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东南“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民工短缺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民工荒”。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民工工资水平低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由中国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所致;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最有力的措施在于提高沿海土地价格迫使低级产业迁出,降低内地制度成本接纳迁出产业,在此基础上引进先技术设备,促进沿海地区企业技术迅速升级。  相似文献   

2.
“民工荒”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打破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对“民工荒”之所以出现作了原因分析,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新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导致“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民工短缺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警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媒体报道的所谓“民工荒”现象,分析农村存在的庞大剩余劳动力与城市特定民工短缺的现实矛盾,探讨“民工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警示。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80年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沿海不少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 ,更有传媒报道 ,珠江三角洲缺少 2 0 0万的一线工人。一直以来 ,普遍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 ,从“民工潮”变为“民工荒”是前所未有的 ,这是中国国情一个重大的变化 ,是什么使得成千上万的空缺岗位与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发生断裂呢 ?许多媒体和研究机构认为“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恶劣 ,工资水平过低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工资低 ,环境差固然会使得一些农民工离开 ,但并不会引起大范围的“缺工”出现 ,因为全国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每年还以 5 %的速度增长。今春“民工荒”…  相似文献   

5.
饶怡 《南方人口》2005,20(1):62-64
近来,“民工荒”问题已成为媒体及有关专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学者都站在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民工荒”问题,认为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急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仍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但笔者认为,如果把供给细化到某种人群(如外来女工)对特定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给,则这种劳动力供给的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劳动供给和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对"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劳动供求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使用脱离教育人数法预测了每年新增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结合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就业弹性变化规律预测了劳动需求变化.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规模稳中略降,年均增加1568万人,劳动需求增长也比较平稳,年均增加1542万人,劳动供求呈现基本平衡的格局.不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却在不断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文章在对劳动供求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测算了"4050"人员、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失业人员中的规模,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的关键是缓解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则是降低女性生育机会成本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2010年实施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用CHNS 2006—2015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从政策包容性视角评估了该计划对3—5岁儿童母亲劳动供给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以探究当前社会背景下学前教育制度支持家庭生育的政策内涵。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城镇地区有3—5岁孩子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增加约25%,周平均工作时长增加约8个小时。异质性分析表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就业促进效应对有多孩的女性更加明显。在影响机制上,该政策显著减少了女性家务劳动的时间投入,增加了儿童对幼儿园照护的选择,却未明显降低对父母和祖辈的照护需求。这说明政策虽然促进了女性就业,但对家庭在儿童照护需求上的支持力度较弱。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增加放松了女性的时间约束;另一方面,面对入园时间很难与父母工作时间协调、儿童接送及课后看护等问题,家庭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制度的目标是“儿童发展”,“支持女性就业”的目标被忽视;单一目标导向下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现出...  相似文献   

8.
在减量发展背景下,科学预测北京2021—2035年劳动力供需趋势对实现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若保持当前北京户籍人口每年净迁入水平与外来人口规模,即在基准预测方案下,即使在劳动参与率逐步提升、劳动力素质逐步提升和就业需求弹性持续下降的假定下,劳动力供给仍将持续下降。在提高户籍净迁入与外来人口规模的高方案下,劳动力供给有所提升,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同时,无论是基准方案还是高方案,2021—2035年,25—44岁“黄金”年龄组劳动力规模都将持续下降,而45—64岁组大龄劳动力规模都将大幅上升,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将加剧。在此基础上,探索劳动力供需平衡实现路径,发现大幅提高45—64岁组劳动参与率是最为有效的提升劳动力供给的途径,同时提升劳动生产率是减少劳动力需求的有效途径。最后,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提出政策建议:供给方面,推动大龄劳动年龄人口与女性人口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规模,同时,增加教育投入与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质量,全面提升劳动力供给效率;需求方面,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降低就业弹性,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  相似文献   

9.
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民工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些地区出现的所谓“民工荒”现象,只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生的一种劳动力需求超过劳动力供给的暂时性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供求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地区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会逐渐回落。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早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加快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世纪之交,党中央适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