾,由非宪政民主到宪政民主的发展.民主矛盾的显现是由其自身固有的内涵与现实环境共同决定的.民主模式的发展不是随意而为的,有其历史与现实的依据,也是民主矛盾发展的要求.从民主的矛盾分析民主的模式只是一种视角、一种分析方法,以此对民主模式发展的规律作简单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基本观点 ,从“发展的思维方式”、“辩证的一元论观点”、“超人模式”、“对立统一的圆周运动”四个方面 ,论述了尼采站在一元论的立场上向世人展示的一种发展的辩证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晚年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问题,尤其强调了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性阐述是贯穿国家这一历史必然产物发展过程的主线。从"两种生产"的角度,可以发现历史上物的生产与人的生存发展二者之间呈现出辩证否定关系,而国家就是两种生产实现统一之前的必然存在;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当人类社会真正实现共产主义时,阶级及由此产生的国家也会最终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皇极经世书》是邵雍建立先天象数之学的代表作。此书描述了宇宙体系和从唐尧至北周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把宇宙的演变纳入“元会运世”、“日月星辰”与“水火土石”的框架之中,表达了邵雍人从天道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现和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