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她1980年出版的小说处女作《管家》是一部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作品.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融合”是该小说最为核心的主题.物质层面的“融合”展现了自然的宽容与和谐,同时使家的概念得以延伸;精神层面的“融合”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女性身份和生存方式.《管家》虽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身份,但作者并没有简单、狭隘地肯定一种女性身份而去否定另一种,“融合”这一主题揭示了作家对女性生存、人与自然相处等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秦伟 《社会科学家》2006,(Z1):195-196
本文通过探讨《圣经》中恶女形象的评判标准,揭示在父权制价值体系的《圣经》中,恶女标准的背后是男性对女性身份主体的认同冲突.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在女性主体意识方面,《牡丹亭》主要表现在追求个人爱情,而《红楼梦》不仅仅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和歌颂,更表现在对女性自身美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肯定;在女性抗争意识方面,《红楼梦》中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同时也以自己的力量与封建势力作了一定的反抗;在性与爱方面,《牡丹亭》表现了杜丽娘强烈的性爱追求,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而《红楼梦》中的性与爱观念更为进步,表现为性爱双方相互尊重,彼此肯定对方的人格价值和尊严,向往共同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性爱关系,同时也表达了“重情抑欲”的可贵的性爱观。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多着力描绘白人强势文化与黑人族裔文化冲突下,黑人女性对其个人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惑与迷茫。在此运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着重分析《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遭遇的身份探求困境,其中的大多数成为被边缘化的"他者",徘徊于主流文化之外。黑人女性只有保持"自我",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才能保持人格与人性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应当尊重自己的先知。2007年是《在路上》(1985)问世50周年,这部作品发表于1957年,它标志着美国文化的觉醒。孤独寂寞、充满矛盾的杰克·凯鲁亚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之王”和“嬉皮士之父”。他自己厌恶这些尊称,认为它们是错误的,但这种身份并不需要(他的)承认。因此,《在路上》(和爱伦·金斯堡同样发表于1957年的《嚎叫》)仍然被视为喧嚣狂暴、混乱不安的20世纪60年代标志性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莫利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所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因而取得内心的和谐,人类才能在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轨道,促进个人与种族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灵魂的整体飞跃。  相似文献   

7.
“时代女性”的提法出自茅盾1933年的《几句旧话》。他说:“那时正是大革命的前夜,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女学生或女性知识分子颇以为不进革命党便枉读了几本书……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其实在此之前,“时代女性”已作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形象出现在《蚀》、《虹》中,这是特定时代的一些特异女子的探索、发现和艺术上的概括显现,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也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本文将就《蚀》、《虹》中的“时代女性”展开分析,力图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寻找出“时代女性…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与莫泊桑《一生》中的约娜是两个天使型女性,两人共同的悲剧根源是文本的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这是男权文化和宿命论思想在作者心理世界的积淀,并成为他们创作的心理动力“意”,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就是“意”在文本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在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展示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从懵懂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在此将从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并得出其身份认同的最终构建得益于小说中三位女性的影响及社区文化带给她的归属感和黑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刘颖 《兰州学刊》2010,(1):214-216
电影《时时刻刻》是作为一部“女性主义”影片获得成功和被接受的。但是通过对它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艺术作品中,男性主导话语对女性形象“再现”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置换和扭曲作用,而在文化研究中,代言人的身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考察前提。透过女性身份表现出的男权渗透才是女性文化中最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儿子对老年父母的照顾:香港夹心代的境况与态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香港中年夹心代对老年父母的照顾模式发现,儿子对父母仍存在积极的照顾,特别在经济及感情的照顾上,儿子的参予不见得比女儿少。并从老年父母的角度来了解中年夹心代的责任。研究发现不论由中年夹心代照顾者看其对老年父母的责任,抑或由老年父母的角度看儿子的责任,也都认为儿子应照顾老年父母,及在现实的情况下,儿子实际上亦有施予照顾,且其参予不见得比女儿少。不过,两代间对中年夹心代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则出现不一致的看法。中年夹心代倾向优先照顾其本身的儿女(即第三代),其次才是照顾其老年父母,再其次是照顾其配偶。  相似文献   

12.
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江湖"母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香港电视连续剧中广泛存在着“江湖”母题,香港电视连续剧正是通过“江湖”这个母题构建了香港人文化认同的基础,以表现生存境遇的图象符号表征出香港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跨境学童产生的背景,研究与分析了长期游走于双城(香港和深圳)之间对儿童的学业、语言习得、社会交往、身份认同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了赴港生子与跨境学童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最后又对孩子的真正需要、港人的身份风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潘兴明 《江苏社会科学》2004,154(4):226-231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鸦片贸易在香港长期存在,其形式由鸦片商从事鸦片转口贸易,然后港府授权私商经营,而后又过渡到港府鸦片专卖,均属垄断经营性质。其原因是港府将鸦片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英国政府及港府推卸鸦片泛滥的责任;港府辩称吸、售鸦片并非罪恶,危害有限;英国政府的禁烟立场不够明确和坚决。香港的鸦片业衰亡的原因是国际社会给英国政府和港府造成了强大的压力;中国内地的禁烟运动更是对香港鸦片业的衰亡产生了重要作用;最后,香港被日本侵占,英国丧失了对该地的统治权,只得终止鸦片贸易。  相似文献   

15.
当下香港归侨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养老问题集中体现出其生存状况,但因历史原因这个群体游离于大陆和香港养老机制之外,他们的晚年养老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文章直面香港归侨养老存在的问题,认为香港归侨社团对归侨养老发挥的仅是帮辅作用,不可能替代政府的强力救助,提出解决香港归侨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创新香港特区侨务工作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我国廉政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单位仿效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治理腐败的成功做法而推行廉政保证金制度,在我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廉政保证金廉政作用机制就是这一制度发生作用的形式,这一机制的发生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廉政保证金的形成过程、判断公务员履职是否廉洁的过程和诱导公务员作出选择的过程。分别把我国廉政保证金制度作用机制三个阶段的制度环境与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廉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首先建立行政人员的自律机制;其次建立对行政人员有关越轨行为的惩戒机制;再次建立有关的防范机制;最后是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年份因其影业在技术体系、艺术形式、美学品格、运转机制上呈现出来的转变与超越而被后人书写、铭记,“电影史的1956”即是如此。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三地电影业呈现出个别经营、独自发展的特异格局与历史奇观,但在1956年这一时代节点却同时迎来了影业的转机与初兴。所谓转机,是指三地电影业摆脱了分治七年来的困惑、停滞、整顿的局势,迎来改革、重构、立新的曙光;所谓初兴,即是说整个中国影业在影片的创作产量与艺术质量、题材类型与风格样式、文化自省与市场拓展上都达到了自立与成长中的新纬度。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兰州学刊》2011,(6):95-100
以香港为个案探究丰裕社会的贫困问题,考察其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的历史演变以及现实特征。香港是一个典型的丰裕社会,其经济水平和富裕程度在世界名列前茅。香港也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可谓"富有一群属最富,贫穷一族属最穷"。一直以来,香港奉行"不干预主义",坚守自由经济政策,这既培育了香港今日的繁荣与富庶,也为贫富悬殊和贫困问题埋下了祸根。香港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并不自动缓贫,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和益贫式社会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才是缓贫的关键和根本。  相似文献   

19.
宋钻友 《社会科学》2007,(9):142-158
地缘性金融机构在近代上海的活动向来不被人注意,本文以国华银行和广东银行为中心,对上海粤资金融机构进行详尽考察。作者认为,同乡认同不仅对粤资金融机构的创立及其业务开拓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强了上海与华南、香港、南洋的经济交往。国华银行和广东银行围绕同乡商帮展开的大量活动,为我们深入研究家乡认同、同乡网络在移民走出家乡、走向世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香港无厘头电影<大话西游>.着重分析了该影片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颠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主题的颠覆、对传统形象的颠覆、对传统叙事手法的颠覆.其颠覆有其成功的一面,它融入的现在元素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另一方面,它又会造成传统故事精髓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