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一位博学广识的艺术家,他不仅深谙文理,也颇通画道,对于色彩的调配和绘画的技术自有一套美学主张。他所追求的便是色彩的调配要寓变化于统一之中,以取得和谐生动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情节就富于参差变动,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因此,《红楼梦》问世后,便吸引了许多评论家对其创作方法、艺术意境等进行了阐发和评论。而最早对《红楼梦》加以评论的脂砚斋颇中肯綮地概括出了“间色法”这一艺术笔法。“间色”一词,根据脂评的含义,可以理解成是“使色相间”。“间色法”是指艺术创作中注重各部分之间风格色调的  相似文献   

2.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3.
一部《红楼梦》,震惊世界,万世不朽,其人物形象自然是美的;一座大观园,美仑美奂,玲珑别致,其景物设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在这里,汇聚了多少倜傥风流的人物;在这里,演绎了多少凄婉动人的故事;在这里,情与景水乳交融,景与物玄机巧设。所有这些,充分表现出作者雕...  相似文献   

4.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巨大成就之一。鲁迅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贾宝玉是作者着意塑造,寄托着自己美学理想的典型形象,也是《红楼梦》中语言性格化最有特色的人物之一。这个封建末世的叛逆人物,性格独特而复杂,语言自然也与之相适应。本文只就其主要的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哈斯宝是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他对《红楼梦》有精深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思想、人物刻划、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评述,哈斯宝自称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通过这些评述看出,哈斯宝确实深解《红楼梦》“其中味”,不愧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  相似文献   

6.
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巨人曹雪芹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既是小说巨著、文学珍品,更是艺术美的结晶.它融汇了文学、戏曲以及绘画、建筑、园林艺术等多种艺术美,多方面地体现了曹雪芹的美学思想.曹雪芹虽然没有文论专著遗世,象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样,但他从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出发,在《红楼梦》里,有时用“作者自云”,或直接插评,更多的是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精辟、深刻地阐述了他对文艺的看法和他丰富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判词 ,至今没有发现它的真解 ,使读者对秦可卿这个人物产生了很多误解。“护花主人”王希廉有“秦氏不足论”的评述 ,“太平闲人”张新之有“以‘国风’正贞淫”的评述。这些认识 ,直接影响到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曹雪芹创作秦可卿这个人物 ,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他赋予秦可卿什么使命 ?笔者利用《红楼梦》书中提供的方法 ,发现了秦可卿判词真解 ,解答了这些问题 ,进而解开了围绕秦可卿的谜团。  相似文献   

9.
周克芹的生活之路就是他的创作之路;他的创作为生活所孕育,随着生活的前进而发展。但是,从作家的传记、谈话、文章及其友人的悼念、回忆表明:周克芹的生命史、创作史,不仅是“生活”史,而且也是苦读史。 一 还是小学生,周克芹就开始陆续阅读《增评绘画石头记》、《三国演义》、《水浒全传》、《东周列国志》以及《卧虎藏龙》一类长篇小说。对于《红楼梦》则尤表现出异常的亲合  相似文献   

10.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红楼梦》艺术形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对于曹雪芹的典型观、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总体成就、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特性”及各种特殊类型典型的塑造,如“第三者”、“过场人物”、“陪衬人物”、“严父”、“慈母”及“僧尼”等都有研究。同时,对于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各种艺术手法技巧也进行了研究。甚至有人研究了绘画、戏曲、诗词和医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这为我们正确理解《红楼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他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论述中以及在他的杂文中,反复地论述了一个文艺创作中的重要的美学原则,概括起来,就是“美恶并举”、“美丑泯灭”。在一九二四年,他在西安作了题为《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的演讲,对于《红楼梦》说了如下的话:“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  相似文献   

13.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主题思想、宝钗和黛玉、《红楼梦》人物阵营的划分与价值判断、《红楼梦》是否“另有本事”、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以及《红楼梦》创作方法等论争由来已久,所有这些论争各有道理,给人以启发,又各有其局限性。《红楼梦》研究者应立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多种原因,百年红学未能将《红楼梦》从文本意义上进行深入的读解,致使红学研究或偏于考证曹雪芹的家世,或对《红楼梦》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猜谜”式的解读,或直接将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等同起来等等。本文拟在总结《红楼梦》主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给《红楼梦》主题以文本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15.
贾雨村是《红楼梦》里一个贪官污吏的典型形象,是作者寓以深意的一个重要人物。《红楼梦》一开头,作者就郑重其事地宣称:“此书不敢干涉朝廷”。“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文网森严,作者的这一番表白,正好说明他有难言的苦衷。《红楼梦》表面上以宝黛爱情作为一条情节线索,但实际上它已将“真事隐去”,故名甄士隐;托以“假语村言”,故称贾雨村。从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呖血塑造出来的一个封建贵族叛逆者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理想,闪耀着那个时代先进思想的光芒。同时,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的叛逆形  相似文献   

17.
称谓,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可谓是集中国丰富称谓的一个“大观园”。《红楼梦》称谓主要存在于下面三种情况:第一,直接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第二,旁系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第三,配偶间的称谓。《红楼梦》中不同关系人物的称谓的细微之处无不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内外上下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实质。《红楼梦》给我们留下的这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自然美为主的栖霞石,既有太湖石的玲珑又有灵壁石的声音,既有淄博文石的纹理又有玉石般的滋润,栖霞石在明朝的《素园石谱》中就有记载。蒋氏奇石馆以栖霞石太湖石为主,兼有灵壁石、淄博文石、大化石等几十个石种。从小酷爱艺术的蒋金土先生,工作之余擅长绘画和制作盆景,由制作水石盆景发展到收藏奇石,并创建奇石馆。 蒋氏奇石馆位于南京夫子庙秦淮人家宾馆西边,馆内有一镇馆之宝——“天下第一奇盆”,此盆长为2.35米.宽为1.15米,深0.35米,高0.58米,型似元宝,足可容纳二个人“共枕同盆”,参观者无不为之称奇。奇石馆内大、中、小奇石应有尽有,有像型石、造型石、玲珑石、景观石、卵石,还有各种天然石盆、石桌、石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人物虽多,但都各具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本文论证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时采用的“阴阳对应”和“阴阳循环”法则,对主要人物进行全面定性和定位;然后对曹雪芹的善恶观和宝玉精神进行探讨,认为《红楼梦》是现代思想和文明的启蒙之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死观、人我观、札法观和荣辱观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各种人物,特别是作者的人生哲学;认为曹雪芹是以佛家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评判人生的,又以儒道互补的观念处理世事;最后又对《红楼梦》的“道法自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作了评析,并概括了其人生哲学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