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督教曾于唐初传入中国。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思脱里派(Nestoriansm),中国称为景教,又称波斯教。聂思脱里派创始人聂思脱里(Nestorian,约380—451年)生于叙利亚的日尔曼尼亚(Germanicie),公元428年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主张“二性二位说”,……  相似文献   

2.
阿威罗伊的柏拉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medium aevum)这个我们耳熟却未必能详的历史分期名称.原义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到土耳其攻陷东罗马帝国国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之间的一千年,两头两尾的标志就显得是蛮族洗劫了文明.  相似文献   

3.
一、对丝路意义的再认识 丝绸之路,中国古籍叫做大秦道。“大秦”为中国古代对欧州罗马帝国的称呼。大秦道即从长安或洛阳通往大秦帝国的国际商道。公元三世纪中国著名史书《三国志·魏书》载:“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通。”说的是通往大秦的商路叫做大秦道,有陆路、海路两条。五世纪称大秦道为拂林路。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中国称它拂林,拂林概系君士坦丁堡(BORG)的译  相似文献   

4.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4年入侵东方到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帝国灭亡,其间东西方文化进行广泛全面的交融、汇合而形成一种新文化:希腊化文化,尔后被罗马帝国继承下来。基督教及其神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和神学。其间犹太神学家斐洛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由于他使希腊、希腊化文化和犹太文化、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相结合,从而创立了一类新型的犹太教神学,为基督教及其神学从形式到内容树立了楷模;它集中体现在古代基督教作者,尤其是古代基督教最大神学家奥古斯的神学体系中,并进而广泛地影响了中世纪经院哲学,成为西方宗教和神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胡杰容 《社会工作》2016,(4):110-116
教会大学不仅是早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萌芽的基地,也是其蓬勃发展的载体。基督教伦理和教会组织资源、西方基督教会“以学辅教”的生存策略和教会大学的办学理念共同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教会大学的生发。但随着教会大学生存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在回应中国社会问题的需要下,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出本土化、去宗教化的发展趋势,并被纳入应用社会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1 当代宗教现象(1)在美国社会中 ,参与宗教活动的人比例很高 ,超过 85 %。 (2 )美国最大的宗教群体是基督教群体。在基督教中有现代派 ,也称自由派或开放派 ,但他们开始衰落 ,而保守派却一直在增长。 (3 )美国人对东方宗教、东方神秘主义感兴趣的人数在增加 ,但由于他们只是参与活动 ,而不是登记的成员 ,很难确定他们的人数。 (4 )在宗教群体中 ,基要派力量在加强。在美国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都变得更为保守。 (5 )社会上宗教、科学、健康三方力量合成化 ,组成“新时代运动”。2 新兴宗教在美国发展迅速的原因(1)社会因素  由于美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西方文学属于以基督教为主要背景的一元文化体系,东方文学则是以多种宗教杂揉为背景的多无文化结构。宗教在两种文化体系的生成和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造成了两种体系各自性质和特点的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8.
全球遍传福音向为基督教福音派之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墓督教福音派逐渐取代主流教会,成为世界传教运动的领头羊.其全球扩展一方面有利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巩固,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公民社会发展的障碍.本文旨在厘清基督教福音派与全球公民社会巩固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契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一、“基督东渐”在浙江的历史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主要是通过基督教的传播开始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明清以前就有过二次。第一次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叙利亚人阿罗本来到长安,进行基督教教派之一景教的传播活动,后由于唐武宗灭佛毁寺,殃及景教,而遭禁绝。这一次传教活动主要在中原地区,浙江一带还没发现有景教士的  相似文献   

10.
论基督教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希腊罗马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是基督教本土化的第一个范例。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结合这一实例,阐述作者在基督教本土化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作者指出:基督教与本土(民族或区域)文化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基督教对其文化环境的单向适应,而应视为基督教与本土文化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只要承认基督教本身也具有文化创造力,那么,学者们对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乃至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关系的理解都将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和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东方文明几乎在大致相同的时期,都把人类从渔猎时代引向农业对代,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浪潮。东方和西方大致同时各自独立地产生了大致相同的生产方式,各自独立地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希腊半岛土地贫脊、海运便利、贸易发达,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了解,形成了以希腊为中心的古代西方文明。无独有偶,、几乎同时中国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明。这两个文明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其影响扩展开来并不局限于它自己发生的那个地区,但两个文…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乡村建设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峰 《浙江学刊》2003,(5):111-120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源于二十世纪早期来华的农业传教士 ,到三十年代随着全国乡建运动的发展而达到鼎盛时期 ,它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受世界基督教乡村运动的影响。基督教乡建运动通过把乡村建设与教会建设合二为一的方法 ,以最终建立基督化的乡村社会为目标 ,但它的理想与实践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 ,宗教 (教会建设 )与世俗 (乡村建设 )并不能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两者的持续张力以及近代恶劣的社会环境最终使中国基督教乡建运动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一15世纪,欧洲商人经地中海来东方的传统贸易路线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切断,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控制了海峡。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新航线的开辟为序幕,开始了西欧国家对东方的殖民侵略。这是它们扩大封建掠夺和实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至于这一行动对后来的世界历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当时是谁也预料不到的。率先进行侵略活动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它们的扩张路线大致是一东(葡萄牙)一西(西班牙)。沿线国家首当其冲,所以印度较早受到葡萄牙侵略。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国民政府及社会各界都以不同形式纪念孙中山,但他们有意或无意忽略孙中山的基督徒身份。而一部分教会人士则恰好相反,刻意强化了孙中山的基督徒身份,强调其基督教信仰与中国革命的紧密关系。部分教会人士把孙中山的形象建构成革命的耶稣,其目的是以此来调适基督教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紧张关系,回应当时激烈的非基督教运动。然而,神化孙中山的做法当时不仅得不到教会之外的认同,即使在教会之内也有不少人反对。  相似文献   

15.
以前,人们还误以为只有美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才是极端教派的温床。然而实际上在东方的日本,五花八门的新教派犹如雨后毒菇,以每年100余个的速度与年俱增──拥有1万多名教徒、臭名远扬又无恶不作的奥姆真理教只是其中之一。据日本一位社会学家所作的调查,时下竟有高占20%的普通日本人与这类教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不论从人数或比例上来说,都令欧美国家“望尘莫及”。那么,在科学如此发达,经济如此繁荣,纪律又如此严明的今日日本,为何竟有如此之多的民众热衷加入充满了迷信和宿命色彩的极端教派呢?西方分析家认为…  相似文献   

16.
儒家和基督教之所以将人性评判作为建立自己思想价值体系的起点,其目的不在于判断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创立的学说是以弘扬人性之善还是惩处人性之恶来达到其终极目标,即“扬善”或“抑恶”。儒家伦理法与基督教教会法不仅对传统中国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和西方的法律与社会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建华 《学习与探索》2008,1(1):232-236
19世纪以来、尤其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之后,俄国不得不在同时面对强势西方和袁势东方的背景之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的国家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过程中,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文化基本上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在俄国知识阶层的视野中,东方与西方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文化和两条道路,并且最终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和归宿.缘此出发点,他们不仅在谈到俄国落后的原因时,而且在谈到俄国未来命运时,要么是将落后原因归结于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恶劣影响,要么是把东方和中国列为"野蛮的"、"落后的"、"污秽的"、"黑暗的"、"没有前途的"代名词,从而具有强烈的"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因此,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的俄国思想文化界中,"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较为流行.它不仅表现在持极端立场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之中,也表现在持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的一些学者的思想之中.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深认识实属罕见,并彰显其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S·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1888~1975)是印度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他在印度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印度现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将东西方哲学相互沟通起来,融汇为一个整体。他精通东方(特别是印度)和西方两种伟大的传统,力图调和两种思想,创立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哲学。故人们称他为“东西方比较哲学大师”。西方学者乔阿德(C·E·M·Joad)在评述他的哲学立场时说:“……今天,拉达克里希南所起的唯一作用就是联络官的职能。他力求在东方传统知识和西方新的  相似文献   

20.
圣彼得堡东方学中心于1993年2月正式成立。这是一个独立的非官方组织,其宗旨是支持俄罗斯彼得堡学派的东方学研究。该中心主任是N.A.阿利莫夫。俄罗斯东方学的彼得堡学派是学术界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