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7,(3):141-148
明清时期山海关的姜女庙主要是官方控制的教化之所,宗教性功能则由周围的观音殿、催生娘娘庙等承担。姜女庙的空间布局、神像、楹联、壁画等都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官方碑记整合了民间的故事,确定了山海关孟姜女传说的基本框架,民间的表达则见缝插针地渗透进去,在寻夫、殉夫等情节上出现了一些变异,官方、士大夫的权威与民间的创造性和谐共存。结合明清地方史料,朝鲜燕行文献的记载不仅有助于梳理明清时期山海关姜女庙和孟姜女传说的流传和演变情况,更能呈现孟姜女传说的演变轨迹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 ,民俗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随之出现。历代学者虽然也对民俗问题多有记载 ,但是民俗学之正式形成 ,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了。而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出版的晁福林先生的新著《先秦民俗史》 ,则是第一本对先秦时期历史与民俗进行结合研究的著作。历史研究与民俗研究的有机结合 ,是这本《先秦民俗史》的最大特色。本世纪初期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历史学者曾经采用民俗材料进行历史研究 ,顾先生的代表作《孟姜女故事研究》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地位。在这以后 ,尽管在中国民俗学领域又有了很多新的成果 ,但是在二者的结…  相似文献   

3.
戏曲、曲艺是普通民众的娱乐方式,其开放互动的表演艺术形式,使得民众的审美趣味及价值观念得以充分融合、参与到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中去,戏曲与曲艺中关于时迁的故事流传不息,这一脉系下所呈现出来的时迁形象自然折射出民众的审美迁移与价值判断。通过对传奇《偷甲记》、子弟书《盗甲》、扬州评话《后水浒》、北方评书《大闹大名府》等四种以时迁故事为核心的作品进行考察,可以清晰地发现时迁形象完成了颠覆性的价值跃升——从受贬抑的偷儿身份到受到极度推崇的大英雄,其审丑倾向日益强化,诙谐性得到延续和发展。而嬗变的动因则源于小说原著中对时迁价值与地位的严重低估、传统英雄观的颠覆与瓦解、审丑传统的促进和文化传统的滋养与受众期待。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5.
陈洪 《阅江学刊》2022,(2):156-161
《韩诗外传》的显著特点是以故事说《诗》。从文本考释看,阿谷处女故事是有情趣而又奇怪的一章,有情趣是因为故事塑造了一位达情而知礼的女性,奇怪之处在于今存故事文本存在某些不应有的讹误、脱漏等问题。考察该故事的流传和评价颇为有趣,简言之,经学史上的兴衰、纷争,在相当程度会波及有关文学作品,影响其传承。从《汉广》四家诗本义的发生学考察,江妃二女故事是从“悦人”本义推演出来的,是神女的具象化,而阿谷处女故事则是从“悦人”与“德广”双重本义生发出来的,是贤女的具象化。在汉儒看来,《诗经》中的爱情主题无不留有“美刺”的烙印,阿谷处女和江妃二女故事说明,在礼教的束缚下,关于男女之情的故事与诗歌仍然得到了相当的演绎。  相似文献   

6.
民众观念与西方思想史的拓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浙江学刊》2004,(1):93-98
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思想,基本上属于一种精英型和典籍文本型的思想.随着近年新社会史、新文化史、新政治史的兴起,西方史家开始关注民间层面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值得研究的思想史:精英和文本的思想史与民间社会民众观念的思想史.在继续推进前一种思想史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关注后一种思想史,因为承认精英文本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并不排除民众自身的思考和认知在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社会民众观念的思想史不仅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并且可以拓宽后人研究思想史的视野、范围和加强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农村女子爱姑这一形象以及192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阐释鲁迅当时的民众观、社会观以及爱姑的思想性格与反抗斗争.并论及《离婚》与有岛五郎《该隐的末裔》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北大汉简 《周驯》 和 《吕氏春秋》 《说苑》 《左传》 《公羊传》 《史记》 都记载了"桑下饿人"报恩的故事.这一故事在产生初期就存在两个版本,根据异同可将其分为甲、 乙两类.在故事叙述上,甲类文献以桑下饿人受恩、 报恩为主线,乙类文献则以赵盾宫中遇险被救为主线,并出现了新人物、新情节——提弥明杀獒救盾.在故事流传中,汉代画像石等图像资料及敦煌遗书 《古类书语对》、 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 等表明流传的诸版本杂糅了甲、 乙文献的多种元素,但以 《左传》 为代表的乙类文献明显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姜鹏 《青岛画报》2013,(8):72-75
在青岛开发区,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曾经从事国防科研26年、为铸造中国核盾牌做出过贡献的核武老人——魏世杰。魏世杰老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是原核工业部九院副研究员,参加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有1 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委、核工业部奖励。热爱文学创作的魏世杰,还出版过《海洋之谜》、《东方蘑菇云》、《隐姓埋名的人》、《禁地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产生的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伟大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把从南宋到元末流传于民间的传说、话本、杂剧中的有关水浒故事集中起来,赋予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为封建社会文学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1.
张丽娜 《学术交流》2012,(2):146-150
比较文学领域的类型学研究,既适用于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也适用于有所接触的文学现象,只要文学现象存在共通点与契合点,便可能蕴含深层次的文化动因。朝鲜许筠所著的汉文小说《南宫先生传》与中国唐传奇《杜子春》及"杜子春故事"系列小说在题材、故事模式、叙事特征上均呈现类同化特征。《南宫先生传》与"杜子春故事"同为历史修炼题材,讲凡人离奇遇仙修炼。中国和朝鲜的修炼小说情节呈现出类似的三大步骤,小说中修炼人形象实为"仙才之难得"等仙道观念的承载者,中朝修炼小说均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两国作者极力运用想象、虚构和夸张,创造出神奇怪谲的道教世界。《南宫先生传》受到以《杜子春》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小说的影响,同时又濡染朝鲜民族的文学特色与许筠个人的宗教修养及创作趣味。《南宫先生传》与中国"杜子春"故事模式的类型学阐释,验证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类型因此构成。  相似文献   

12.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民本思想有六大突破:把维护天下人的“自私”、“自利”作为为君之“本”;把“在万民之忧乐”作为“公天下”的基本诉求;将民本思想中尊重民意的观念上升到尊重民众权益的思想;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君为民设、君是民仆;君臣都是为天下人服务的,因而是师友关系;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观念。由此可见,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但他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得出的进行社会改造的政治结论,却超越了民本思想,是具有民主启蒙意义的新民本思想。但用近代民主思想来考察,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没有人权观念;没有“主权在民”的观念;虽然看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弊端所在,但并没有真正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正是由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所以它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引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14.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曾经说过,黑格尔和马克思是现代系统论的先驱。这是因为马克思第一次把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运用于对社会的研究,《资本论》就是马克思运用系统原则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部科学巨著。把人类社会看成系统,把人类社会的历史视为系统运动,这正是马克思高于他先前的思想家的地方,也是马克思认识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因此,对系统分析方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作一探索,对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有效地改变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现状,无疑是一项艰巨而有益的工作。 一、人类社会是完整的发展着的复杂系统 历史唯物主义认…  相似文献   

15.
傅丽 《学术交流》2003,(5):142-147
《醒世姻缘传》的神道设教 ,在社会道德观念的整体性关照———世风教化中 ,虽基本遵循了儒家仁政的思想传统 ,但同时又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思想偏见。作者以众生作孽和众生怙恶为由 ,走入了神道毁灭众生的思想误区。将人性质变为兽性 ,暴露出作者反人道的思想倾向。特别是神道毁灭众生中的阶级偏见 ,说明西周生的思想功力 ,不足以借文学揭示社会本质、解决社会问题 ,这也是《醒世姻缘传》历史与思想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6.
《明夷待访录》(原名《待访录》)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清代统治者大搞文字狱,致使《待访录》一书既未公开流传、也未全部刊刻,以致乾隆以后刊印的各种《明夷待访录》版本,仅为原书的三分之一。其余篇章或作为《南雷黄子留书》(一称《留书》)在民间流传、或散入《南雷文钞》一类传抄本中,从而得以部分地保存下来,但却鲜为人知了。笔者在寻访、考证黄宗羲遗著的过程中,有幸发现了埋没已久的《待访录》未刊文——《文质》和《封建》两篇很有价值的政论文。《文质》篇阐明了历史进化的合理与必然,  相似文献   

17.
陈倪  茜子 《学术交流》2012,(1):164-166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通过对《今昔物语集》的改写,体现了作者在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手法设计和新主题发掘方面的个性。《竹林中》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以及尖锐而透彻的剖析;贯穿整篇小说的怀疑主义情绪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怀疑主义思想,也使改编后的故事脱离了肤浅的愉悦功能,真正使读者有所得;借助大盗之口所表现出的黑色幽默,强化了作品的社会批判价值与现实意义,彰显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18.
蒲向明 《社科纵横》2010,25(7):89-93
〈王氏见闻录〉和其他笔记小说一样,体现了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状态,其流传过程一直游离于文史之间,但诸本似有阙漏.从现存作品看,它从思想到艺术不只是赋予读者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对历史生活的第一度文学发现,对〈王氏见闻录〉版本流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表现出来的文史共生互动多层面体察,可以深化对其文学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19.
冯玉雷 《社科纵横》2006,21(7):126-127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无贼城》和民谣《睡觉歌》等结构模式的研究,结合流传在西亚的有关阿都尼斯死亡、复活的神话,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分析了这些故事结构原型产生的基础以及对东方思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八仙故事流传千年,无论佛教、道教还是民间文学、作家文学,都无一例外地涉及过这个群体,甚至在民俗习惯上也不无联系。八仙本是道教神仙团体,因其在民间影响甚广,使得八仙故事不再仅仅存在于道教故事系统中,而是进入了民间传说、文人创作、民俗活动甚至进入了佛教视野,引起佛道之间的争衡,由此而流传下来的八仙故事系统在文化内涵上不仅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复杂。不仅如此,有关八仙的表现形式也涵盖了方方面面,从诗歌、小说到戏曲、美术,无不反映着八仙这一神仙团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八仙这一故事系统就必然要跨越宗教、文学、民俗、图像等领域而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故事系统。而对这一故事系统的清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