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三国史上,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以致蜀国后期缺乏人才从而败亡的论点,已为很多人所接受。反观魏国后期,则是人才济济,这无疑与作为魏国后期中流砥柱的司马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司马懿是一名"教练型领导",他善于培养人才,尤其善于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相似文献   

2.
朱步冲 《领导文萃》2010,(24):46-49
<正>隐忍持重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关于著名历史人物不寻常的身高、容貌与超凡德行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说法,司马懿拥有令人胆寒的"狼顾相"——当曹操从身后招呼时,司马懿整个脸都转向了后面,而身体却保持前行的状态,宛如觅食中的郊狼——在民间叙事中,这是  相似文献   

3.
执手强作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2,(14):92-94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将八岁的儿子曹芳托付于曹爽和司马懿后死去,时年三十四岁。在此之前,司马懿刚刚从辽东班师准备去镇守长安,中途却接到魏明帝的诏书,要他速回洛阳。司马懿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预料朝中发生了大事,便星夜兼程,赶回洛阳,立即去见魏明帝。魏明帝见到匆匆赶回来的司马懿,苍白憔悴的脸上露出了些许欣慰的神色。他知道自己的病不能好了,对身后之事非常忧虑。他拉住司马懿的手,心情沉重地说:"我把后事托付给你,你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司马懿的作用,史书只留下了一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至于都有哪些奇策,都已经出我之口、入君之耳,烂在了司马懿和曹丕的肚子里。通过这一句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曹丕在即位前后的策略奇谋,大多出自于司马懿,至少司马懿也是重要的知情者和赞成者。曹丕夺嫡上位的不少重大事件,虽无史料直接证实,但可以  相似文献   

5.
孔明在第四次出祁山的作战中,经过和司马懿一番斗智斗法,终于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使魏军陷入不利的境地。在这一有利的局面下,倘若西蜀朝中有"明主"坐镇,通观全局,又有萧何式的人物运筹后方,那么,孔明夺长安、定三秦是很有希望的。三秦一定,则蜀军争夺中原便有了战略基地,无疑将会令形势大大改观。然而遗憾的是,司马懿一个"反间计",就使刘禅这位不明事理的昏君,硬是把诸葛亮从前线召回成都,丧失了北伐作战的大好时机。当诸葛亮在祁山前线连胜敌军,驻守在永安的李严派都尉苟安前往押运粮草。谁知,这位苟都尉嗜酒成性,延误了运粮期限,被孔明重责八十军棍,打得皮开肉绽。苟安因此"心中怀恨,连夜引亲随五六骑,径奔魏寨投降"。正为连遭失败而苦恼的司马懿,  相似文献   

6.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曹魏时期著名的功臣与权臣.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其为晋宣帝.司马懿历仕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齐王曹芳四朝,既是匡扶曹魏朝廷的柱石之臣,也是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奠基者.在史书和文学形象中,司马懿往往都是一副奸诈阴狠的嘴脸,而他曾经对于曹魏的忠贞以及曹魏对他的猜忌却无形中被淡化了.以司马懿为标本分析政治人物政治忠诚的复杂性,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司马懿对曹魏的尽忠与大功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掾,他以身染风痹病而不应召.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用强制手段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晋书·宣帝纪》).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枭雄,袁世凯绝非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或曹操可简单比拟.一方面,袁世凯的非凡事功难掩其道德败笔;另一方面,袁世凯的道义之失同样也不能抹杀其纵横捭阖的韬略与卓越的治事治军之才.袁世凯23岁就果断解决朝鲜兵变,被西方国家的一些人称为当时"中国唯一懂点军事的人".在他的手中,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终结,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8.
毕四海  白苓 《领导科学》2006,(10):53-55
一 深夜两点零三分的一个电话,使我被迫介入了老家古县的"九·九"事件. 妹妹在电话里说,出大事了,昨天一百多人冲击县公安局,被逮了14个,连老娘也被逮走了.我的脑瓜嗡地一声胀大了,作为白市市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我无意识地说,怎么,公安局的人难道就没有给一点面子?妹妹说,你和大头熟,那些个小不豆粒大概不知道老娘还有一个管官的儿子.再说,娘也从来不说有你这样一个当大官的儿子.我觉得好像受了侮辱似的,大声说根本不可能.他们局长,还有那个治安科长王品,会不买我的账?妹妹冷笑一声说,这事就是那个王品干的.  相似文献   

9.
刘昆 《决策》2008,(2):49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95,96回是书中极为精彩的一段,主要谈孔明与司马懿为争夺街亭而发生的一段斗智斗勇的故事.从领导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段故事使人发现,孔明虽有百万甲兵,但在对人的领导上仍有盲点,其在战时的领导决策失误不但导致街事被丢,还导致马谡被斩,这是其一生中的败笔.虽然孔明随后用空城计智退了司马懿,但是依然无法弥补失地、斩将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1迟可东几乎是滴酒不沾,却看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管这叫作"化验"。他说酒精可以视同"溶剂",类似于硫酸。把一块矿石样品磨成粉放进验杯里,把硫酸倒进去,观察其反应和结果,这就是化验的基本过程。饭桌边的诸位一旦进入该过程,当然就视同"样品"了。那时迟可东刚从省里下到县里,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当然,他空降任职肯定是要做主官的。迟可东下河源乡调研,时任县委办副主任的秦健陪同协助。李金明作为"样品"进入化验之际,给迟可东留  相似文献   

11.
<正>说到三国里的人物,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评论者都认为智商最高的当属诸葛亮。在笔者看来,诸葛亮智商确实高人一筹,但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能成为诸葛亮对手的人屈指可数,在这些可数的人里面,司马懿当推第一。但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的表现不如诸葛亮呢?这里面固然有小说作者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司马懿把握的平衡之道,他对此道理解得可谓深入透彻,运用得神乎其神。他完全可以凭借魏国的经济、军事和人才等优势打败诸葛  相似文献   

12.
范家安 《决策》2010,(10):94-95
曹氏四代领导人曹操、曹丕、曹真、曹爽都忌惮司马懿"坐大"要杀他。但司马懿处乱不惊,宠辱皆忘。这就是情绪管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刘再复 《领导文萃》2010,(18):43-46
<正>刘备玩儒术,曹操玩法术,但三国之争最后的胜利者是玩"阴阳术"的司马懿。阴阳文化也有原形与伪形之分,中国的阴阳家在战国时期是与儒、道、法并行的一大家,《汉家·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代表人物有邹衍等。阴阳家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均受水、火、  相似文献   

14.
正三国时代人才如过江之鲫,文争武斗,分分合合,给我们奉献了一场有关智慧与韬略的饕餮盛宴,而司马懿在大众看来无非是这场盛宴的一碟小菜。事实上,三国再精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再聪明,却也都是在为司马懿做嫁衣,随着大戏的落幕,隐居于后的收盘者悄然现身,那就是这场智慧盛宴的拾掇者司马懿。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为大家还原那一段惊心动魄的  相似文献   

15.
在<嘉利妹妹>中,德莱塞对主要人物郝斯特伍德的塑造是一大成功.他对郝斯特伍德的描写,几乎压倒了嘉利的情节,被一些评论家誉为"自希腊戏剧家首倡男人堕落主题以来,最为动人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07,(11):89-90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的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睿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近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相似文献   

17.
一深夜两点零三分的一个电话,使我被迫介入了老家古县的“九·九”事件。妹妹在电话里说,出大事了,昨天一百多人冲击县公安局,被逮了14个,连老娘也被逮走了。我的脑瓜嗡地一声胀大了,作为白市市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我无意识地说,怎么,公安局的人难道就没有给一点面子?妹妹说,你和大头熟,那些个小不豆粒大概不知道老娘还有一个管官的儿子。再说,娘也从来不说有你这样一个当大官的儿子。我觉得好像受了侮辱似的,大声说根本不可能。他们局长,还有那个治安科长王品,会不买我的账?妹妹冷笑一声说,这事就是那个王品干的。我的心里咯噔一声,嘴上没…  相似文献   

18.
"和光同尘"为官之道的正解旨在造福于民、少私寡欲、宽容善下。当然,人们对"和光同尘"为官之道也存在惯常误解,与世无争被误解为置身事外不作为,不露锋芒被当作畏首畏尾无能力,团结宽容他人被看作拉帮结派谋私利。因此,为官者要消除种种偏见、成见,做到德才兼修,以民为本;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良性竞争,团结合作。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直接地推动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各种应用性强的学科备受重视,当然它们也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理论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却遭遇本不该有的冷落和漠视。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部分,当然也被列为"劣等民族"。近年来,史学界特别是历史教育界提出"历史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史学危机并非危言耸听,而且这种危机也深深地影响着史学的教学,特别是中学的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20.
《空城计》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故事。魏国宿将司马懿率十万之师,取一小小的西城县,与诸葛亮一照面便不战而去,引起许多议论。有的神化诸葛亮,有的非议司马懿,更有甚者说:“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